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善待圆明园遗址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来源:北京规划建设, 2003(C00):3.
摘要:
“对待土地是需要感情的”,我的感觉是这样,在我回国的七年里,一直都在为尊重和保护这块土地而努力。   
关键词:
圆明园遗址    

文献来源:俞孔坚. 善待圆明园遗址——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恢复规划》座谈会上的发言[J]. 北京规划建设, 2003(C00):3.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专家座谈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

演讲人:俞孔坚

演讲主题:善待圆明园遗址


时间:2003年06月20日

地点: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


“对待土地是需要感情的”,我的感觉是这样,在我回国的七年里,一直都在为尊重和保护这块土地而努力。   


对于圆明园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是好心,希望把它的遗址保护工作做好。但请大家回顾一下,关于城市与景观改造和建设的问题,从五十年代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犯错误,又不断地改正错误。 现在最新的错误就是北京的水系整治的人工化和硬化,三年前我们就在反对,现在许多人认识到了,后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认知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接受专家的意见,然后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件事。我说话比较激动,但我不是针对任何一个人。我觉得我们一定要认识足下的这块土地,尊重这块土地,善待这块土地。   


现在来谈一下圆明园的规划,我想我的发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对遗址公园的认识,什么是遗址公园?如果把“圆明园遗址公园”改成“圆明园公园”那就是两码事了,这个首先要认识清楚,这是个依据。遗址有它的特殊性,我们知道古罗马遗址,没有人要把古罗马遗址改变,建设成古罗马,当然二战前墨索里尼试图重建罗马,但失败了。对待圆明园遗址最关键是“遗址”这个词。   


第二个方面的依据是恢复和没有恢复的对比。东区恢复了,西区没有恢复,因为我对这个非常关注,我专门去看了,我的比较结果是恢复的(东区)并没有比未恢复的(西区)好在哪里。我认为化了这么多钱来恢复,而遗址的感觉消失了。必须承认这一点,另一方面杂草侵入了,真正的广布性“杂草”侵入了,而人们通常当作荒野植被的乡土物种却消失了,那是在大量的近自然植被被人工干扰后出现的现象。这是经过对比东部和西部的情况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像国外修建大面积的草坪,像修建高尔夫草坪那样做圆明园的人工草坪,我们也支付不起,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自然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我维护,一旦把自然这个过程破坏掉后,必定会是杂乱的;   


第三是我个人的体验,我80年代到北京来上学,经常到圆明园,那时侯是水田、荷花、流水、湿地芦荡,那种沧桑感和带来的关于民族历史的震撼,远非今天的恢复后的景观所能产生的。   


第四方面是国际上新的潮流趋势,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问题,已经被联合国和各国提到最重要的议程上来了。而我的感觉是,在关于圆明园恢复规划中,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这些就是我做这个发言的依据。  


今天的圆明园正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第一个机遇:圆明园除了在空间上给北京提供了一个最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景观元素外,即刚才崔海亭教授讲到的联系西山和城区的一个生态廊道,通过善待它还可以引导一种新的环境伦理、土地伦理,这个观念是以前中国没有过的,如果圆明园管理处能在认识上再调整一下,圆明园在世界上就可以创造一个典范,由这个典范带动整个中国的环境文化、环境道德伦理的一个改变。   


第二个机遇: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无法模仿的。更为独特的是,它丰富的自然地形形成的生物景观的多样性,恰恰与遗址结合在一起,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在17、18世纪的英国造园中,本没有遗址,是在发现古罗马的遗址多么富有震撼力以后,他们去造遗址景观,而我们拥有的是真正的遗址。我一再强调它的不可再生性。它经历了一百多年,在这期间跟植物、水系、地形等自然生态早已融为一个整体,这样的遗址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遗址,它的含义就扩大到了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意义。   


第三个机遇,如奥运会快来了,到时候我们给世界看什么?给他们看一个再造的圆明园吗?没有意义。再造的圆明园已经有了,珠海也有。而北京的这个“荒废的圆明园”是造不出来的,它的独特的价值,在2008年的奥运北京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典范,代表一种真实的文化。   


圆明园保护和利用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保护?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利用?中国大地上曾留下了不少遗址,我们都没有一个恰当的途径来保护他们,反而被毁掉了,好心办了坏事。第三个挑战是有钱和没钱的条件下,如何来保护?如何把钱真正用到恰当合适的地方?第四个挑战是遗址保护的品位问题。它包含一种文化修养、环境道德。   


如何来把握圆明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最关键的。如果把握不好,将会留下很大的遗憾,就像毁掉北京的城墙一样遗憾,我希望好多还没发生的事情,能通过这个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现在我简单讲四点:   


第一是对价值的认识。圆明园有很多价值,最重要的是“遗址”两个字,而毁灭前的圆明园本身的艺术价值、造园价值并不是不高的,专家们也早已论证过,因为它是照抄江南的古典园林,汇集而成的万园之园,没有独特性,再造的艺术价值是比较局限的,西方的园林是仿造巴洛克风格或洛可可风格,中国的园林是仿江南文人山水园的。所以恢复它有什么意义?再造一个圆明园有何意义?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价值是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所遭受的那段耻辱历史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纪念的,而惟有圆明园遗址在物理上记下了这段历史。我们要保护的和讲述的就是这个历史,而不是要将圆明园本身恢复建造得多么辉煌。   


