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吉庆萍 来源:中国园林,2000(02):29-32.
摘要:
80年代开始,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一百年前发生在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行为与症结都如出一辙(表1)。这就警示我们应该以历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关键词:
阴魂     中国     教训     国际     运动    

文献来源: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02):29-32.


5警惕:"城市美化运动"来到中国


80年代开始,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一百年前发生在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行为与症结都如出一辙(表1)。这就警示我们应该以历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5.1 中国城市美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1)城市环境恶化:解放后,近30年的城市控制政策,使城市建设滞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导致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设施都严重不足。城市破烂、肮脏,客观上呼唤城市改造与美化。 


(2)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城市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有了一定财力来进行城市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如同当年的美国一样,急于向世界展示其建设成就。但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同客观的需要相差又太远,于是只能忍痛搞点表面文章,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君不见许多市政府的工程款拖欠累累?   


(3)招商引资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招商引资,这已为广大的城市管理者所认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一两项"形象工程"作为宣传之用。因此,城市美化本身便成为了目标,参观者,而不是使用者,便成为了取悦的对象。   


(4)追求同一与秩序:不必讳言,中国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主流下,潜伏着某些不安和浊流。社会安定和秩序便成为所有城市管理者的压倒一切的任务。而"城市美化"再次被认为是一味灵丹妙药。


(5)重新发现西方世界:随着国门的逐渐开放,一批批领导和专业人员出国考察、参观。半月~一月的国内参观团已在欧美的旅行社上有了固定的节目,尽管是走马观花,却看到欧美100年来城市建设的成就,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景观大道和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以及欧美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市政及公共建筑,尤其是巴洛克城市的广场、景观走廊、纪念性建筑以及其它城市美化的遗物。它们给了参观者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事实上这些纪念性的城市设计本来就是为了让游客参观。因此,它们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临摹的样板。殊不知,这些城市景观大多数是百年以前规划设计思潮的产物,早已落后于时代。   


(6)政绩的表现:年轻一代的城市管理与决策者,正以充沛的精力和强力的事业心登上新时代的舞台,他们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显示自己的政绩,树立新的权威。因此,城市中心地段和最引人注目的关键地段的"破烂摊子"便成为靶子。于是乎便有了城市中心广场,城市"景观大道"。   


(7)专业人员的软弱无力:大部分城市的专业设计队伍在强劲的城市美化运动中显得软弱无力,甚至推波助澜。一方面因为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市长们的直接领导之下,许多情况都迫于压力,而只能成为市长们宏伟城市美化计划的绘图工具;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国际交流,专业人员自身的理论与专业修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1],往往只能模仿国外的照片,许多情况下还是市长们拍回来的图景,来设计想象中的城市景观。所以,实际上是市长在设计城市。   


(8)时代局限性:所有以上的背景之所以最终导致目前风行于中国大小城市的城市"美化"形式:追求气派,追求最大、最宽、最长,攀比之风盛行;强调几何图案、金碧辉煌等等,其根本的原因还在普遍存在于开发商、决策者、欣赏者、甚至于专业人员中的意识的局限性,这是时代留给每个人的烙印。中国广大城市基本上都处在一个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这种现象和美国100年前的情况很相似,即大量农民进城,一批暴发户出现,而这批暴发户许多又是地产开发商。暴发户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实力与品味不相称,这就使得城市美化在小农意识与暴发户意识之下发展[13]。而决策者如果在这种意识下去搞城市建设,可想而知其将会给国家和纳税者带来多大的浪费。  


5.2 中国"城市美化"的种种症结及其本质   


与历史上的城市美化运动相似,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典型特征是唯视觉的美而设计,为参观者或观众而美化,唯城市建设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具体反映在:   


⑴"景观大道"   


无论是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小城,无论是三峡库区迁址新建的小城,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许多城市都为建设纪念性和轴线性的"景观大道"而大兴土木。竭尽"城市化妆"之能事,强调宽广、气派和街景立面之装饰。这样的大道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景观大道往往同时是作为车流干道来设计的,因此,对步行人来说是一道危险的屏障,隔断道路两侧的交通。功能交混,复杂化,效率低下;   


