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昆明:楼盘洋名泛滥引发市民热议

2005-08-29 作者: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民“小刀鸭”在电脑上敲下一段话:当我的朋友来找我时,我告诉他:经过“创意英国”和“玛雅生活馆”,沿着“香榭丽园”一直走,到了“地中海”,转过“西贡码头”,过“挪威森林”,到“波西米亚花园”后面的“马可波罗半岛别墅”附近,我等你。他接着写到:“昆明弹丸之地,小区楼盘还有如此之多的洋名———西贡码头、香榭丽园、加州枫景、国际花园、世界花苑、名古屋、戛纳小镇、格林威治…… 

  去年9月,“小刀鸭”将他的这篇《谁可以用英国、挪威命名昆明?!》的文章贴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之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共鸣。网友纷纷发帖,批评昆明楼盘洋名泛滥,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根脉。 

  今年7月,热议“洋楼盘”在昆明媒体再次掀起高潮,引起了昆明市民和市政府的关注。7月底,针对这一现象,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提出“纠正这种媚俗求洋、崇洋媚外的做法”。昆明市规划局随后下发通知:对新建的小区、楼盘命名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政府此举却引来了市民的争议。有市民认为,尽管有关部门对小区、楼盘命名有责任,但开发商为小区、楼盘取洋名并非违法,它只是一个审美趣味、文化倾向问题,这个层面的问题,没有必要通过行政干预来解决。 

  诗人于坚认为,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我们应该从文化层面上进行深刻反思”。 

  “近年来,各地大规模的‘拆城造城运动’显示,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被珍惜。城市是个巨大的工地,水泥森林像堡垒一样疯长———它们横空出世,与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关系,也看不出与西方建筑精华的传承之缘。”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说:“居住是因为人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建立起了一种联系,人才不会孤独,生命才有意义。而现在开发商命名的名字,使我们失去了跟土地的联系以及跟整个历史的联系。”于坚也认为,“中国的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和大地有着天然联系。但当代人对‘土地亲密’很不耐烦,以土为耻。人们都希望‘生活在别处’。” 

  建筑命名是当代人心态的晴雨表。“一方面,开发商以金钱、市场为导向来揣摩客户,认为名字起得越富有,买的客户就越多。但实际上,这是开发商强加给买房者的文化暗示;另一方面,确实有客户喜欢这样的名字,想像着自己住在英国的剑桥、法国的香榭丽舍和古代的罗马帝国。”俞孔坚说:“社区命名是公共行为,它的‘暗示效应’会影响一个时代,影响到在‘香榭丽舍’或‘枫丹白露’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后代。” 

  于坚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假想成美学标准。似乎洋名代表着富有、身份,显得居住者的档次很高,是中产阶层或者是富有阶层。而对民族文化传统不屑一顾,肆意践踏。这是个愚蠢的错觉。 

  云南大学历史系金子强教授认为,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新经济殖民文化心态”。他说,在一个过渡的时代,从贫穷走向富有、从落后迈向先进,都会有向往和目标。美国也有过这样的阶段———美国的白宫、国会大厦,都是模仿当时欧洲的建筑;剑桥、牛津,用的也是英国名字,这代表着向往欧洲贵族生活和文化的一种心理。当人们对民族文化更加自信和热爱,就会对洋名以平常心视之。


  相关新闻:这是哪国的昆明? 昆明“洋名”小区泛滥引争议
       俞孔坚访谈:小区命名如何更好体现城市特色
       俞孔坚炮轰小区取洋名:一种暴发户意识心态在作怪
       俞孔坚教授远程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