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俞孔坚,李伟,李迪华,李春波,黄刚,刘海龙.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01):69-76+162.
1引言
(1)保护遗产;
(2)遗产休闲:亲近自然、亲近地方历史的游憩休闲方式;
(3)非机动车出行。
(1)遗产实物;
(2)潜在的连接这些遗产而形成廊道的景观元素,包括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乡土景观,如我国著名的太行八径、大运河等均属于此类[16,17],一些具有休闲游憩价值的景观元素如林地、水体等,以及那些目前并不具备休闲价值,仅仅因为其空间关系而适宜成为遗产廊道组成部分的景观元素。判别这些元素的位置将为进一步的廊道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过程(process)对景观的覆盖和控制的可能性及动态,可以用景观阻力概念来表述,在陆地景观中,阻力不只是几何学意义上的距离,基面特性也有重要作用[15]。因此,在遗产廊道的分析和研究中,景观元素本身的评价、各元素间可连接程度的研究和模拟,都可以看作是遗产休闲活动对不同特性的表面构成的景观阻力的克服过程。阻力越大,则该活动越不适宜开展,适宜性也就越低;相反,阻力最小的地区适宜性也就越高,也就意味着最适宜建立遗产休闲廊道。
在公式中,Dij代表从某遗产点到某景观元素中一点的距离,Ri则代表该点所在处对于遗产休闲活动的阻力。基于这一公式,在确定遗产休闲活动的源(source)和景观表面中不同特性区域对该活动的阻力系数之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stdistance分析工具,就可以计算模拟出景观中的遗产休闲活动易达区域,也就是遗产休闲廊道的适宜区域。
首先是对当地人的凋查。凋查表明,当地人在休闲游憩选择中,对于遗产偏好程度很高,此外,对于林地、灌木和山间的选择度高于经济林、竹林、草地等,再次是农田,对于水体的偏好程度则和水质情况密切相关(由于遗产廊道的建设以景观整治为前提之 ,本研究假设水质将有显著改善)。
名称
|
地点
|
概况
|
戚继光祠
|
椒江区东山西南麓
|
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光绪年间重修,为明嘉靖年间戚继抗击倭寇的屯兵之处。海门人民为纪念他,在此建戚公祠,后历经修葺,成为今日的戚继光纪念馆。
|
解放-江山
岛烈士陵园
|
椒江区枫山北坡
|
为了纪念解放-江山岛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建成该纪念塔。
|
沙埠青瓷窑址
|
黄岩区西南的高桥、沙埠和秀岭三乡镇之间
|
1956年发现。唐末五代,黄岩青瓷窑的产品曾风行全国,运销海外。
|
孔庙
|
黄岩区城区
|
始建于宋元丰年间,后屡毁屡建。现存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
|
五洞桥
|
黄岩城区东九峰山麓的丛林中
|
始建于北宋元祜年间。北宋元祜六年(1091),知县张垒石为桥,人称“孝友桥”。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为清雍正四年(1726)重建。
|
瑞龙感应塔
|
黄岩区东九峰山麓的丛林中
|
始建于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此塔八面七级砖结构,倚柱六角形。塔内珍藏铁函于贝叶经。四周松柏参天,保存“平林塔影”
古十二景特色。
|
清修寺
|
椒江区枫山顶
|
东晋高僧修道场所,后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正是建寺。
|
庆善寺塔
|
城关大寺巷
|
东晋永和元年(345年)始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重修后高35米,六面五级,塔内置梯可攀。
|
羽山大有宫
|
黄岩羽山
|
为道教第二洞天
|
十里长街
|
路桥城区
|
即路桥老街,路桥老街德产生可追溯到东汉在这里设计邮亭德时代,迄今约有2000年历史。十里长街傍南宫河而建,充满江南水乡神韵。
|
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各元素的排队比较,经过多个专业人员判断打分,最终统计形成赋值(见表3)。
代号
|
类型
|
阻力系数(0~500)
|
代号
|
类型
|
阻力系数(0~500)
|
1
|
古海塘、
古驿道
|
10
|
8
|
草地
|
100
|
2
|
水系
|
20
|
9
|
竹林
|
100
|
3
|
山路
|
20
|
10
|
旱地
|
150
|
4
|
灌木
|
20
|
11
|
水
|
150
|
5
|
林地
/TD>
|
20
|
12
|
建筑
|
200
|
6
|
田间小路
|
50
|
13
|
机动交通道路
|
300
|
7
|
经济林
|
100
|
14
|
高速公路
|
500
|
(1)本文从遗产廊道的主导性景观过程——遗产休闲活动出发,运用最小阻力模型和模拟这一景观过程的空间扩张机理,根据其对景观的占领与覆盖,来判别景观中各个部分对遗产休闲活动的适宜程度,从而得出适宜性分析成果。
(2)在案例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源的确定,即遗产实物的调查和落实,这一工作本身也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另一部分则是对于景观元素阻力系数的赋值。这一部分主要以景观感知研究为基础,内在人的偏好与外来专业人员的感知比较,综合形成赋值。这一赋值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而我们所关注的也仅仅是不同地段作为遗产廊道的相对的适宜程度。
(3)本文提供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宏观尺度的,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连接程度模拟和分析,即判断廊道连接的基本方向和位置,没有也不可能精确到划定遗产廊道具体紫线范围、乃至遗产保护范围的程度,具体各遗产廊道的具体范围还需要针对该廊道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综合考查其适宜性和可行性,进行确定。
(4)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的基础和核心,更是难点所在。对于遗产廊道适宜性的分析和判别,得出了适宜发展和规划遗产廊道的位置和格局,形成了进一步规划工作的基础。案例研究基于适宜性分析,最终形成了宏观尺度上区域遗产廊道网络规划成果,并已经提交有关部门作为决策依据,关于这部分内容不在本文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