第二、 这样轴线性的大道,粗暴地划破了原有城市有机体的交流网络和纤细的节理,从而使城市发生结构性破坏,造成功能性的混乱[4];   


第三、 这样的宽广大道,往往拆迁大量居民,耗资巨大,又将传统风貌丢弃(如苏州);   


第四、 由于其纪念性的要求,两侧往往要求布局大体量公共和文化性建筑,否则,无论从比例、尺度上还是道路的视觉效果上,都很难达到规划设想,而这些建筑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景观大道"实属乌有(如北京平安大街)。   


⑵城市广场   


曾几何时,兴建城市广场之风在大江南北广大城市兴起,或"中心广场"、或"文化广场"、或"世纪广场"、或"市民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些活动场所本是好事,然而,许多广场往往不是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的,而是相反,把市民当作观众,而广场或广场上的雕塑,或广场边的市府大楼成为主体,整个广场无非是舞台布景(图4)。观众是被置于广场之外的,最好在半空之中,否则,广场优美的几何图案便难以欣赏。如同路易从凡尔赛的舞厅窗户可以看到花园最好的图案一样,市府主楼是最好的观景点。广场以大为美,以空旷为美,以不准上人的大草坪为美,以花样翻新、繁复的几何图案为美;以大理石和刨光花岗岩铺地为美,全然不考虑人的需要、人的安全)。 


因此,以"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广场的兴建可能带来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 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如果在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拆迁量巨大,投资动辄上亿,并使成千上万人离开故土,迁往新区,社会结构遭到破坏[1,3,7,8,10]。 


第二、 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其它同样需要城市中心土地的功能如商业需要相竞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使城市的整体有机性受损。   


第三、 模仿的图案化和形式化的城市广场,往往没有场所性和地方性特色,实际上是对城市形象和地方精神的污染,特别在历史文化古城,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并已广泛引起注意[2,5,6,9,15]。   


第四、 为广场而广场:由于城市美化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和纪念及礼仪,而不是功用,因此,在许多城市中,就出现了为广场而广场的现象。也就毫不奇怪在郊外稻田之中会出现一块花岗岩铺地的广场,白天烈日之下是一块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热锅",夜晚则是华灯下的一片死寂。即使是城市中心的广场,设计者和管理者也往往力图将商业活动、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拆在外,以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无树荫供人庇护,无安静场所供人休闲。   


第五、 金玉堆砌:把材料的价值与广场的质量视为同一,甚至将户外广场当作室内庭堂来做,刨光的花岗岩地面,精雕的汉白玉栏杆,可为集宫廷之华丽,昂贵之至,却使市民举步惟艰,雨雪之后,更成为不敢光顾之地。   


⑶城市河道"美化"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历史上它们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同时,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栖息地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体。城市水系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魄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   


然而,如同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陆路交通的发展,及自来水和城市消防设施的完善,城市水系原有的功能因此大部分消失,随之,水系便被作为排污通道、垃圾场而被污染、被遗弃。曾几何时,城市水系似乎成了包袱,阻碍了"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等称号的达标。于是乎,大江南北掀起了城市水系治理和"美化"的高潮。一种落后的、源于小农时代对水的恐怖意识,和工业时代初期以工程为美的观念,正支配作城市水系的"美化"与治理。   


同历史上多次城市大建设中给我们留下的遗憾一样(如古建和城墙的拆除,古树的砍伐等),在今日史无前例的城市大建设中,由于对城市水系的虐待及对其价值的无知,已经、正在或即将造成许多令人痛心的遗憾。这些遗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有过,而且正以昂贵的代价来挽回和弥补的。概括起来,城市水系治理和"美化"过程中有"四大忌"[14]。   


大忌之一:填之,把水系,污水甚或清流填去,用作马路或盖房子或种花草,并以此为美,是城市之最大不幸,也是城市居民的最大不幸。表面上看,填去污水,可以使城市变得卫生、清洁,使城市多了一分土地,多了一块绿地;然后,在填去水系的同时,也填去了城市中最具生命的部分,填去了儿童的梦境,填去了城市的诗意,也填去多少人所以称某一地方为家的维系和认同感。与之相反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正在掀起一个重新挖掘以往填去的水系,再塑城中自然景观的热潮,实现可持续的城市。然后,这一否定之否定却付出了多少昂贵的代价。中国的城市建设为何要走这条老路?认识的局限。   


