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工业遗址公园:武汉市面临一个新的城市建设话题

2007-08-21 作者:蒋太旭 来源:长江日报
  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汉阳钢厂转炉车间,代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炼钢工艺厂房,如今是拆是留,又一次引起人们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赞成者认为,保护那份遗产就是为城市保存一份记忆、一段历史;反对者认为,那些破厂房旧机器已经废弃过时,保留下来会成为新城区建设的障碍。有没有既保护了遗产又能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良方呢?许多人都在为此思考探索…… 

  位于汉阳龙灯堤的汉阳钢厂将在年内全部拆迁至江夏。然而关于部分厂房的拆与留,却成为近一段时间来人们关注的话题和讨论的焦点。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顾必阶馆长则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利用现存的厂房和设备,在此地建起一个工业遗址公园,使之与即将规划建设的商贸住宅区有机相融。一方面,可以展示我们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进程和辉煌成就;另一方面,让这些得到保护的工业遗产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焕发新生,发挥出文化、旅游及休闲功能。 

  什么是工业遗址公园?它与工业博物馆又有何区别?对于武汉而言,我们是否有建工业遗址公园的必要和条件,它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顾必阶先生的这一设想和提议,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引入到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工厂拆迁,那份历史不能一拆了之汉阳钢厂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总占地面积1500亩,以琴台路为界分南北两片。目前,北片厂区已经全部拆除;南片400余亩厂区也正面临整体拆迁。 

  “之所以提出在此建工业遗址公园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顾必阶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在湖北大力推行新政,练新军、兴实业、办教育,发展武汉商务,开拓市政建设,创造了众多的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特别是其兴建的汉阳铁厂创亚洲第一,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武汉也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祥地。在建设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又紧挨着汉阳铁厂从龟山到赫山临汉江一带,先后创办了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这些近代工业企业蜿蜒十里,蔚为壮观,后人形象地称之为“汉阳制造工业长廊”。抗战时期,昔日辉煌的“十里长廊”沦为废墟。解放后,市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在“长廊”的西端——原汉阳火药厂遗址上重建了汉阳钢厂。 

  13年前,在纪念汉阳铁厂投产一百周年之际,欧洲卢森堡大公国在武汉举办“武汉——卢森堡卓有成效之百年合作纪念展”,引起极大反响。当年,卢森堡专家欧仁·吕贝尔先生曾先后任汉阳铁厂高炉炉长、总工程师、驻欧洲全权代表等职,当时在铁厂工作的卢森堡专家有14人,外籍专家总人数多达50余人。为此,卢森堡有关人员到汉阳钢厂寻踪踏访,并向厂方赠送了该国专家当年拍摄的一批珍贵的汉阳铁厂历史照片和资料,由此成为汉钢厂创办“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契机。作为武汉在国内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多年努力建成的博物馆及重新修建的“汉阳铁厂门楼”及“汉阳兵工厂门楼”,不仅成为人们熟悉的景点和地名标志,也成为中外友人追寻中国钢铁发源历史的窗口,并接待过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游人。 

  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皮明庥等专家认为,汉钢厂不仅是汉阳铁厂的薪火传承者,也是继汉阳铁厂后武汉地方政府建设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地方钢铁企业。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历史,更是新中国地方钢铁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所蕴含的工业历史文化价值极为厚重。 

  “今天,工厂面临整体拆迁,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但我们在拆除的同时,也应该有选择地保留一些珍遗的遗产,为一座城市、一个产业的发展保留一份历史、一份记忆、一份触摸。”按照顾先生的设想:汉钢厂搬迁后,可在南片厂区保留部分有价值的老厂房、老设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造,融入时尚元素,建成一处占地约70亩的“武汉钢铁工业遗址公园”或“武汉近代工业文明主题公园”,使之成为正在建设中的月湖文化艺术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公园建设,已成新的城建潮流其实,顾必阶先生所倡导的“工业遗址公园”并非新鲜事物。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遗产的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看重,从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国际上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和实践。 