第三个价值就是它的生态价值,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群落是怎么形成的?圆明园被毁灭后,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生态演化的过程,人工栽培的奇花异木死了,自然要死,实际上是想告诉你,在北京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群落是什么样子?大自然会淘汰一个健康的东西。在这个价值的认识里面,有一点是不能怪任何一个人的,怪这个时代,就是审美观、价值观的问题。时代的进步需要先进的审美价值观念,而国外已经就这个问题发生过强烈争议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借鉴历史、借鉴国外,在18、19世纪,英国就出现了一个同样的运动,把所有的农田、牧场、田园风光改造成公园,把牧场上郁郁葱葱自然生长的野草换成光滑的草坪,当时就出现了反对的思潮,在我这本《城市景观之路》的书里,就详细讲述了城市美化运动的历史。后来,这种巴洛克式的审美观从欧洲传到美国,现在又从美国传到中国,但再过20年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会发现这种审美观是十分幼稚的。   


有这样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诗意的,让画家产生灵感的,一幅是光滑漂亮的低级的外在美。让画家产生灵感的是什么呢?是大量的乡土野草,水边长满丛生的灌木,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没有画意的是光滑、“漂亮”的景观 ,是被打扮的,人工修剪的,对于画家来说,是画不出充满诗意与灵感的作品的。而我们要把圆明园变成一个充满诗意与灵感的地方,而不是一种光滑的“漂亮”。这属于价值观问题,应该通过诗意、画意的景观,将真正美丽的东西灌输给人们。我这里有一本书,就是讲野草之美的。   


下面我再谈谈西区的问题。我专门去西区看过,环境脏乱,很多生活垃圾长年累月没有得到清理,园内的尽端路很多,路网不系统,走进去就走不出来了,这些是需要清理的。   


而更重要的是,圆明园缺少一个解说系统,什么是解说系统?举个例子,金庸先生写了那么多小说,但没有一本小说能够通过影视手段获得完美表达。小说所要传达的语言、意境和产生的空间远远高于影视作品的视觉化系统。如何来保护与展现圆明园?就需要一个解释系统,用文学和艺术语言来告诉人们圆明园是个什么样子,而不是再造一个圆明园。造也造不出原来的样子,即使造出来也是索然无味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在国外这是一门专业学科—环境解说学(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是授博士学位的一门学科。是讲如何解释环境,环境包括文化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生态的意义,通过这个解释,在人们的脑海里再造一个圆明园。这个圆明园是生动的,虚拟的而非物理的,是充满想象力的而不是唯一确定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过有形的物质空间,而再造圆明园实际上是对物质的挥霍。   


我再谈谈我的一些具体想法。第一是恢复山形水系的年代问题。是恢复到五十年代还是六十年代?这本身就不太现实,因为山上有植被啊,有已经存在了50年至上百年的植被,如果你重新推平它们再建,那又需要五十、上百年才能再见这一景象。所以恢复它的山系、水系没有多大意义。再者,恢复山形水系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认为可能性不大,首先北京现在的地表水条件与一百年前的水条件大不相同,不可能再恢复到一百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水系,其次,圆明园有大量的微地形系统,82、83年我曾数次到圆明园测地形,即使是用很密的点,也测不准。要表达这样的微地形,通常的地形图是不准确的,所以你恢复到所谓原貌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非常准确的科学依据可供操作。所以,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不能进行大规模地重建恢复,可做适当地调整疏通,而以保护现状为主。   


第二,建筑恢复。在遗址上重建原来的亭子,就不再是遗址了,丧失了它作为遗址的最重要的价值。所以我认为在遗址这个问题上还是以解说系统为主,创造虚拟建筑景观。   


第三,圆明园独特的生态价值的保护。我这本书里所讲到的野草之美。野草的大量应用是我在广东中山做的一个项目。这是50年代的一个旧船厂,90年倒闭以后,这里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群落,我们当时就原样保留了下来,没有移动这些宝贵的植物群落,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生态群落。北京如果也能通过圆明园把丰富的野生植物展示给大家,况且这不仅仅是植物,更是一个野生群落,如何利用解说系统向游人解说这个野生群落,这个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北京植物园、香山植物园都不可能形成这个系统,只有圆明园才有,而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这个价值。   


前面我们主要讲到了一个价值观问题,那圆明园遗址规划具体需要做什么?在完善道路系统、彻底改善卫生状况的前提下,我仍强调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解说系统,吸取国外环境解说学的先进方法,让它来解说生物、解说群落,解说遗址,让圆明园成为生态示范区,成为最真实生动的历史、遗迹教育基地。   


再强调一下, "遗址"是圆明园最重要的价值,而将生态价值与遗址价值结合在一起,这在世界上将是独一无二的。圆明园就不再仅仅是建筑遗址和园林遗址,而是融生态、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公园,成为北京一处独特的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和生态休闲的独特景观,也将给世界树立一个先进的环境伦理与历史和文化价值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