带着学生深入乡村,“望山生活”在全国各地发芽, 他要给“故乡畸形的城镇化”治病。
乡创英雄榜·俞孔坚 | RURAL INNOVATION HEROE - Yu Kongjian
北京中轴线上,烟袋斜街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坐落着一个古朴而典雅的院子,坐在其二楼的露台上,可以近距离坐拥鼓楼景观。这里被命名为“北京荷田书苑”, 由清代传统两进四合院整体修建改造而来,现已成为京城一处具有新生命的古建筑代表案例。
如今在它临街的一角,被改造为一间“望山生活馆”,整面墙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植物标本, 这些与众不同的文创产品,源于自然,是对可爱的植物的再生与利用。
而在这个院子的深处,有一处设计充分展示了其独特气质:那是一面由石块、苔藓和蕨类植物构建的生态墙。整个墙面只依赖植物和水的循环来调节室内的微气候,使得整个空间冬暖夏凉,在潺潺的水声中,这个院子充满了生命力,恰如现代版的“市中山居”。
荷田书苑的设计充满了景观设计学的智慧, 它的设计者正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
俞孔坚还拥有许多大名鼎鼎身份,诸如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等。在他创办的土人设计公司里,一个巨大的柜子里摆满了他在专业领 域获得的各种奖项:他曾十三度荣获全美景观设计奖,七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 三次获得国际建筑奖,还获得了 ULI 全球杰出 奖和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
早在 1997 年,俞孔坚从美国回到中国,主 持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此后,他在全国 200 多个城市和10 多个国家中主持实施了 2000 多项工程。而他独特的景观设计理 念,更是使他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他提出了“反规划”的理论,深入影响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他主张城市建设需要进行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土地问题和生态问题。 同时作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俞孔坚教授目前正在中国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引 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023 年春天,Netflix 的一个拍摄团队专程飞到中国对俞孔坚进行拍摄,计划在一个旨在展现地球水生态现状的纪录片里,介绍他的海绵城市理念,这个纪录片采访了全球代表性的生态人士,而俞孔坚是唯一受访的中国人。
尽管已经在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声誉,但作为一名对环境和生态充满关怀的专业人士,俞孔坚并没有将视线局限在城市。在他近几年的项目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多年来,他一直在大声号召人们回归大地、留住乡愁, 他有一个观点:“逆向城镇化实际上是城镇化的一种高级阶段,在中国经历了一段局部和缓慢进程之后,到了近年将演变为一场不可忽视的、爆发式的浪潮——‘新上山下乡运动’。”
如今,我们眼前的这个北京望山生活,只是俞孔坚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打开的一个小窗口, 这也是他的一场对于当代社会的“诗意栖居”的实验的开始。这个小小的窗口可以视作一个总部,从这里辐射到全国各地,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 上,俞孔坚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在“望山生活 ・ 西溪南”和“望山生活 ・ 婺源”等地,摸索出了一个北大教授的专业而成熟的乡村振兴模式。
带着学生去乡村
俞孔坚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整个社会实际上在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从 城市化向逆城市化转变。在欧美所谓的逆城市化就是郊区化,城市往郊区蔓延,实质是城市的蔓延,大量侵占土地。那么,在中国逆城市化应该是个什么形式?多年来,俞孔坚试图从专业学术角度来探讨中国城市未来城镇化的模 式,以及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最终他得出结论: 乡村。
视线转移到了乡村,他发现了当下乡村建设的一些问题:“中国的乡村改造已经进行了 10 多年,但失败的案例居多,修修补补,涂脂抹粉,都是些形式化的建设。应该有一个可持续的模式,这个可持续模式是什么?应该如何改造现有的乡村?如何设计一个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空间?如何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遗 产?如何治理它的生态境?”这一连串的问 题串起来,俞孔坚打造出一个模式:望山生活。
