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俞孔坚, 周年兴, 李迪华. 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4, 28(3):5.
1预景研究方法进展回顾
1.1 预景规划的提出
预景(scenario)一词原先用于描述电影场景韦式新版大学词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其中第三种解释认为是事件的想像结果(an imagined sequence of events),比较符合战略性规划的定义。基于此,预景规划方法被认为更像是一门艺术。
预景研究方法首先由美国国防部在19世纪 50年代提出,当时,卡恩(Kahn)运用预景思想提出了未来并不是简单的有核战争和无核战争的世界,而是处于有无核战争之间的不同状态上,它打破了认为要么爆发核战争,要么不爆发核战争的传统看法,给美国军方以崭新的战略思维,并被运用于各级军官的日常训练中。
预景研究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960年代比较强调基于已经稳定存在的趋势,而1980年代则转向处理未来的不确定性,再以后则强调专家、决策者和公众的讨论和共同决策。
自从1980年代中期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壳牌(shell)公司运用预景规划的成功案例以后,预景规划被欧美国家广泛运用于战略规划中。当今,预景方法被认为是处理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和不确定的环境的最好方法之一,大约68%的组织将预景方法应用于其长期规划中。
1.2 预景规划的特征
德什勒(Deshler)将规划方法分为四类,即创造性的高瞻远瞩(creative visioning),相对精确的预测(projecting and forecasting)、潜在危机评价(assessment of potential hazards)和交易与对话(exchange and dialogue methods)。
预景研究方法属于创造性的高瞻远瞩一类。它挑战现有思维障碍,利用直觉或构建景像的方式探索未来。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已知未来状态下探索所应采取的不同行动,二是在已知现状政策下模拟未来的不同场景。它不同于一般的预测,是发散性的思维过程。预景的解包括可能的预景、期望的预景和可实现的预景三类(图2),其中期望的预景和可实现的预景的交集便是理想的规划方案。
1.3 预景规划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19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欧美生态学家与景观规划学家将预景研究方法用于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区域与环境管理,规划的实践中包括用于大规模的湿地恢复,物种保护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如哈佛大学卡尔·斯坦里兹(Car Steinitz)教授完成的加州坎普(Camp Pendleton)、宾州蒙罗(Monroe)县等项目的的预景(alternative futures)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琼·艾维森{Joan lverson Nassauer)教授与其它多所大学合作完成的农业景观的预景研究等。预景方法也可以探讨在不同生态安全水平下和不同发展需求下景观规划的保护与开发战略。
2大环文化产业园多解规划研究方法与过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预景研究已经发展出了大量的方法。从单一方法逐渐走向综合。本项案例对一个似曾相识,而又不熟悉、 极不明确的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了多解规划研究。通过多次头脑风暴过程,从一千模糊的“大概”的目标明确为若干个相对清晰的解决方案(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