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警惕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其危害

2001-04-16 来源:中国建设报,2001-4-16

文章来源:俞孔坚,警惕: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其危害[N].中国建设报,2001-4-16


时下,我国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刮起了城市“广场”之风和“景观大道”之风。在俞孔坚博士的这篇文章中,他毫不掩饰地指出,这是一场暴发户与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城市美化运动”。而早在100年前,西方国家就已经历过同样的城市化过程和同样的城市美化运动,并且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他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揭示了其本质及问题。我们将这篇文章刊出,是希望能唤醒国人,至少是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如果在目的不明、指导思想有偏的情况下美化城市,必然会适得其反。我们衷心希望中国能走上健康的 城市改造和美化支之路。


同时,我们欢迎各界朋友能对我国城市美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各种现象进行探讨,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关于"城市美化" 


"城市美化运动"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欧洲16-19世纪的巴洛克城市设计,经典的例子包括拿破伦三世的巴黎重建和维也那的环城景观带。而城市美化运动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潮,则发源于美国。始于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而"城市美化"作为一个专用词,出现于1903年,其发明家是专栏作家Mulford Robinson。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以后半路出家,学习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他乘借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巨大的城市形象冲击,呼吁城市的美化与形象改进,并倡导以此来解决当时美国城市的物质与社会脏乱差的问题。后来,人们便将在他倡导下的所有城市改造活动统称为"城市美化运动"。 


"城市美化运动"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而尤其强调把这种城市的规整化和形象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


第一是城市艺术:即通过增加公共艺术品,包括建筑、灯光、壁画、街道的装饰来美化城市。


第二是城市设计:即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为社会公共目标,而不是个体的利益进行统一的设计。城市设计强调纪念性和整体形象及商业和社会功能。


第三是城市改革: 社会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城市的腐败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城市的信赖。同样令人担忧的严重问题是城市的贫民窟。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使贫民窟无论从人口还是从面积上都不断扩大,工人拥挤在缺乏基本健康设施的区域,它们是各种犯罪、疾病和劳工动乱的发源地,这些都使城市变得不适宜居住。因此包括对城市腐败的制止,解决城市贫民的就业和住房以维护社会的安定。


第四是城市修茸:强调通过清洁、粉饰、修补来创造城市之美。尽管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它却是城市美化运动对城市改进最有贡献的方面。包括步行道的修缮、铺地的改进、广场的修建等等,都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


城市美化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在通过创造一种城市物质空间的形象和秩序,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而失去的视觉的美和生活的和谐。


然而,实际上"城市美化"往往被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极权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金钱欲及挥霍欲,以及规划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所偷换,把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城市中心地带大型项目的改造和兴建。并试图以此来解决城市和社会问题,从而使"城市美化"迷失方向,使倡导者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基本上宣判了"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的死刑。 


在近100年的历程中,"城市美化运动"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条件下都有所表现。这些表现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两大共特征:


第一、专注于纪念性和表面文章,将建筑或城市空间作为权力的符号,与此同时其乎全然不考虑规划所应达到的更广泛的社会目标; 


第二、为展示而规划,将建筑和城市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设计的目的是令观众激动,让参观者惊叹。


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1)城市环境恶化:解放后,近30年的城市控制政策,使城市建设滞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导致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设施都严重不足。城市破烂、肮脏,客观上呼唤城市改造与美化。


(2)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城市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有了一定财力来进行城市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如同当年的美国一样,急于向世界展示其建设成就。但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同客观的需要相差又太远,于是只能忍痛搞点表面文章,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君不见许多市政府的工程款拖欠累累?


(3)招商引资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招商引资,这已为广大的城市管理者所认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一两项"形象工程"作为宣传之用。因此,城市美化本身便成为了目标,参观者,而不是使用者,便成为了取悦的对象。


(4)追求同一与秩序:不必讳言,中国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主流下,潜伏着某些不安和浊流。社会安定和秩序便成为所有城市管理者的压倒一切的任务。而"城市美化"再次被认为是一味灵丹妙药。


(5)重新发现西方世界:随着国门的逐渐开放,一批批领导和专业人员出国考察、参观。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是走马观花,却看到欧美100年来城市建设的成就,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景观大道和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以及欧美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市政及公共建筑等等。这些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早已落后于时代的设计被理所当然的当成临摹的样板。而事实上这些纪念性的城市设计本来就是为了让游客参观。因此,它们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临摹的样板。


(6)追求政绩:年轻一代的城市管理与决策者,正以充沛的精力和强力的事业心登上新时代的舞台,他们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显示自己的政绩,树立新的权威。因此,城市中心地段和最引人注目的关键地段的"破烂摊子"便成为靶子。于是乎便有了城市中心广场,城市"景观大道"。