望山生活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醒目的成果。 在安徽黄山的西溪南,这个 2015 年之前没有任何游客的村庄,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地区第三大旅游目的地,每天接待的游客达到 2 万人,乡村振兴效果之速堪称奇迹。该村自 2017 年被列为省级特色小镇后,2019 年又荣获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称号;而在江西婺源的巡检司,望山生活成功完成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转型,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使得村民收入提高了 70%,并吸引了大量流失的年轻人回乡工作。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现 场教育基地,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多年前开始,他在北京大学开设有一门名为“乡村与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旨在将 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他早已敏感地意识到:不光是城市需要设计,乡村更需要设计。
按照他一贯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他决定将这门课程带到实际的乡村环境中去开展,让真实的乡村振兴和设计成为一个实际的案例研究。他认为,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学生需要一个真实的实验基地,才能够对农村的问 题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景观设计这个专业,以前的学生出去实习,一般都会选择大城市,比如去苏州学习古典园林设计等。但我的教学理念却是要让学生回归自然,从乡土文化中获取养分,与土地实现和谐共生。这些都是我最初的设想,我希望找到一个地方,作为北京大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俞孔坚如是说。
2014 年 9 月 13 日,俞孔坚首次踏入安徽西溪南村,其实他是被介绍到这里来“解决问题”的:一个开发商在村里购买了大量的房产, 包括祠堂、粮仓、学校和众多老房子,准备进行旅游开发。然而,由于资金链断裂,项目没有带来任何经济效益,不能再继续下去。更糟糕的是,由于包工头拖欠工资,开发商欠下了大量债务,导致村民上访。开发商急需找到接手的人,地方政府也同样急切。
当俞孔坚走进这个村庄时,他发现了他所设想的中国乡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萧条的村庄中都显而易见:经济萧条,环境被破坏,房屋倒塌,只剩下老年人,年轻人都已经外出,社会结构严重老龄化......当时的俞孔坚,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教学基地,已经在全国各地考察了许多地方,但他意识到:这里是最符合理想的。
俞孔坚选择西溪南村作为望山生活的第一 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预见到这个地方未来的交通条件会非常好。虽然在 2015 年的 时候高铁还没有通到这里,但从规划师的专业 度出发,他预见到未来这里到北京和上海,以及杭州等大型城市建立的交通便利。因此,这个地方会更容易发展起来。其次,这里既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是历史上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众多历史名人, 比如祝枝山和唐伯虎,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此外,这里的古建筑也非常有代表性,第一栋 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徽州民居就在这里。
基于这些考虑,俞孔坚又前后考察了 5、6 次西溪南,最终决定把这个地方作为他的望山生活项目的第一站。在本质上,望山生活的诞生实际上是俞孔坚的一个设计实验,一个真正解决乡村的问题的实验。
俞孔坚在西溪南村的工作显现出了他对教育和设计的深度关注。他在这里做的第一件 事,就是将闲置的学校和粮库改造成了研学基地——土人学社。这个项目自 2016 年启动以来, 以设计、建筑和自然教育为中心内容,开展国际化的乡村设计研学活动,不仅局限于北大的学生,还吸引了来自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 布法罗大学,以及英国 AA 建筑学院等多批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纷纷前来。迄今为止, 这里前后开展了超过 200 场的活动,数十位来自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在这里授课。此外,北京大学还在此获得了两项博士后研究成果和三篇博士论文,以及五届近百位研究生的研习和设计课程成果。
俞孔坚在西溪南做的第二件事,是把旧的村公社改造成了一个精品度假酒店,并为它取名 “荷田里酒店”。这间酒店在 2015 年开业,成 为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并引入了服务业。接下来,他又把老祠堂修复为对外窗口——望山生活馆。 这些改造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也给当地的 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收入。
