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凌世红 方琬丽 来源:建筑学报,2007(02):27-31.
摘要:
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方案综合解决滨江洪涝、生态重建、人流疏散、遗产利用、文化展示等问题,使世博成为一块滨江的绿地、世博绿地和城市的绿地,满足会展期间和会展之后的多种功能。
关键词:
上海     世博园     设计方案     景观     核心    

文献来源: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02):27-31.


近年来,国内对产业用地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和探索性的实践相继出现[1]-[10]。 所以,当上海市政府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重地的黄浦江时,对设计界来说一开始便是充满挑战与机会,因此也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11]-[13]。在世博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后,当局将世博园建设的启动区和重点放在了核心区景观,即规划在黄浦江东岸世博中心绿地。地块总面积4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13公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2006年2月完成了对世博园区整体景观前期定位的研究,并于2006年6月完成了中心绿地景观的设计方案。


本文重点讨论的部分是世博园浦东中心绿地景观(42公顷)的整体定位,和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的方案设计。在世博会期间,中心绿地承担着各种庆典、表演、展览、会议等活动,同时也是游客游览、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会后,园区将成为上海市的休闲娱乐及创意文化产业中心。所以,世博中心绿地既是世博会的绿地,更是一个滨江的绿地、城市的绿地。

1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框架与结论

2010上海世博会会址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进行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是一个兼具多重内涵的场地,其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城市中心区复兴、棕地恢复与再开发、滨水区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诸多方面的课题,因而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对它进行准确的规划定位。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把握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

1.1 上海缺什么?

从时间轴和空间轴的分析回答上海缺什么的问题。首先追溯了上海市公园绿地历史演变的过程,探讨了社会经济驱动力如何改变市民的休闲方式;通过城市尺度的生态问题剖析,重点是关于公园绿地结构、功能及其与其它城市用地的相关分析,从自然和人的角度寻找上海市生态环境与休闲游憩的需求缺口,为场地功能定位提供思路。结论概括为: 上海需要方便可达的大型绿地,期待与水结合尤其是城市湿地公园和植被多样化的公园,要求主题鲜明、活动内容丰富。

1.2 场地能做什么?

场地禀赋研究回答场地能做什么的问题,分别对场地景观过程、建构筑物、现状植被、场地故事等四个角度分析场地的适宜性,同时指出场地规划所受到的限制和面临的问题。结论概括为:场地具有丰富的、价值很高的工业遗产,大量的工业建构筑物都可以再利用,又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如果能充分挖掘利用,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世博景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