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
人们怀着美好愿望向城市聚集。仅1996年至2006年10年间,主城9区常住人口增加62.7万人,使这里成为拥有659万余人的特大城市。我们的城市生活是否可以与“美好”划上等号?
现实却是:渴望快捷的有车一族,在城市拥挤的车流中爬行;焦急的上班族,在惊险的公路上穿行;高标准公路不断延伸,这座城市却日渐拥挤,人与自然的距离也日益遥远。
我们寄予无限期待的城市,究竟是为人而建,还是为车而建?
“焦灼”的清晨
家住四公里“俊逸·江南”的李夏耘,一直想不通:“原本美好的清晨,为什么带给我的总是焦虑?”
两年前,李夏耘买下了现在的住房,当时很多朋友不理解。“你在解放碑上班,现在长江大桥那么堵,早上上班得急死。”一位朋友劝她不要急于“下叉”。但李夏耘有自己的主意: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在修,南桥头交通在改造,不出两年,南岸交通会大变样。
于是,从去年初入住新居后,她一直在“心平气和”地忍耐着南桥头的拥堵,“过一座桥用半小时,我就早起半小时,避开高峰期。”李夏耘说。
去年9月,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终于通车,李夏耘发现,自己当初的决策是明智的。从四公里到解放碑,堵点少了,2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
她的喜悦却没能延续多久。不久之后,她再次感受到了交通堵塞带来的苦恼。“早上8点起,从四公里到解放碑,海德堵、南坪堵、工贸堵、南桥头堵,中兴路还堵……”李夏耘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车道宽了,路况好了,原来盼望的顺畅交通还无法实现?”
清晨的上班时间,是李夏耘一天中最焦灼的时刻。其实,她的这种感觉,很多上班族都有。
昨日早上7点半,唐见在观音桥坐上了开往解放碑的704路公交车,刚过华新街,远远就看见渝澳嘉陵江大桥上缓慢“蠕动”的车流。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通过渝澳嘉陵江大桥至少得15分钟。”唐见抱怨说,“等好不容易过了大桥,又会迎来上清寺的红绿灯。”公交车缓缓开到了两路口,此时,从上半城鹅岭方向来的车排起了队,和来自上清寺方向的车流在两路口汇合后,一同指向解放碑方向。“如果不是车还在缓慢移动,真就以为这是停车场。”唐见打趣地说。
“赶着上班,心里难免焦虑,但这种情绪是可以舒缓的。”家住观音桥的赵丽每天步行上班,因为她家离公司只有不到2公里的路程。这不到2公里的路程,让她充分感觉到城市设施对心情的影响。
“走到公司,要过3个红绿灯、2个地下通道,然后抄近路穿过一条没有斑马线的马路。”她说,“绿灯行”的时间刚够行人通过公路,几个红绿灯下她都跑得狼狈不堪,闯红灯也时有发生,“在每个红绿灯下等的时候,感觉就像准备过河的鸭子,绿灯一亮就被赶着过河了。如果堵车,我比车上那些人高兴,因为堵车了我横穿马路会非常安全。”
这段路上,赵丽感到很慌,生怕在红绿灯下等个不停。但是,一到了嘉陵公园,她的心情会舒缓很多。
2004年观音桥大兴土木修建步行街时,始建于1987年的嘉陵公园并未改作他用,半圆型的嘉陵公园与步行街相连,成为赵丽这个步行上班族的必经之路。
整个公园像一个小森林,树下有儿童嬉戏打闹,鱼池里鲤鱼在争抢食物,池边是开心投食的市民。“每次走过嘉陵公园,我会选择从不同的小道穿行,每次都觉得特别放松,先前过马路的烦恼被冲淡了。”赵丽说。
被车辆“统治”的城市
“城市在为机器设计。”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在评价中国城市设计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而这句话,正好切中了人们“焦灼”的原因。
以他的观点,工业革命给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用双手创造了另一个主宰城市、主宰自己生活的主人———机器。从英国的格拉斯哥,到美国的纽约、底特律、洛杉矶,到中国的上海、北京,城市都曾经或正在为机器而设计,快速和高效是设计的目标。
这是近一个世纪以前,现代建筑领头人之一勒·柯布西埃的理想城市模式:快速城市。“但这样的城市,你会感到人的尊严甚至不如一群横渡溪流的鸭子。”俞孔坚说。
重庆仿佛在延续这条路。2001年,重庆开始实施“半小时主城”工程,对道路交通堵点、堵段进行改造。来自市建委的消息称,31个建设项目上马,总投资达80.76亿元,线路总长101.4公里。其间,鹅公岩、石板坡复线、大佛寺等长江大桥,黄花园、渝澳、高家花园等嘉陵江大桥通车,渝北、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两江四岸滨江路相继建成。
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消除堵点,保持畅通”。而这一目标的潜台词,则是让车行更加便捷。而大量道路的修建,也刺激了有车一族的“扩充”。目前,据统计,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41万辆,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上牌照的机动车超过500辆。