(7)专业人员的软弱无力:大部分城市的专业设计队伍在强劲的城市美化运动中显得软弱无力,甚至推波助澜。一方面因为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市长们的直接领导之下,许多情况都迫于压力,而只能成为市长们宏伟城市美化计划的绘图工具;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国际交流,专业人员自身的理论与专业修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只能模仿国外的照片,许多情况下还是市长们拍回来的图景,来设计想象中的城市景观。所以,实际上是市长在设计城市。


暴发户与小农意识的"城市美化"价值取向 


所有以上的背景之所以最终导致目前风行于中国大小城市的城?quot;美化"形式:追求气派,追求最大、最宽、最长,攀比之风盛行;强调几何图案、金碧辉煌等等,其根本的原因还在普遍存在于开发商、决策者、欣赏者、甚至于专业人员中的意识的局限性。这是时代留给每个人的烙印。中国广大城市基本上都处在一个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这种现象和美国100年前的情况很相似,即大量农民进城,一批暴发户出现,而这批暴发户许多又是地产开发商。暴发户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实力与品味不相称,这就使得城市美化在小农意识与暴发户意识之下发展(俞孔坚,1999)。而决策者如果在这种意识下去搞城市建设,可想而知其将会给国家和纳税者带来多大的浪费。


城市景观是人类意志的反映,上述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quot;城市美化"价值取向,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基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包括,庄稼意识, 好农人意识,庆宴意识和领地意识,等等.   以贵为美的暴发户价值取向:于是呼有了广场的金玉堆砌,有了建筑的镀金琉璃。


以权大为是的价值取向:包括城市景观在形式上对体现权力和控制力形式的偏好,以及设计方案决策过程中的长官意志。


中国"城市美化"的种种症结及其问题 


与历史上的城市美化运动相似,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典型特征是唯视觉的美而设计,为参观者或观众而美化,唯城市建设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具体反映在:


1、景观大道


无论是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小城,无论是三峡库区迁址新建的小城,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许多城市都为建设纪念性和轴线性的"景观大道"而大兴土木。竭尽"城市化妆"之能事,强调宽广、气派和街景立面之装饰。这样的大道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景观大道往往同时是作为车流干道来设计的,因此,对步行人来说是一道危险的屏障,隔断道路两侧的交通。功能交混,复杂化,效率低下;


第二、 这样轴线性的大道,粗暴地划破了原有城市有机体的交流网络和纤细的节理,从而使城市发生结构性破坏,造成功能性的混乱(方可,章岩,1998;谭英, 1998);


第三、 这样的宽广大道,往往拆迁大量居民,耗资巨大,又将传统风貌丢弃(如苏州);


第四、 由于其纪念性的要求,两侧往往要求布局大体量公共和文化性建筑,否则,无论从比例、尺度上还是道路的视觉效果上,都很难达到规划设想,而这些建筑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景观大道"实属乌有(如北京平安大街)。


2、城市广场 


曾几何时,兴建城市广场之风在大江南北广大城市兴起,或"中心广场"、或"文化广场"、或"世纪广场"、或"市民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些活动场所本是好事,然而,许多广场往往不是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的,而是相反,把市民当作观众,而广场或广场上的雕塑,或广场边的市府大楼成为主体,整个广场无非是舞台布景。观众是被置于广场之外的,最好在半空之中,否则,广场优美的几何图案便难以欣赏。如同路易从凡尔赛的舞厅窗户可以看到花园最好的图案一样,市府主楼是最好的观景点。广场以大为美,以空旷为美,以不准上人的大草坪为美,以花样翻新、繁复的几何图案为美;以大理石和刨光花岗岩铺地为美,全然不考虑人的需要、人的安全)。


因此,以"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广场的兴建可能带来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 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如果在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拆迁量巨大,投资动辄上亿,并使成千上万人离开故土,迁往新区,社会结构遭到破坏。


第二、 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其它同样需要城市中心土地的功能(如商业需要)相竞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使城市的整体有机性受损。 


第三、 模仿的图案化和形式化的城市广场,往往没有场所性和地方性特色,实际上是对城市形象和地方精神的污染,特别在历史文化古城,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并已广泛引起注意。 


第四、 为广场而广场。由于城市美化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和纪念及礼仪,而不是功用,因此,在许多城市中,就出现了为广场而广场的现象。也就毫不奇怪在郊外稻田之中会出现一块花岗岩铺地的广场,白天烈日之下是一块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的"热锅",夜晚则是华灯下的一片死寂。


