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们眼中的简•雅各布斯

2006-05-23 作者:夏楠 张泉 来源:周末画报
  向城市智者致敬!

  俞孔坚:我更愿意把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比作《红楼梦》中那面警幻仙姑的“风月宝鉴”

  陈冠中:如果她的理论能在80年代出现在中国,那是最好不过的

  潘石屹:我们的操作过程,很多是和雅各布斯完全违背的,但我们不能一错再错

  王 军:对比今天的纽约,中国在进军大规模城市化运动中,真的很需要一个简•雅各布斯

  俞孔坚:我大量地借鉴简•雅各布斯的观念
  
(景观设计师,其主持设计的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获2002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中山歧江公园获2002年度全美景观设计荣誉奖和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等。著作有:《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反规划”途径》等)

  我是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大概1992年接触到简•雅各布斯的。她那本书是作为名著,必读的。她的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旧城改造失败后提出来的。中国现在所做的好多错误,跟她那本书的背景都是一样的。
  从社会角度,对我们设计师的观念是颠覆性的,是一本当然的教科书。

  我也有大量地借鉴她的观念。比如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对于旧的,传统的要尽量保留,土地的功能要混合使用,把生活带到街上来,等等这些。又比如小汽车的问题,不仅是减少,也要限制和人为设制障碍。我在昌都做过一个项目,把一条街变成两条街,将中间变成人行道,车辆设置了快速障碍。街区越小,越短,越适合人的活动,同时也应该允许小摊小贩的存在(但这在中国城市显然是被制止的)。我最近在顺德马港也是这么做的,保留原来的街道、寺庙,那些生活记忆很重的建筑物。简•雅各布斯还提出一个贫民窟的想法,其实对应下来就是中国城市的城中村的改造,我们可以形成街区自治,这对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是非常有好处的。

  现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的幽灵从西半球来到了中国,我更愿意把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比作《红楼梦》中那面警幻仙姑的“风月宝鉴”,它正面可照见风花月夜,最终却使人在短暂的欢愉之后,命归黄泉;反面则可照见骷髅朽骨,却可以救人于膏肓。希望我们的民众、规划师和市长们看到一个个正在病入膏肓的中国城市,若这样,城市生命才可能复兴。

  在中国当下的环境,像简•雅各布斯这样的声音不够大。也有,比如我知道有个叫王军的记者,他写了《城记》,像这种来自平民的,草根的角度,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的批判的声音,就很当年的简•雅各布斯所处的背景相像。但由于社会制度不一样,民间的声音在美国很快也很容易被放大,甚至达到能抵制很多已经成功的规划。

  陈冠中:以简•雅各布斯为起点
  (出版人,作家。《号外》杂志创始人之一。其致力于城市文化研究与传播,被称为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出版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波西密亚中国》、《香港三部曲》等)

  1961年《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出版,可以被视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无论对于扭转城市规划、社会学理念,还是改变人们对城市的看法,这本书都具有决定意义。

  简•雅各布斯在书中宣扬传统大城市有点混乱的有机,扭转了整个城市规划的观念。20世纪中期,特别在二战后,美国现代主义出现,机械化地进行建设,以高楼构造城市,以私人汽车主导交通。而雅各布斯传达的是普通居民的态度,她不是学者,也不是规划师,只是新闻从业人员,还是半路出家。然而她从实体经验出发,重新反思人们对城市的理解,时代对城市的需求。新的感受力和美学由她开始,她重塑了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使人们重新想象怎样建成一个大城市,重新建好城市,而不是舍弃城市,统统搬去郊区。在她之后,衍生出“新城市主义”。大卫•布鲁克斯在他的著作《BOBOSI》里,专门有一章写到简•雅各布斯,指出她的观点带给人们以启发和灵感。

  雅各布斯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城市是好的。她的观念具有世界性价值,她的行动同样可敬。她只是一位普通女性,当地要建一条高速公路,穿过她所居住的格林威治村,将破坏整个区域的平衡,她和当地人一起反对,最后纽约市政府放弃在该地修建公路。后来,她搬到多伦多,同样和当地居民一起反对建设高速公路并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她逝世,多伦多特别纪念她,多伦多市长在一份书面声明里说:“她的洞察力和作出的贡献将改变北美城市发展的方式。”

