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危机意识与中国城市建设

2006-11-23 作者:李先军 来源:景观中国

  2006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北京市委党校给主要政府部门的领导们做了一场题为“天降大任于斯——‘反规划’途径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城市”的精彩报告,给与会的领导们深刻的启发。 


  俞孔坚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我们的国家其实是一个受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特别大的国家,同时还指出大禹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景观规划师,因为他是第一个将治水的科学和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造福于人类的人。
  其次,俞教授指出中国现在正面临着三大危机,即环境与能源的危机、自我身份的危机和信仰危机。

  环境与能源的危机

  首先俞教授以水为例,讲述了我们面临的严重危机,我们现在对水抱着一种错误的态度。一方面是“以水为敌”的态度,另一方面是肆意对水破坏的态度。他指出,现在北京的地下水每年在以1米的速度下降,同时超采量是110%,华北平原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几乎成了一个“漏斗”,因为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与此同时北京1平方米草坪一年需要一吨水进行养护,这都是很大的浪费。 


  其次,俞教授还指出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总消耗量的54%、钢材占世界总消耗量的34%,而这么多的水泥和钢材都用到哪了呢?仔细的看一下我们的城市就会发现,到处是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大量的修筑水坝及大搞“超大建筑”等则消耗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有5万座规模稍大些的水坝,其中中国就有近2.5万座。而修建一个“鸟巢”这样的建筑则每平方米需要500公斤的钢材,是一般建筑耗钢量的10—20倍、是悉尼奥运会体育场的17倍,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资源都消耗在什么地方上了。

  身份危机,我是谁?

  俞教授指出,正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整容,使得我们人类自己逐渐丧失每个个体的自我身份一样,我们的城市也在遭遇这样的境况,他列出了我们常用的三种城市“化妆品”,即古典的西方帝国、封建的中国古典和帝国的现代西方,这是一个城市的悲哀,更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信仰危机,背弃神灵

  我们现在正在丧失自己的信仰,我们逐渐在用现代的技术来代替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伦理”,这都是错误的。我们中国有近8亿农民,要让他们有种“信仰”的寄托,我们要有一种“草根信仰”,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也应该是从“草根信仰”开始,否则和谐社会只可能是“空中楼阁”,因为五千年的土地充满了精神的含义,而这正是“草根信仰”的载体。

  解决途径:十大战略措施

  俞教授还呼吁现代景观要回到足下文化、回到野草之美,并制定了十大战略措施。
  战略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战略2:保护和恢复城区和城郊河流水系的自然系统
  战略3:保护建立多样化乡土景观
  战略4:保护恢复湿地系统
  战略5: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战略6: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战略7: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战略8:建立非机动车绿色廊道
  战略9: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战略10: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最后,俞教授还用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广州中山岐江公园和秦皇岛汤河公园的案例详细的阐述了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应该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节约型和可持续性的现代景观。 


  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危机感” 、“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因为这是对我们做出决策具有很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左右”他的一切。因此,这就更要求我们的景观设计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美”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或误区,并不是越奇特、越怪异、越大的景观才是越好的,我们却往往将最平常的、最朴实的给忽略了,比如野草是美的,因为它是最自然的,而我们现在错误的价值观却使得我们认为CCTV大楼、“鸟巢” 、大广场这样的景观才是美的,野草却被认为是杂草、贱草,这是错误的,我们要逐渐改变人们的这种观念、这种价值观。 


  我们对“美”的东西并不是不喜欢、不追求,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太多的危机。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应该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因为我们的职业就决定了我们要有这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