俞孔坚的乡村振兴策略非常注重当地文化 和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他的原则是“保育本底、 植入激活”。所谓保育本底,是把西溪南村庄的本底,也即古徽州民居的本底都完整地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再植入新的建筑。他认为,新的建筑和旧的建筑应该共存和融合,而不是像乌镇那样,把原有的建筑全部拆除并重新建设,同时把本地人全部移除。他的理念是,尽量保留,然后通过植入新的活力来激活整个社区——植入公 共建筑,植入文化教育,植入新的业态,植入新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思维模式,也是作为北大教授的俞孔坚投身乡村振兴与其他人最大不同的特点,他既有人文情怀,同时也是从教育者和专业设计师的视角来规划了这一切。
俞孔坚还有个理念,即“与民共荣”。这就是说,不与民争利,他的项目要让当地的居 民也能从中受益。因此,荷田里酒店开业后, 村民们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民宿,如今达到 50 多家,整个村庄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提升。俞孔坚认为,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如精品酒店、文 创产品、教育研学等,都是村民难以做到的, 但他希望通过引入这些高端产业,将人流、学 生和高端客户引入乡村,从而帮助村民开设自己的生意,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俞孔坚还通过他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在西溪南村实施了一项全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其中一个关键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水遗产廊道,这 个廊道成功保护了村口的风水林与河滩枫杨林, 使西溪南村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栖息场所。
西溪南的望山生活还在持续发展和壮大。 一些旧的住宅地正在被改造和建设,更多的教育人员正在参与到研学中。此外,还有更多的业态正在被引入,例如大师工作室和艺术家工作室,这些都将进一步丰富和活跃这个乡村社区的生活。
几乎是在进入西溪南的同一时间,望山生活也来到了江西婺源的巡检司古村。这个开满了油菜花、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落,由于其“诗意的栖居”的特质,曾被俞孔坚用作为自己的著作《理想人居溯本》的封面。
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 巡检司长期以来的自给自足机制以及传统的农业生态景观受到了破坏,人口大规模外流,当地面临逐渐凋敝的困境。2015 年,俞孔坚带领他的设计团队受邀来到这里,继续践行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有乡愁”的生活方式,2018 年,巡检司的望山生活完成了首期建设。
在这里,俞孔坚同样运用了三种策略:一 是植入新的建筑;二是改造原有的废弃破旧的 老建筑;三是重建已经破损严重无法修复的建筑。与此同时,他利用这三种模式带动村庄的有机生长,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意识,促进村民的就业,也包括包装和销售当地特产。这些都是他持续引导学生们进行研究和参与的课题。
俞孔坚通过望山生活践行的这种乡村振兴策略,兼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引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模式。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不仅可以帮助乡村社区持续发展,还可以让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了解和接触乡村文化,从而让乡村振兴成为一种全社会的事业。
“望山生活”与它背后五位一体生活方式
对于俞孔坚而言,尽管西溪南和巡检司由于地理位置和实际条件的不同,在设计实施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如今,望山生活还在全国各地如浙江金华、云南大理等乡村中,探索着各自的独特可能性, 其追求也始终如一:创造一种诗意的栖居,一 种城市无法提供的生活方式。
那么,“望山生活”所倡导的又是一种怎 样的生活方式呢?
首先,这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推开门,眼前便是一片油菜花海,广袤无垠的田野,以及古老樟树;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就住在隔壁,清晨鸡鸣,夜晚蛙叫,远离城市的喧嚣,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 些元素构成了俞孔坚心中诗意的栖居,这种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美好、对自由的追求。其次,自然需要通过设计来实现。例如在婺源,将原先封闭的建筑改造为开放的窗户,使人能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让阳光自然进入,这就是通过设计来引入自然。
对于打造这样的生活方式,俞孔坚既充满理想和人文主义,同时也具备实用的逻辑。他的商业逻辑中,始终存在一个基本前提:谁来居住?