  在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雅各布斯以及和她持相似观点的书,是同期被翻译成中文的,这就需要有人把它们整理出来,加以研究。如果她的理论能在80年代出现在中国,那是最好不过的,可惜中国直到90年代末甚至最近几年,才开始真正关注城市,晚了很多,否则真的可能避免犯很多错误。不过,即便是现在,以雅各布斯作为起点来讨论未来城市的走向,也是很有意义的。

  潘石屹:我们不能一错再错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中国地产十大风云人物”。)

  好几年前,我就断断续续地看过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不过是英文版。我恍然大悟,我们之前的做的许多事情,原来都是错的。所以,中文版一上市,我马上买进20多本,送给负责城市开发的领导,以及开发商。我觉得我们需要警惕,我们不能一错再错。

  前段时间,我在博客上和任志强商榷是否应该区分穷人区和富人区,也引用到雅各布斯的观点,其实以前,我和任志强的看法没什么两样,读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才知道,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的城市。对全世界而言,这都是一次彻底的反思。

  我在网上一说话,就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反对我,一些学者也反对我,他们质疑:你说居住区应该不分贫富,可你自己不就是一直在建高档的房子吗?是啊!我是在建高档的房子,但是我建设的区域是没有围墙的,不分穷人区和富人区。我觉得,围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说白了是一种土地主的心态,这是对城市肌理的破坏。虽然雅各布斯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是相通的。

  雅各布斯所说的波士顿北部,我去哈佛和麻省理工的时候,经常会到那里转转,那里就是一片废弃的工业区,然而它却能够自然地成长起来。

  城市的成长是有灵性的,当别人都在把城市当作机器随意摆布的时候,雅各布斯却在用自己的心和自己的眼睛去体会到城市的生命力,城市的灵性。可以说,这位80多岁的老人见证了美国的百年城市历史,她提到的当时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我们现在有些相似。我们的操作过程,很多是和雅各布斯完全违背的,而美国先行一步,他们的发展史已经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应该走向何方。我们不能再重复错误,怎样适应体制的要求,怎样进行实地有效的操作,不仅是一代人的事情,也不能单靠一代人来努力,实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王军:人人都要成为简•雅各布斯
   (新华社记者,在其十年磨一剑的著作《城记》中,深刻地揭示了北京古城日渐消失的宿命,引起建筑规划界的哗然,学者杨东平在文中罗列着因为王军的努力而为北京城保留下的古建筑、胡同和四合院的名称,称其为“北京的恩人”)

  我是2001年看到《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的,读完我特别感动。开头就讲人行道的概念,街道眼,老房子,等等,看到她的观点我怦然心动,我发现这是一个内心很细腻的女人,她把城市当成生命一样。其实我们发现,尤其在西方,是女人在使用城市,男人挣钱,睡大觉,当然不会关心花园的花长什么样。所以美国推动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力量来自妇女运动。而且简•雅各布斯是把这个城市当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而有很多设计师是将在城市当成是荒地,随意画画;或者当成尸体,任意解剖……

  回头看,真是很遗憾没把她形成这本书的过程写下来。因为这真的很困难。她不仅仅是抗议,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

  她也确实提醒了我做很多事情。她特别爱纽约,我是特爱北京。其实这两个城市天然的肌理是很像。她当时谈到城市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多样性,多样性的条件就是要有拐弯,路网要密,这样临界面多,铺位多,就业容量也多,步行的人怎么走都有故事。我去年去纽约,很喜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水草丰美。我一个朋友在纽约呆了十多年,当时他就像只老鼠在纽约的地铁里钻来钻去(当然现在他已经是非常出名的艺术家了);当我在公园里打字时,有一只小老鼠不知从哪钻出来,它盯着我,我盯着它。这让我想到,城市,该给一切生命均等的机会,这才是一个有序的生物链。

  我很喜欢老北京。对比今天的纽约,中国在进军大规模城市化运动中,真的很需要一个简•雅各布斯。

  我觉得我跟她不一样,她那本书跟我的也很不一样。她有很多学说,她做了很多工作,完全是一个斗士,我还没做到这点;当然从非规划界的角度,每个公民都应该成为简•雅各布斯,因为城市的很多东西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它跟我们每个人生息相关,那么,我觉得人人都要成为简•雅各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