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走出传统禁锢的土地艺术:田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刘向军 来源:中国园林,2004(02):18-21.
摘要:
试图抛弃被中国历代文人和造园家临摹已久的所谓传统形式,而是直接从中国大地人文景观中汲取营养,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现代中国的景观性格和形式。于是,”田”,一个包含五千年平民情感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人文精神的载体,最终成为构思源泉。 The paper tries to abandon the so-called "traditional style" which has been copied for centuries by Chinese scholar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to obtain inspiration directly from the places of cultural interests in the vast territory of China. It tries to find from the honesty and simplicity of the land with its people the character and style of landscape for modern China. And finally, farm land, the carrier in which the 5000 years emotion of common people and the richest cultural spirit in Chinese human society are loaded, will become the source of planning.
关键词:
土地     艺术     传统     禁锢;Landscape Architecture; Olympic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Farm Land    

文献来源:俞孔坚,刘向军.走出传统禁锢的土地艺术:田[J].中国园林,2004(02):18-21.


引言


也许因为中国的传统园林太优秀了,也许因为我们陶醉于这优秀的传统太长久了,使得我们在国际现代景观设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未能摆脱她的阴影。这种阴影的灰暗程度,远比传统中国建筑浓重的多。而忽然间又觉得时代变了,帝王和士大夫不复存在了;大众成了主人,严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使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不再有诗情画意了,于是我们不知所措。这时,国门外蓄势已久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或形式便乘虚而入。一时间,中国大地变成了西方景观的游乐园和博览园。中国景观在呼唤“今而中”的春天。立足于本土的创新似乎是惟一值得信赖的途径。


当城市化和可持续挑战中国大地,奥运会成为未来北京的主题时,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应采撷五千年的造田、种田、灌田的技术、艺术和精神,并将其与现代最新生物和能源科技相结合,实现一个科技的、人文的、绿色的奥运景观典范。一个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景观典范。


五千年的中国土地曾经、还将养育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无数的失败与成功之后,“田”,积淀下了处理人与土地关系的最精华的智慧。连同那充满诗意的景观,”田”,告诉我们如何尊重土地和自然过程,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收益。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五千年智慧连同其诗意的景观被无情地毁弃,我们甚至以“工业化”和“高科技”的名义来“整治”和“改造”我们生命的土地、水系,而最终发现,我们祖先对待土地的态度和技术要高明的多。



但我们并不留恋过去,设计者以现代中国和未来世界的姿态,融合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用“今而中”的语言和手法,创造未来健康和可持续的景观典范。于是,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 “田”——撷拾起智慧的果实,播撒下希望地种子。

1场地挑战


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营造所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这些包括:


(1)如何克服10m的高差来开挖巨大的湖面?如何使工程量最小,克服湖底渗漏?


(2)如何用大规模群众性植树造林方法,营造5平方公里森林,同时避免单一林相?


(3)如何在大尺度上营建理想“风水”景观9如何管理如此大尺度人工景观?


(4)如何在缺水环境下建立一个经济的、可持续的水再生、循环和再利用系统?


(5)如何解决场馆的巨大尺度问题,营造宜人的环境,如何解决赛时赛后使用问题?


(6)如何延续城市的中轴线,使之具有纪念性,同时是一条连续的文化、休闲廊道?

2对策:田


当一种艺术走向终点或一个阶段时,便需要重新回到本原去获得灵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管其多么优秀灿烂,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时代所淘汰,而只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存在。正如传统中国山水园林,从经过艺术家精选过的自然山水中获得营养而成为贵族化的景观一样,为人民大众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平常的大地景观中吸取营养。于是,“田”,一个最普通而最深藏于中国文化潜意识中的日常景观,便成为本方案的灵感之源。田所能提供的景观物境和意境包括:


(1)造田:如何用最少的工程,获得最大的收益;


(2)种田:如何与自然的节律相和谐并配置作物;


(3)灌田:如何合理而巧妙地利用水;


(4)田的欢乐:包括许多竞技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5)田的纪念:对土地的敬畏,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


这些积淀在中国五千年土地上的智慧,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用“今而中”的语言和手法,设计这时代的、中国的土地,正是本方案的核心思想。

3方案特点

3.1 田+等高线:结构与象征性肌理

有的等高线,也是场地历史的记忆,延续北京西北山势,将其与源于场地和区域的田块肌理相结合,构成整个公园的结构和象征性元素,并将这种肌理几何化后,一直延伸到中央景区。在不同区域,这种肌理用于组织各种景观元素和空间:


(1)整体上,在森林公园形成象征性的左右环抱的理想风水格局;


(2)在森林公园西侧用于组织湿地、梯级湖群、林地斑块、野花草甸、石墙和步道;


(3)在森林公园东侧用于布局林中草地和地形;


(4)在中央景区用于形成草坡、广场、步道和水中栈桥。



3.2 梯级湖群+梯田湿地:最少工程量的场地设计途径

利用场地由西而东的10m的地势高差,与湿地净化系统相结合,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湿地和多个梯级湖群;


(1)大大减少挖湖的工程量,同时避免由于挖穿粘土层带来的湖底渗漏;


(2)增加水体流动性,形成多级跌水,丰富水体景观,并提供充分机会给湖水加氧;

3.3 可持续的水系统:渡水槽和水体净化、循环和再用

强调奥林匹克公园不应成为城市用水的负担,相反的,它是城市水系统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有利于整个水处理系统,使奥林匹克公园及森林公园真正成为可自维持的公园。


(1)建立与温室相结合的湿地系统,利用温室的反季节高效净化系统,强化生物净化功能;


(2)建立引水渡槽,将森林公园湖水提升到中心湖区,构成更具经济和环境教育意义的水循环系统,同时只需用一个提水泵,便可解决沿途水景观的形成;


(3)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再生系统;


(4)恢复清河故道,建立与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的沼泽净化和滞水系统。

3.4 植被:景观生态模式与“三皴法”配置

用“基质一斑块一廊道”的景观生态格局总体布局植物群落;形成林在田上,田在林中,林在水上的多种景观。用国画“三皴法”(点皴、线皴、面皴)营造地带性植被景观。


(1)生态群落博物馆概念:保护现有成熟林地,建立多样化的生境;


(2)干百年田园的种植之美被升华、提炼为主导中心区的种植设计形式。

3.5 轴线: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一部关于五色土地的交响乐


轴线作为北京古城轴线的延续,从帝王的纪念,走向对土地和普通人民的纪念和向往。在强调其规整和纪念性的同时,设计一系列不规则和自然的空间,创造其作为体育、文化和休闲廊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