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工厂有幸化公园

2002-03-21 作者:王丽霞 来源:北京晚报/楼市周刊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北京开始将污染扰民的工厂企业迁出市区,近两年,此项工作更是紧锣密鼓,仅2001年一年,就有20家市区内的企业搬到了郊区县的工业园区,以至这一年被媒体称做搬迁年。对城市来说,这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优美而清新的,应该是远离噪音和污染的,而作为北京城市改造的一部分,工厂企业搬迁之后如何再造更引起业界的关注和思考。


  工业时代也是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北京虽然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但同时也曾经是一座著名的工业城市,从前遍布市区的国有企业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风风雨雨,尽管这个过程因为重合着历次政治运动而让许多人不愿再提起,然而那是真实的,是不容抹杀的,它浸染着北京甚至全国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兴衰,更多人的感情和回忆正是刻写在那些厂房、那些机器、那些我们现在认为落伍而急于彻底清除的东西中间,因为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命都曾经寄托在那里。对于北京城来说,那也是历史、也是文化,只不过比起我们习惯的红墙绿瓦它显得过于幼稚和生硬,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谁又能保证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因为除去文字之外找不到这一段历史的其他痕迹而遗憾不已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加聪明的办法,能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保存下我们希望保存的历史和文化,让将来的城市不必有我们经历过的遗憾、让后世子孙少一些困惑?


  目前,不少城市的决策者和专家学者们都在思考这一问题,各种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不久前,广东中山市完成的歧江公园项目对此进行了尝试,引起了各方面关注。


  从造船厂到主题公园的变迁 


  歧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这个厂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最艰辛而富有意义的一段历程,鼎盛时期,曾是中山人最为骄傲的国有企业,它制造的船只在珠江和珠江外广阔的水域承载着巨量的人货运输。直到1992年,随着珠江三角洲公路系统逐渐发达,船只作为运输和交通工具日益丧失了原有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后期,船厂不得不解散,市政府决定把这个临江含湖的区域改建成供市民休闲的城市公园。


  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一隅,这里凝结了中山人太多的悲喜记忆,尽管随着现代化的脚步,过去的终要过去,但是所有人都在心底给它的将来留了一念期望,歧江公园就是在这样的目光中开始了重新设计和建设。


  主持设计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博士认为,建国以来几代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是值得崇敬和记录的,而废旧的厂房、机器、设备正是这种奋斗最鲜明的印证,并且这些东西都是真实的,是若干年后任何艺术家都无法重现的,因此无论是城市决策者还是规划和设计者,都有义务尽力保留下这段历史和文化。保留、更新和再利用体现健康工业精神


  建成后的歧江公园以浓郁而健康的工业化色彩吸引了中外目光。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原厂房和机器设备经过重新处理,成为色彩鲜明、造型前卫的工业雕塑和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一些水泥、钢结构的设施经过重新包装竟然表现出深刻的哲学意味,将工业时代的奇迹和真理揭示得非常到位。而铺装、喷泉更大量使用原有的花岗岩和生锈的铸钢,废旧的材料经过设计处理成为极富光彩的精品。公园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由纵横的直线步道构成的蜘蛛路网结构,它彻底抛弃了传统园林的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的固有手法。为渲染历史氛围,还设计了表现英雄主义时代精神的红色静思空间等场所,配合整体景观和文化感觉,同时又自成亮点。


  应该说,歧江公园在设计中借鉴了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但它更钟情于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西方工业化 


  主题公园的典型代表是RchardHag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成为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 


  与歧江相比,北京工业时代的类似资源丰富得多。我们相信,有一天当历史之神走过这座名城时,可以毫不费力地触摸到自己曾经的每一寸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