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与大海相呼吸——秦皇岛滨海植物园和鸟类博物馆设计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张静 刘向军 来源:建筑学报,2006(5):82-83
摘要:
这是一个以滨海湿地和观鸟类栖息地为主要特色的场地,设计内容包括鸟类博物和滨海植物园及滨海游憩空间。本项目从阅读场地、感受自然过程、体会场地的精神的出发,通过景观和建筑的形式阐述了对人与自然、人力与自然力关系的理解。围绕泡状盐沼所形成的植物群落,源于“秦皇岛外打渔船”的鸟类博物馆和条带状的滨海绿地种植肌理,构成了本方案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秦皇岛     海相     滨海     植物园     博物馆    

文献来源:俞孔坚.张静.刘向军.与大海相呼吸——秦皇岛滨海植物园和鸟类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6(5):82-83


1背景与场地特征

规划的场地位于滨海旅游胜地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南起鸽赤路,东至鸽子窝公园,西至滨海大道,北至赤土山桥的海湾地带,面积约20公顷。场地北部建有秦皇岛市级体育中心、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西北部为森林公园,南部为北戴河疗养区,东部为旅游胜地鸽子窝公园。作为理所当然的滨海旅游和游憩绿地,其具体内容有待设计确定,但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它具有成为旅游点的潜在价值。场地曾经被开发作为珍稀动物园,未果,半途而废,原有的部分滩涂地已被填埋,残留下一些工程痕迹。自然演替已悄然进行,野草丛生,其中不乏许多美丽的乡土物种,自成群落。 


场地的以下几大特征为项目的设计和景观设计带来了灵感,概括为浅滩、湿地、低潮、海风、涌浪、观鸟、诗情。


(1)浅滩:由于新河河水在赤土山桥处入海,形成大面积的浅滩区,一米以下的细质沙滩一直绵延到数百米以外,涉水其中,可见黄沙上镂刻着波纹,鱼虾漫游其中,给人以独特的体验。


(2)湿地:在海水和淡水交汇地带,形成湿地生物群落,潮起潮落,留下一汪汪水潭,芦苇和各种耐盐碱植物茂盛而有规律地生长着,成为鸟类和多种生物的天堂。


(3)低潮:秦皇岛海区的潮汐主要受渤海海峡进入的潮汐影响,由日月潮力引起的潮汐所占比例不大。潮汐类型为正规日潮,即在一个太阳日(24小时50分钟)内,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多年平均潮位为88厘米, 7-8月份最高,皆为116厘米,1月份最低,为58厘米。冬季潮位变化不大,仅差4厘米。


(4)海风:秦皇岛夏天炎热,海风对舒适度至关重要。场地内的海风为西南向,这为建筑的通风设计提供了依据。


(5)涌浪:因为浅滩和西南主导风的关系,这里的涌浪最为壮观,层层排浪相随不倦, 如卷银堆雪涌向岸边,外打渔船迎浪停泊,此起彼伏。


(6)观鸟:也因新河河水在赤土山桥处入海, 而形成的大面积浅滩区,带来丰富的营养,滋生丰富的微生物和鱼类,成为鸟类的天堂, 40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吸引来之世界各国的观鸟爱好者。 鸟类以迁徙种类为主。春季鸟类迁徙期集中在三、四、五月份;秋季鸟类迁徙期集中在九、十、十一月。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最佳观鸟季节,数量、种类是一年中最多的。


(7)诗情:以上的自然特质,给这一区域带来了无限诗情,因此,有了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2功能与主题

基于以上场地特征的分析,确定场地的功能主题:滨海植物展示区和鸟类博物园,集自然保护、观鸟、滨海植物科普、现代环境艺术、环境教育及旅游服务为一体,包括:


(1)保护现有湿地,清理目前存在的污染和垃圾;保护鸟类栖息地,让游客与鸟类活动区域分离;


(2)建立滨海湿生和陆生植物园,对废弃的原珍稀动物园进行改造和生态恢复;


(3)建立步行系统和观鸟场所,并建立环境解说系统;


(4)建立鸟类博物馆和环境教育中心;


(5)对现有鸽子窝公园西部进行改造,形成统一的滨海公园带。

3主要问题与挑战

基于场地的禀赋和功能定位,本场地设计有以下两大挑战:


挑战之一:目前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游人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较大,如何处理好湿地及鸟类保护与旅游及观光、及科普教育活动之间的矛盾,是本设计所要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 


