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北大教授俞孔坚呼吁设计师要有忧患意识

2005-11-26 来源:深圳商报
  深圳设计论坛昨天结束,中外设计师更加关注中国本土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呼吁设计师要有忧患意识

  “懂得设计的民族就不会灭亡”

  11月25日,在最后几位国内外设计界领军人物相继登台做了精彩演讲后,深圳设计论坛的演讲活动结束。记者听完全部演讲后,好像又补了一堂宝贵的设计课,感觉到设计师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连接设计师与市民之间的桥梁,就是全民对于艺术的欣赏和渴求。演讲者一方面呼吁艺术家要有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强调艺术的大众传播的重要。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和英国当代艺术研究所主任菲利普·杜德共同关注了中国本土文化。杜德说:“上个世纪人们都想成为美国人,而未来全球都要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设计师要关注城市的生与死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是位优秀的演说者,想必他在北大的课堂上一定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他开头就说,接他的深大学生名字叫“迎迎”和“欢欢”等,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无忧无虑的一代,这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代。他话锋一转:如果我们的设计师也这样无忧无虑,那我们的城市就完了。他说,设计师要有忧患意识,要关注城市的生和死。他还说了一句让设计师肩上的担子过于沉重的话:“历史的担子就压在了设计师身上。”俞教授呼唤设计师队伍的忧患意识,同时也在呼唤民众的艺术觉悟。他引用丰子恺先生在抗战时期的一句话说:“这个民族如果懂得艺术,她就不能灭亡。”

  当代中国城市面临三大危机

  在喧嚣的城市背后,俞孔坚教授提出了我们不常思考的问题,他说,当代中国城市面临三大危机:环境与能源危机、身份危机和信仰危机。环境与能源危机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什么是身份危机呢?俞教授解释说,身份危机就是“我们是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传承的是哪种文化,是中国传统的帝国,还是西方的现代?俞教授还认为,我们也面临着信仰的危机。他说,没有信仰,等于人们生活在没有灵魂的土地上,其实,城市死了。他引用胡适的话说:“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

  俞孔坚教授思考的结果就是“足下文化”: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眼下的文化。“足下文化”就是回到平常;“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俞孔坚用他的理论实践着他的设计。他给大家播放了他们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的校园景观实景短片:充满中国北方田园风光之美的“稻田校园”。春天的时候,学生在田里插秧;秋天的时候,学生们在金黄的稻田中央的树下读书,师生共同收割稻子;教师经过田间的小径去教室上课;冬天的时候,留下一片未割的稻子展览……

  “未来全球都将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所主任菲利普·杜德在演讲中同样强调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他在题为《深圳品牌设计》的演讲中说,文化与创造是品牌的核心。他说,世界新闻出版界认为,中国是创造力的中心。他引述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说:“中国是创意帝国。”他说:“上个世纪的人都想成为美国人。而21世纪,很多人都将受到中国美学的影响,未来全球都要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深圳如何树立城市品牌

  杜德赞同深圳打造“设计之都”的构想。他特别强调宣传与传播的重要。他说,深圳要像英国政府一样,“说服市民了解设计的重要性,要劝说,不是简单地说明。”他说深圳必须树立国际形象,在国际重要媒体上宣传深圳。他说,文化场所对树立城市品牌至关重要,旅游也是21世纪的关键产业。英国广播公司BBC就想拍北京798艺术区的专题片,这对北京的对外形象很重要。杜德还建议深圳成立一个设计师俱乐部,有一个场所,每月聚会一次,有人上台演示。俱乐部是代表各方的平台,会产生许多机会,找到合作伙伴。它把各界设计群体聚在一起,将来甚至可以组织大艺术节了。他说他在伦敦就组建了一个这样的俱乐部,现在有500多个公司参加。

  相关活动:2005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展
       全球顶尖设计大师聚深“谈经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