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城市是人居和文化传承地

2007-07-03 作者:廖薇 来源:中山商报
  近日,中山市第二届城市规划顾问聘请仪式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一批我国城市规划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成为中山“两个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的引路人。

  听取了《中山市西北组团分区规划》、《中山市南部组团分区规划》、《中山市长堤路-凤鸣路片区改造规划》等情况介绍后,邹德慈、吕伟雄、吴志强、俞孔坚、杨晓光、孙一民、冯越强、靳东晓等8位新上任的规划顾问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为我市城市规划工作出谋献计。

  规划师是“兽医”非“厨师”

  “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网络,城市的边界将来是不存在的。”俞孔坚指出生态规划建设也是个网络化的概念,生态基础设施要为从生产机器到宜居城市的城市转型服务。他认为,土地好比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而生态服务功能的最大发挥在于机体生命最旺盛的时候,而这需要维护该机体完整的血脉和经络。
  “以前的规划方式,从土地规划到城市规划,都是一种切块的方式,把活牛切成几块,从而造成机体的丧失。但现在看来,未来的规划师应当是个兽医,而不是一个厨师。”他建议中山构建一个生态网络:整合水系网络;叠加绿化网络;再叠加一个乡土遗产网络,包括对寺庙、家宅、祠堂、祖先陵墓等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一个目标城市居民而非旅游者的城乡结合的游憩网络。“四个网络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这是个千年不变的骨架,而这个骨架现在就应该搭建,给后代留下一份功德。”

  城市要有文化传承功能

  “交通可以让一座城市活起来,也可以让一座城市死掉,还可以让一个城市浓烟滚滚、资源消耗殆尽。”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认为,中山城市规划可以在“交通引导发展”(TOD)的理念中吸取精髓。面对目前的土地资源紧缺,中山应当高度重视发展公共交通。
  “城市的发展,不仅应当考虑建筑、景观等有形物质,还要考虑文化的传承,以及人和物的移动。”杨晓光认为“交通“就是这种“人和物的移动”,但绝对不仅仅是小汽车的行驶,也不主要是小汽车。公共交通不仅仅是公共汽车交通,还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个体化的交通、以及非机动车的交通,如步行、自行车等等。
  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深圳)董事总经理和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党组书记吕伟雄也分别从“城市气质”和重视城市文化沉淀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