挑战至二:场地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如何利用自然过程和场地禀赋,特别是海浪、潮水和海风、场地乡土植被,创造富有特色的景观,是形成本设计特色的关键。
    
4设计

基于以上场地的自然与诗意禀赋,以及设计内容和场地挑战,提出以下设计形式,包括以下几大特点:

4.1  两种肌理:“泡”与“条”

(1)泡:有规律的潮起潮落,在海边留下许多深浅不一的水泡。来潮时,它们被充满水,并带来小鱼和虾蟹,潮退时,鱼虾被滞留在里面,成为鸟类的觅食处。这种自然过程及其形成的景观,是设计这些水泡肌理的灵感源泉。围绕水泡是不同生境和不同耐盐度、和不同水分要求的植物,为多种鸟类和生物创造了栖息地,也为人创造了独特的体验。


与泡相对应,在鸽子窝公园内的湖面上,建立一个个泡状小岛,成为陆生生物的栖息地,也丰富了湖面的景观,给划船者创造了独特的景观体验。


(2)条:在不受潮水影响的滨海陆地,顺着风向,形成一种由一系列条带构成的肌理,沿条带布置种植畦或休息平台,也是林木的种植肌理。“秦皇岛外打渔船”在海边的停泊状态是条带肌理的灵感来源。这种肌理反映了风力和牵制力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条带上的种植以乡土植物为主,包括原场地中的禾本科草类。各类滨海抗风和抗盐碱的草类、灌木、乔木是植物园展示的主体。通过地形和植物的配置,可以形成多种空间体验。


4.2 一个网络:步行、观鸟与环境解说

在上述泡与条的肌理上,建立一条主要木栈道和多条次级步道。它们或穿越条带状的林木所构成的空间,或穿越草带和木平台,或穿行于水泡构成的盐沼植物中,使人的活动面与湿地的生长面分开。

观鸟的构筑物从栈桥伸向海面,人在暗处,鸟在明处,可以很好地解决人的活动与鸟类保护之间的矛盾。沿木栈桥还分布一些休息平台和遮荫棚,它们与环境解说系统相结合。

4.3 一个中心:鸟类博物馆

鸟类博物馆与艺术馆位于场地的中部,利用原有筑废弃地建筑。功能为鸟类展览、艺术展览为主。除展览空间外,还包括库房、办公、精品展卖、卫生间、咖啡吧、休息空间及观海平台。展览空间考虑布展的灵活性。大堂考虑服务功能调整的灵活性。


建筑是一组“秦皇岛外打渔船”泊于海湾的意象,源于对场地海风的利用和诗情的表达;整体肌理与场地设计的条带肌理相融合,延续了带状乔木林和灌木丛的肌理,采用谦逊与隐蔽的姿态与环境共同构成统一的大地景观;建筑平面穿插、错动,同时建筑体块又与树丛交错咬合,通过形体的穿插变化,产生丰富的明暗效果,实现体量的虚实对比,为参观者提供多种空间体验;建筑在面向大海的一侧伸出高低错落的平台,提供良好的观海空间,形成建筑与海面渗透交融的空间气氛。游客参观旅程最终以平台和海岸风景达到高潮。设计重视体现建筑的文化性格,整体造型纯净、雅致,采用现代语汇。


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局部高起,可以和周围树木相互掩映。在主要若入口的延长线上,临海高起30米观景塔,使建筑群带有地标性作用。观景塔以空透、轻盈的形体嵌入大地,提高了该区域的可识别性。

5结语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与大海、起潮落潮、涌浪、风、植物和鸟对话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保护湿地和鸟类同时使人类获得生态服务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表达场地的诗情,创造新的诗意的故事。独特的自然过程在大地上烙下了独特的景观,人可以不打扰自然的过程而欣赏和享用自然的服务,这便是架空木栈道和观鸟廊的由来;人力的介入可顺应自然过程,加速和强化自然过程,而使自然的格局更加完美,更加强烈,这便是“泡”的肌理的由来;人力也可以与自然过程相协商而达到一种平衡,那就是停在海湾里的“外打渔船”,也就是“条”的肌理的由来,建筑和种植因此而有了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理由和可持续的生命。这是一个在建项目,成败乃须实践检验。

项目委托:秦皇岛市园林局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设计总监:凌世红、刘向军、陈晨
主要设计人员:张静、张亦先、龙翔、刘君
参与设计:林少华、肖远、牛静、廖安生、孟羽佳、潘阳、李晓东、袁伟峰、刘云千、李瑶、罗翠翠、蒋伟荣、袁天远、张君迎



相关专题:走向新景观——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