  究竟什么是工业遗址公园?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琳女士对此有独到的理解:工业遗址公园是文化主题公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保护和传承城市工业历史及工业文明的一种方式,其创新思路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旧瓶换新酒”,即在保护原样的前提下,将其内在功能转换成可以让人们去玩、去住、去欣赏、愿意接近的文化娱乐消费场所。工业遗址公园与一般公园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工业遗址”四个字上,它赋予了遗址公园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最引人瞩目的工业遗址公园是德国的“鲁尔钢铁城公园”。鲁尔曾经是一个以经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的重工业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之一。1968年,德国开始对这里进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高科技产业,并且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建设。德国人试图通过创新性的改造使这个200多岁的奄奄一息的巨人“复活”:亨利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废弃的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蒂森钢铁公司“擦去了脸上的煤灰”,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废弃的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的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高雅的交响乐也别开生面地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演出,各种艺术灯光使公园之夜充满魅力。2001年,鲁尔区的埃森煤矿,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以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环境问题解决了,工人就业解决了,工业遗产得到了保护,人们又多了一个别具趣味的游玩空间,钢铁工业遗产这个巨人也由此“复活”,成为一个保护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成功范例。 

  此外,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英国铁桥谷工业旧址、墨西哥蒙特雷市的芬迪多拉公园等工业遗址公园也为人们所熟知,成为世界知名的工业旅游品牌。 

  紧随国际步伐,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工业遗址公园也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无锡的北仓门艺术生活中心、北京的798大山子艺术中心等,都是在工业遗址上建起的主题公园或艺术活动区,有些甚至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景观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遗产丰富的武汉,建遗址公园应大有作为“相对其他城市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创意性的开发利用热情,武汉已呈落后状态。”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文化学院院长姚伟钧教授直言:目前武汉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普遍停留在呼吁建立工业遗产博物馆的阶段。作为工业重镇的武汉在全国具举足轻重地位,虽然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但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大量遗产面临消亡的危境。因此,我们不仅要有不同类型的工业博物馆来保存这份遗产,同时也要大力推进工业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水平推到一个更高更先进的境界。 

  他认为,仅靠博物馆这个载体来保护工业遗产很有局限,尤其是对武汉这座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均留下重彩华章之笔的城市而言。因为工业遗产大多以厂区厂房及大型机械设备的形式而存在,博物馆就很难对其实现保护,而且也很难让它与当代生活发生关联,博物馆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凭吊历史,公园则可实现人们在休闲游玩中触摸历史。如何让这些工业遗产成为“活态”,继续发挥功用,产生社会和经济价值,才是需要我们迫切解答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对一些老工业区的拆迁和改造,我们也完全可以走“保留——再利用——再创造”的模式,使之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更具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区。 
  
  目前,工业遗产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论,尤其是对其审美价值的认定:有人认为,工业遗产大多是代表污染、丑陋、技术落后的符号,不值得保护;但主流的观点是,工业遗产以其建筑和规划设计的水平创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巨大审美价值,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早期工业遗产,意义特别重要。 

  如今的汉钢厂虽已大部拆除,但记者走进这座曾经火红的钢铁工业厂区时,仍不禁为一种独特的景象所感染。无论是那密集排列、由钢筋水泥所浇铸的高大敦实的车间立柱,还是厂房顶部悬挂着巨型天车;无论是那布满在墙壁上纵横交错、像巨型“血管”一样的供气管道,还是巨大的炼钢炉和装运沸腾钢水的钢包,以及仍残存在高大厂房上的“文革”时的老标语……都无不让今人有新奇震撼和岁月沧桑之感。这些洗尽铅华、静默中的工厂建筑和厂区环境所特有的工业语言,表述着那一特定历史时期与众不同的工业之美。 

  有专家认为,利用汉钢的废弃厂房、设备,建一个以钢铁工业为主题的工业遗址公园,不仅有利于工业遗产保护,也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处独具魅力的景观和旅游品牌,更彰显了城市的个性魅力。 

  其实,在武汉可谋划工业遗址公园的“题材”也并非汉钢一处。目前随着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等一批重工业企业的整体拆迁,一大批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厂房、老设备也面临拆除。如何保护和利用它们也正考量着人们的智慧。引入工业遗址公园的建设模式,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和更开阔的操作平台。 