第五、 金玉堆砌。把材料的价值与广场的质量视为同一,甚至将户外广场当作室内庭堂来做,刨光的花岗岩地面,精雕的汉白玉栏杆,可为集宫廷之华丽,昂贵之至,却使市民举步惟艰,雨雪之后,更成为不敢光顾之地。 


3、城市河道"美化"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历史上它们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同时,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栖息地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体。城市水系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魄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


然而,如同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陆路交通的发展,及自来水和城市消防设施的完善,城市水系原有的功能因此大部分消失,随之,水系便被作为排污通道、垃圾场而被污染、被遗弃。概括起来,城市水系治理和"美化"过程中有"四大忌":


大忌之一:填之,把水系,污水甚或清流填去,用作马路或盖房子或种花草,并以此为美,是城市之最大不幸,也是城市居民的最大不幸。


大忌之二:盖之,将明渠变成暗渠,其上筑马路或搞建筑和"美化"工程。


大忌之三:断之。许多城市的水系,本来是一个连续体,它们与湿地、城郊湖泊和山林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整体。然而,这一连续体却常常在城市建设中被切割,被断肢,从而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大忌之四:堤之衬之,即钢筋水泥护衬水系。许多城市的水系治理中,偏面强调水系的防洪、泄洪和排污功能,将水系截弯取直后以钢筋水泥护衬,以为这便是将水系"治服",以图一劳永逸。结果,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简而言之,结合城市水系治理与美化的根本之术不在于消除、截流污水,还水系以自然本色,并加强其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使其成为每个城市的特色,这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也是城市文明之象征,决不应填之、覆之、断之,也应慎用工程措施。强调不要以单一的"美化"目的、卫生目的和防洪目的,将城市中最具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糟踏,而应以生态为主线,综合环境保护、休闲、文化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 


4、为美化而兴建公园 


城市需要公园和绿地,这本身也是好事。但是,"城市美化"指导思想下的公园建设则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相违背的,这样的公园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化、展示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 为公园而公园:把公园绿地从城市有机体中分割出来,把公园作为有大门、有围墙的城市摆设?quot;盆景",不允许其它用地的存在。因此,城市中心地带建公园往往需要动迁居民、拆商铺,封大道,似乎这样,公园才成之?quot;公园",才可以做装饰,才可以收门票。而与此同时,在新的居住区和开发区,地产开发商们都在充分利用红线内的每一寸土地,增加建筑面积。于是乎建筑是建筑,广场是广场,公园是公园,居住区是居住区。而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和生活及工作的环境,而不是主题游乐。城市绿地应作为城市所有功能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是不同用地功能之间的粘结剂,它是城市景观的生命基质。


第二、 人工取代天然:美国园林对世界园林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将自然原野地作为公园。而这种先进的思想却往往以"国情"为由,被拒之于千里之外。"玉不琢不成器"的"造园"思想,成为中国"城市美化"中的一大特色。当城市规划将城郊某片山林划为"公园"时,"美化"的灾难便迟早随之降临。随后落叶乔木被代之以"常青树";乡土"杂灌"被剔除而代之以"四季有花"的异域灌木;"杂草"被代之以国外引进的草坪草种。自然的溪涧被改造成人工的"小桥"流水,自然地形也被人工假山所替代。即所谓公园当作花园作(俞孔坚,1998),把仅有的自然地也要改造成花园式的公园。 


第三、 公园作为展示舞台和旅游点:以造一个旅游点的意识来造公园,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一个通病。因此,造公园就成了造景,或造娱乐园。似乎没有奇花异木,珍奇古玩就不成其为公园。似乎拍照留影成了建公园的目的。


5、以展示为目的居住区美化


不完全地讲,目前居住区的美化有两种导向:


第一、"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其美化目的是为了展示政府的政绩,是为了领导视察和供人参观。


第二、商利导向的美化。地产开发商已认识到环境美化的商业价值,试图通过美化来招徕住户。 


这两种美化导向都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因而带有城市美化运动的通病,即注重展示性和视觉形式,而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意义。于是呼出现了空旷的小区绿地,草坪、花坛、树雕泛滥,磁砖、花岗岩铺地,如同城市广场。而缺乏乔木供人庇荫,也缺乏儿童游乐设施、老人休闲场所和青年人的体育场所。


除此之外,"城市美化"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包括灯光工程,"雕塑"一条街,"雕塑"公园等等 结语 


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和形象本是人民功泽后代的是,但如果目的不明,指导思想有偏,结果会适得其反。


因此,目前最为急需的是改善生态环境。首先治理污染、绿化环境。有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一些形式主义的、无大实效的,特别是无改善生态环境实效而被称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美化工程,打算着扩大内需的旗号,为求政绩而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在是对中央政策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