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一条:他们在广州造可持续房,扛住了200年一遇的暴雨

2024-08-01 来源:一条

今夏,全球各地极端天气频发。

什么样的建筑,能抵抗百年一遇的灾害?

什么样的城市,能让暴雨不成为洪水?

一条和多位建筑、景观领域的专家

聊了聊如何用设计手段,应对灾害天气。



俞孔坚团队的“海绵城市”项目代表: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


北大教授俞孔坚主导设计的三亚“海绵城市”项目,

已成为缓解内涝、修复生态的样本,

成功经验还出海到了国外。

他认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最大问题在于

“排水管网等工业基础设施无法应对极端天气,

我们忽视了基于自然的生态韧性。”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AECOM团队设计


AECOM团队对河道等基础设施的设计改造

已有多年的经验,

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

他们改造后的河道不仅能调节旱涝,

还能供市民休闲,

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位于珠江口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KPF团队设计


在广州,去年建成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扛住了200年一遇的暴雨,

设计团队KPF将经验归于建筑的水系、

植被和屋顶的可持续设计。

除此之外,在荷兰、泰国和布基纳法索,

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洪涝和干旱,

建筑师们也拿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市民在三亚东岸湿地公园


以下是俞孔坚的自述。


过去几年,极端天气频发,我印象最深刻的两次,一次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特大暴雨,另一次是2023年5月纽约的暴雨。


这两次灾害分别在中国首都和美国大都市引发了城市瘫痪,暴露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弊端——过于依赖工业化基础设施,如排水管网和泵站。这两次城市瘫痪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也难以应对极端天气。


而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要保护和健全基于自然的生态韧性,人类要向自然学习。


南昌鱼尾洲湿地公园


过去30年来,我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就集中在“海绵城市”和海绵国土的规划和工程实践。它主要是指城市雨洪管理,通过流域治理、湿地与河湖、城市绿地系统和道路、街区等一系列生态改造,我们希望城市像海绵一样会呼吸、自循环,实现排水防涝、雨水循环利用,同时,城市要和区域国土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目前我们已经在国内200多个城市、完成了1000多个项目。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整体景观布局,包括多孔的下垫面和自然湖泊


2015年,三亚东岸湿地公园启动前的基地现状


三亚是最早的“海绵城市”项目之一,2015年,住建部将它作为试点建设。当时三亚积累了30年的快速开发,河岸边高筑着灰色的混凝土防洪墙,几乎所有的水体都被污染,处处漂浮着垃圾,城市水体和湿地没有得到重视。三亚东岸湿地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案例。


空中观景廊道


远看东岸湿地公园,它是一片水上森林,一处城市绿洲。树冠之上是一个空中观景廊道网络,直接连通道社区。


底层的湿地和湖泊,像海绵一样蓄滞和净化雨水,最终缓缓流入附近河道,雨水经过过滤净化后再排往三亚湾。


在公园的边缘,由一系列基塘系统构成,保留和净化来自周围社区的城市地表径流。东北侧地势陡降,所以设计了梯级湿地,固坡的同时还能承接上游的雨水。

自从建成后,每次暴雨,东岸湿地公园都能成功缓解城市内涝。


一岛一榕


除此以外,一岛一榕的配置,重建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不仅能达到湖面降温的效果,也给鸟类营造了一个新的家园。


可以说,海绵城市的功能是非常综合的:既解决了内涝问题,又提供了旱涝调节,也为我们人类活动和城市里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泰国曼谷中央公园Benjakitti Forest Park


“海绵城市”的理念,如今也在海口美舍河等地实现。这些基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特别适用于季风气候区。近几年,这个设计理念还出海到国外。


我们改造了泰国曼谷市中心的一座废旧烟草工厂,把它按照海绵城市的理论打造成生态公园,这个项目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


在多年的走访考察中,我认为黄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如淮阳古城,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智慧设计典范。这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周边水面和湿地提供足够的容量来缓解暴雨影响,展示了古代生态智慧,他们是无数次失败后、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是城市与水和谐共生智慧的结晶。

现代城市应从这些历史经验中汲取灵感。


......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4F8JxlY-q3uhxsxIrS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