“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消费。这也构成了我们的商业逻辑。只有借助城市居民的高消费,我们才能将资金留在乡村, 从而促进乡村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逻辑。 我们旨在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但并不是真的让他们迁居到乡村,而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为他们创造一种最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乡村消费这种生活方式,把钱留在乡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这就是我们的模式。”
让俞孔坚引以为豪的是一款名为“望山毛峰”的茶叶。这款茶生长在海拔 1000 米以上的高山野生茶园中,源自黄山毛峰的发源地。尽 管它一直是绿茶中的上乘之选,但因为价格问 题,一直无法得到好的销售。黄山毛峰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谢一平找到俞孔坚,向他坦诚自家茶园的困境:由于采摘成本高昂而市场价格低落,这片茶园已经 45 年没有进行过采摘。他希望能和俞孔坚合作,将这款茶叶销售出去。
为此,还在疫情期间,俞孔坚就特地前往黄山考察了谢家的茶园。他向谢一平分享了自己的绿色生态理念,请求他专门生产绿色无污 染的有机茶,并为此命名为“望山毛峰”。望山毛峰,是透过茶叶看见绿水青山,让人品味到真正无农药、无化肥的健康茶。结果,这款茶叶的售价高达每斤 2 万多元,一茶难求,因 为它真正呈现了青山绿水的原始风貌。
在婺源,望山生活还推出了另一款红茶,名为“望山鄣顶”。这款茶同样产自海拔 1000 米以上的茶园,自宋朝时期便是皇室贡茶。然而,与黄山毛峰面临的问题类似,采摘成本高昂而市场价格低落。在改变策略实行绿色生态种植后,这款红茶的售价也高达每斤 2 万多元。
茶叶的问题,其实并非仅仅关乎茶叶本身。 “望山毛峰”和“望山鄣顶”这两款茶叶,无疑是俞孔坚引以为傲的成功案例。然而,它们 背后体现的,是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变为实际经济价值的问题。这也是俞孔坚多年来一直坚持 并提倡的观念:绿水青山,其实就是金山银山。
望山生活的文创艺术产品也是如此,在大地上捡来的一个松果,经过艺术加工可以变成一个产品,就实现生态价值的转换了,也是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如今的望山生活馆了,与其说是贩卖产品,不如说是展现一种转换。
总的来说,望山生活倡导的乡村振兴理念, 是一个五位一体的有机系统。除了“诗意栖居” 之外,还包括“生态优农”“自由行旅”“研学启智”和“文创艺术”用文化体现自然,是望山生活五位一体的生活方式的核心。
“人类正在破坏地球,我们的生活方式不 够绿色、不够生态、不够健康,导致自然环境 被破坏。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一种不同于现在的生活模式。”俞孔坚说,“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只有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保护好健康的地球,才 能有健康的人类。田园应有其健康的生态系统, 因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今年 1 月,俞孔坚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大脚革命与新桃源》。在后记中,他说自己来到北大整整 26 年,只为一件事而奔忙,就是“还我一个美丽的故乡”,他如此写道:“1980 年,我离开故乡时,村边的白沙溪水清如镜,甘甜可饮,鱼翔雁飞;村西头的大樟树,古老却枝繁叶茂,掩映白墙黑瓦;村南头的松树林,蘑 菇飘香,野花遍地,栖息着祖先的灵魂;村中的七口水塘,盛满故事,映照着早晚在这里聚集的乡民......一个美丽的故乡!可这一切就在我准备回国的那一年都已经消失殆尽!而与这 一切同时消失的还有北大校园东侧街上那白杨树的高亢和伟岸;北面的玉泉河及清河的蜿蜒和妩媚;北京城平安里大街和胡同里四合院的静谧和深沉......整个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面对不可否认的功绩,我却看到了其中诸多的畸形与病态。于是,我毅然决定回国,回到故乡,为使故乡避免更多的病痛, 拯救故土的一方美丽而尽力。”
而如今,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他的“望山生活”正在生根发芽,实践着他“给故乡畸 形的城镇化治病”的坚定的初衷。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zUN1KwoVBcXdROH97l6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