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06(05):38-45.
摘要:
强调中国大地上广大传统村落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维持人地关系和谐,以及保障中华民族草根信仰持续稳定的细胞,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以广东顺德马岗为例,把村落看作是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判别和完善对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局部和空间关系,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来保障村落的生态、历史和社会文化之生命在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以延续。
关键词:
马岗村     农村建设     景观     格局     途径    

文献来源: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5):38-45.


土地是有生命的,村落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它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民俗,同时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构筑了各种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它是大地景观生命的元素和节点。在中国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即将来临之际,城市边缘的村落和中国广袤大地的众多村落,其大地生命的景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2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我们这个时代称做“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可谓3000年未尝有过,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因此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俞孔坚 李迪华,2003)。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高潮又将来临,成千上万来自城市的规划师们已经带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奔向无数的乡村,仅北京就派出了200多名的规划师和建筑师(谈绪祥,2006),这意味着广大乡村也将不再寂静,成千上万个城市边缘和远郊的传统乡村聚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无可置疑,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笔者完全理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补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重要意义,完全赞成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完全赞成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技术路线:即保证场地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关于宏观的理论和政策及路线的探讨和指引,许多学者和领导都有过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胡锦涛,仇保兴,2005,2006;汪光焘,2004,2005;李兵弟,2006;陈刚,2006)。


在正确的思想和路线面前,如何具体实现每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更大程度上有赖于基层执行者和广大的规划设计师们。笔者十分担心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被国家和地方政府指定保护的村镇景观得以幸存,而大多数被认为是“平常”的、一般性的村落的生态及文化和社会生命却在村庄整治中彻底毁灭,或随时面临着被城市新区所替代。在新农村建设高潮中,村落生命的危机体现在三个方面(俞孔坚,2006)


(1)原本就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将面临破坏,特别是水系统。村落从选址开基,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林木坟茔等景观元素,都使乡村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长期超饱和状态的耕作和人口压力,使这种平衡变得非常脆弱。因此,来自城市规划师们的“手术刀”对这样一个脆弱的乡村生命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


(2)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将面临严重破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将丧失。一旦乡村盛行追求起欧式别墅、小洋楼之流,可能势头会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会开启中国乡土文化景观的毁灭历程。所谓乡土文化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祖坟,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风水池塘”等。


(3)草根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破坏:随着乡土遗产景观的消失,民间的草根信仰体系将随之动摇。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如果现在大张旗鼓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为农村的物质空间建设,就很可能把城市的模式,或者是欧洲城市的模式、华西村的模式带到中国的乡村大地上:“风水林”被砍掉、弯蜒曲折的河道被填掉或被裁弯取直、有上千年故事的祠堂被拆掉,只要稍不注意,所有这些草根信仰的基础都会被彻底毁掉。

马岗村,是中国濒临消失村落中的一个典型,(图1)位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广东省顺德市边缘,是水网地带的一个岛屿,有超过7000个原住居民,和7000个外来谋生者,拥有12平方公里的占地和400多年的历史。这个区域的乡土农业景观在历史上以桑基鱼塘和后来的蕉基鱼塘而闻名,但这种乡土景观现在却随着村庄的消失而被摧毁。前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议把整个马岗村落推平来建设城市新区。笔者及其团队被邀请作第二轮的规划研究,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使得马岗的文化历史景观得以合理的保护和整合,同时为新区的发展提供机会。



1目标与方法


1.1 假设与出发点
  
本研究强调村落是一个具有历史的完整生命体,这个生命有机体不应该在城市化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被消灭,而是应该继续生存,或将其融入到新的城市肌体中。村落文化遗产在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应该成为负担和累赘,相反,这些遗产都是新社区建设的催化剂,为城市化社区提供草根信仰的基础,为新社区的文化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并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休闲和旅游的机会。
  
村镇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如果能避免上述三方面的破坏,中国广大村镇的生命将得以延续,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机遇,否则,这样的运动则很可能成为危机,所谓“危机”正包含了这样两层含义。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了用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途径,通过建立保障生态、文化和社会及信仰过程,来维护村镇生命的持续和健康。

1.2 方法论:景观安全格局途径

景观中存在某些关键性的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它们对维护景观中某种过程(包括生态过程、社会文化过程、空间体验、城市扩张等)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元素、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构成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 简称SP)。通过判别、保护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可以更有效地维护、或阻止某种景观过程。不同安全水平上的安全格局为城乡建设决策者的景观改变提供了辩护策略。这种通过尽量少的土地和景观空间的控制来实现对景观过程最可能大的调控的规划途径,就是景观安全格局途径(Yu, 1996; 俞孔坚,1998,1999)。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保护与恢复,城市空间研究,遗产保护及旅游规划等不同领域都有一些探索和应用。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分为下四个步骤,其中前两个步骤为村落景观的分析过程,后两个步骤为村落景观的规划过程(图2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