大忌之二:盖之,将明渠变成暗渠,其上筑马路或搞建筑和"美化"工程。尽管水仍在流,但其结果同样使城市环境的美化和生态化失去了最宝贵的资源。殊不知,水系之存在不仅仅因为其流水,更重要的是以水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空间。而与此同时,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人们又在乐此不疲地耗巨资挖湖堆山,人工造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大忌之三:断之。许多城市的水系,本来是一个连续体,它们与湿地、城郊湖泊和山林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整体。它们为城市的整体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蓝本;同时,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成为多种乡土生物的栖息地和通道;当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连续的康体休闲空间和环境认知空间。然而,这一连续体却常常在城市建设中被切割,被断肢,从而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大忌之四:堤之衬之,即钢筋水泥护衬水系。许多城市的水系治理中,偏面强调水系的防洪、泄洪和排污功能,将水系截弯取直后以钢筋水泥护衬,以为这便是将水系"治服",以图一劳永逸。大莫错焉。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需要一个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的。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相反,如果利用水系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则可成为一个城市中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同时可以净化水质。实际上,在大地景观上,生态健全的水系构成绿色通道网络,恰恰最具有蓄洪、缓解旱涝灾害的能力。   


简而言之,结合城市水系治理与美化的根本之术不在于消除、截流污水,还水系以自然本色,并加强其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使其成为每个城市的特色,这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也是城市文明之象征,决不应填之、覆之、断之,也应慎用工程措施。强调不要以单一的"美化"目的、卫生目的和防洪目的,将城市中最具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糟踏,而应以生态为主线,综合环境保护、休闲、文化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   


⑷为美化而兴建公园   


城市需要公园和绿地,这本身也是好事。但是,"城市美化"指导思想下的公园建设则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相违背的,这样的公园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化、展示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 为公园而公园:把公园绿地从城市有机体中分割出来,把公园作为有大门、有围墙的城市摆设或"盆景",不允许其它用地的存在。因此,城市中心地带建公园往往需要动迁居民、拆商铺,封大道,似乎这样,公园才成之为"公园",才可以做装饰,才可以收门票。而与此同时,在新的居住区和开发区,地产开发商们都在充分利用红线内的每一寸土地,增加建筑面积。于是乎建筑是建筑,广场是广场,公园是公园,居住区是居住区。而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和生活及工作的环境,而不是主题游乐。城市绿地应作为城市所有功能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是不同用地功能之间的粘结剂,它是城市景观的生命基质。 


第二、 人工取代天然:美国园林对世界园林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将自然原野地作为公园。而这种先进的思想却往往以"国情"为由,被拒之于千里之外"玉不琢不成器"的"造园"思想,成为中国"城市美化"中的一大特色。当城市规划将城郊某片山林划为"公园"时,"美化"的灾难便迟早随之降临。随后落叶乔木被代之以"常青树";乡土"杂灌"被剔除而代之以"四季有花"的异域灌木;"杂草"被代之以国外引进的草坪草种。自然的溪涧被改造成人工的"小桥"流水,自然地形也被人工假山所替代。即所谓公园当作花园作[12],把仅有的自然地也要改造成花园式的公园。   


第三、 公园作为展示舞台和旅游点:以造一个旅游点的意识来造公园,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一个通病。因此,造公园就成了造景,或造娱乐园。似乎没有奇花异木,珍奇古玩就不成其为公园。似乎拍照留影成了建公园的目的。   


(4)以展示为目的居住区美化   


一个优美的环境会给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莫大的益处,美化居住环境身是值得称道的。然而,遍神州大地,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中,真正为居住者的生活和栖居而美化的社区并不多见。不完全地讲,目前居住区的美化有两种导向:


第一、"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其美化目的是为了展示政府的政绩,是为了领导视察和供人参观。  


第二、商利导向的美化:地产开发商已认识到环境美化的商业价值,试图通过美化来招徕住户。   


这两种美化导向都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因而带有城市美化运动的通病,即注重展示性和视觉形式,而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意义。于是乎出现了空旷的小区绿地,草坪、花坛、树雕泛滥,磁砖、花岗岩铺地,如同城市广场。而缺乏乔木供人庇荫,也缺乏儿童游乐设施、老人休闲场所和青年人的体育场所。由于美化的目的有偏,导致了居住区美化走入歧途。   