但是,正如人们感受的那样,重庆城市交通发展,在消除一些堵点后,又在产生一些新的堵点。李夏耘说:“我感觉城市道路建设,一直在追赶车流、人流,但好像总是赶不上。”
而在这场追赶中,市民出行时的“焦灼感”并未消除。重庆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李世煜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重庆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人与车的矛盾,是由于重庆比较特殊的地形以及一些历史形成的布局所致,需要通过细致稳步推进的规划来解决,不能操之过急。”
不管官方观点如何,市民最真切的希望是:“城市应该让我有家的感觉。”在俞孔坚看来,这一呼唤其实是对人性的回归,是对机械“钳制”的一种抗争。
或许赵丽的感觉能够给人一种思考:“城市公园让人感觉温馨。”其实,理论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一座城市在交通、绿地两方面的成绩对比,能反映出这座城市的人性化水平。
情况是,直辖10年,重庆园林建设投资近111亿元,而交通方面的投资,仅今年一年就接近100亿元。当然,不能因此就否认重庆在城市绿化、宜居城市建设上的努力。但去年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重庆拥有94个公园,公园面积200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平方米,低于全国7.9平方米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省区排位中倒数第二。
“我身边很多人都觉得,重庆的绿地、公园确实少了点,而且很多还是只能远距离看,不能进去休闲。”赵丽说。
城市向人性化回归
“人与车是有矛盾,但是车本来也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城市为谁而建。”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余颖认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是,打破以前单为一方设计城市的思路,寻找人、车、路之间的平衡点,“权衡好人车关系的香港模式就值得借鉴”。
香港地形和重庆相似,多山,起伏。但是,香港比较彻底的人车分流,有效避免了人车冲突。香港通过便利的廊道连接各个建筑物,行人在很多地方都不用接触公路,而是行走在公路之上。而且,廊道多带有遮挡设施,“人在这样的空间行走,繁忙的城市反而成了一道风景。”余颖对此感叹不已。
而对车辆过多带来的交通拥堵,余颖认为应“公交优先”。
在公交问题上,余颖同样提到了香港。“香港通过发达的轨道交通和合理的换乘点设置,让市民坐公交比自己开车还方便。”其实,重庆也在探索,除了轨道交通,我市已开始建设的BRT(快速公交)系统,“公交优先”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但是,这些都只触及了问题的表层,为人设计的城市带来的应该不只是方便。正如赵丽们所期盼的,城市设计应该更人性一点。
其实,有城市设计专家提出,所谓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俞孔坚曾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50万年前的山顶洞内,“北京人”们狩猎回来,在洞内架起篝火,分享着一天的猎获,其物质并不充裕,但其精神非常健康。“这个家要有意义,要诗意的栖居,让人们有认同感。”俞孔坚认为,动物有栖息地,人也要有栖息地,也需要接触自然。
俞孔坚的观点,在6月27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得到了体现。除了继续发展交通,缓解城市压力外,更多的规划细节体现了以人为本。
除了塑造不同特色的“天际轮廓线”,在“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脉)封山育林外,规划还提出,保护长江、嘉陵江等水际线地区原生态轮廓,给市民提供公共观水和亲水空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主城区公园太少,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也将得以改变。去年开始建设的118个社区公园在今年5月已经全部免费开放,在此基础上,我市在今年秋天还将开建111个社区公园,这些社区公园大都选址在老居民区,真正把公园建到居民家门口,随着这批公园明年春天的建成开放,市民出门见绿的距离有望从500米缩短到100米。
“届时,聚居于城市的人们,将在便捷的交通与步行空间中,忘记这座城市以前曾被车辆统治。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在公园里修身养性,去体悟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李世煜说,城市为人而建、为车而建的争论也将随之而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