  据了解,目前在武汉还没有严格意义的遗址公园,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盘龙城遗址可算得一处。为此,姚伟钧、吴琳等专家呼吁:现代城市建设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武汉不应落后。对工业遗产极为丰富的武汉而言,建工业遗址公园应是必然的选择。 

  国内工业遗址公园及艺术社区一瞥 

  广东岐江公园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的岐江河边,占地150亩,用地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公园场地为原粤中造船厂旧址。至今,场内仍遗留着不少造船厂房和设备。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已沉淀为真实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历史内涵和现代风格交融是岐江公园的一大特色。公园以原有树木、部分厂房等形成骨架,采用原有船厂的特有元素如铁轨、铁舫、灯塔等进行组织,再现了历史风貌。同时,又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构筑部分小品及雕塑如孤囱长影、裸钢水塔和杆柱阵列等,形成新与旧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以公园路网的设计为例,该路网采用若干组放射性道路组成,既不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曲线型路网,又有别于西方园林规整的几何图形,手法新颖,独树一帜。 

  公园的设计在2002年美国一年一度的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底大会上荣获景观设计的荣誉设计奖,这是该大会设计类的最高奖项,亦是目前我国首次获得的这类大奖。 

  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于2004年12月开始修建,位于苏州古城东南京杭运河畔,北起觅渡桥,南至澹台湖运河转折处,河段全长约3.35公里,两岸各宽约100米-450米。该河段所处位置,为1985年以前京杭运河入苏州市故道。随着苏州市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实施,该河段禁止货运船只通行,逐步成为以休闲旅游及再现历史风貌为主的河道。 

  在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两侧,既有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太和面粉厂老厂房、苏州海关旧址、美孚石油公司老储油罐等;也有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如苏州化工总厂、苏州塑料三厂和苏州染料厂等;更有上世纪80年代后大量兴起的中小型乡镇工业。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缺乏“美感”的工业仓储景观背后,却记录和见证了苏南地区近现代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运河在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成为近代和当代运河景观的典型代表,也由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工业遗产景观长廊,被誉为“新苏州园林”。 

  无锡的北仓门艺术生活中心 

  北仓门艺术生活中心的前身是一个蚕丝仓库,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典型的无锡地区的民国式建筑。资料记载,它是抗战期间,汪伪政府为控制江、浙、皖乃至长江三角洲所有的蚕丝商贸活动而建造的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其中两幢独立的三层仓库,面宽分别达到五六十米,每层层高近5米,如此之大的库容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北仓门艺术生活中心室内面积6000平方米,具有美术展览、艺术交流、创作、服务四大功能区域,组织和策划各类具有创意性、专业性、时尚性的艺术活动,承办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和大型会务。而核心艺术主题在三个楼面以不同形式展示:一楼是以实验家具、时尚家居、装饰精品展览为主的大型艺术空间;二楼则提供作为创意设计师的工作室;三楼是以绘画、平面设计和公共艺术为主的展示厅。此外,西餐咖啡、酒吧、私家厨房、艺术书店、瑜珈会所等“多元生活”的设置,将北仓门的艺术气息与古运河相呼应,又与传统文化的激情碰撞。 

  北仓门的成功保护与再利用,为无锡市利用民营资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了一个典范,也为无锡市民提供了一处当代艺术生活交流的平台。 

  上海苏州河北岸创意仓库 

  “创意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81号,解放前曾是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南四家银行的仓库。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始建于1913年,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谢晋元中校率兵誓死抵抗日军,四行仓库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1999年前留美回国的建筑设计师刘继东,把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设在这里,并最终把它改造成“创意仓库”。如今的四行仓库,依然外表沧桑,历史厚重,但推开黑色大铁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艺术空间。12000平方米的仓库里,现已进驻了十几家创意设计公司,其中大部分是有境外背景的创意工作室,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为主。他们看重的是创意仓库的历史元素。此外,许多公司还选择到这里来举办文化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