除此之外,"城市美化"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包括灯光工程,"雕塑"一条街,"雕塑"公园等等。作为城市艺术,它们在许多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是为追求美化而去"美"的话,结果会适得其反。 


结语:"城市美化"运动,阴愧不散


重蹈历史覆辙,也许是人类的最大悲哀。各国的城市美化运动是如此的相似,哪怕是一些细节,如从做为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之源芝加哥的世博会,到希特勒梦想中的国际博览会。城市美化阴愧不散。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和形象本是造福人民功泽后代的事,但如果目的不明,指导思想有偏,结果会适得其反。纵观世界城市"美化运动"之历史,不难看出,中国时下的城市"美化运动"正在走一条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并证明有许多弊病的老路。而正当发达国家在惨重的教训之后,走上更健康的城市改造和美化之路的时候,我们却在犯同样的历史性错误(表1)。本文如能至少在专业人士中唤起注意,站在历史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中国城市中的"美化运动",并使之能尽快调转船头,少走弯路,则本文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城市建设首先应考虑市民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在功能的目标下去设计美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美。   


目前最为急需的是改善生态环境,首先是治理污染、绿化环境。有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一些形式主义的、无大实效的,特别是无改善生态环境实效而被称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美化工程,打着扩大内需的旗号,为求政绩而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在是对中央政策的歪曲。 


表1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的一些共同之处及其本质问题与教训

城市美化运动历史 背景 共同的表现 本质问题与教训
欧洲巴洛克城市(16世纪未~19世纪未)
① 经济: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财力
② 物质环境:中世纪有机城市的环境恶化
③ 文化:古希腊和罗马的再发现
④ 社会:从以宗教为核心的地方主义向国家主义过渡
强调:气派、规整、几何、装饰的形式美
包括:
① 轴线式的笔直大道;
② 大型礼仪和纪念广场
③ 纪念性、符号性建筑
④ 附庸风雅的华丽雕琢;
⑤ 大型展示性公园的建设
⑥ 水系整治机械化和形式美化⑦ 各种临时性的、以礼仪和装饰为目的的街道和公共场所的美化工程
① 权力欲的展示:使人变成了观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② 挥霍欲的表现:美化工程耗资巨大,不计成本,劳民伤财;③ 唯美的追求:试图通过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改变城市面貌,而不直接去解决本质的城市功能和市民生活问题;
④ 空间与社会结构的破坏:机械式的城市手术,伤害城市有机结构和社会网络,而缺乏城市更新的有机性;
⑤ 地方精神湮灭:机械、几何的和模仿的形式,与城市历史文脉和有机结构格格不入;
⑥ 虚势与浮燥的反映:不作长期实在的、艰苦努力来根本改变城市面貌,而是只求表面化妆的短期行为,只能给后来的城市改造带来更大的困难。
⑦ 生态、环境乌有:在几何于机械美原则下,自然与生态过程收到摧残,环境效益被忽视。
⑧ 人性丧失:刚刚摆脱神与自然力约束的"人",却在象征权威与财富的构筑物和机械图案前失去自我。
⑨ 不可持续:非生态、无内涵、不经济、不实用,实质是不可持续的。
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1893年~1909年)
① 经济:暴发户和中产阶级的出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 物质环境:急速的城市化和新移民使城市环境恶化
③ 文化:欧洲的再发现,世博会的巨大形象冲击
④ 社会:从无政府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殖民地的城市美化(1900s~1930s)
① 经济:对殖民地国家的资源掠夺和市场垄断
② 物质环境: 落后脏乱的殖民地生活环境
③ 文化:欧美文化的移植
④社会:少数白人为中心的社会
欧洲独裁者的城市美化(1920s~1930s)
① 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控制
② 物质环境: 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环境恶化
③ 文化:优等民族理论的宣扬
④ 社会:民族主义兴起,新秩序的孕育
中国的城市美化(1980s ~)
① 经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② 物质环境: 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环境恶化
③ 文化:重新发现美欧城市
④ 社会:转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