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从功利主义到土地伦理——城市化中的植物观和“节约型”绿地思考

2010-02-02 作者:庞伟 来源:园林,2009(02):13-15.
摘要:
本文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紧握批判与设计之笔,正视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呼唤国人尤其行业同仁的责任感。
关键词:
植物     绿地     功利主义     伦理     节约型    

文献来源:庞伟.从功利主义到土地伦理——城市化中的植物观和“节约型”绿地思考[J].园林,2009(02):13-15.


  本文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紧握批判与设计之笔,正视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呼唤国人尤其行业同仁的责任感。


加速演进的城市化
  依稀听到过这样的歌词“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其实,城里更强烈的是灯光而不是月光。城市是高密度、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区域!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乔万尼•波特若曾对城市提出定义式的看法:“城市被认为是人民的集合,他们团结起来以在丰裕和繁荣中悠闲地共度更好的生活。”今天的我国城市看起来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丰裕和繁荣作为目标仍在吸引并鼓舞着人们,过去若干年城市极为快速地推进,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方兴未艾的城市化运动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新文明的塑造机遇和对未来的新的遐想,然而,发展中的弊端也同时几乎湮没我们可能的城市梦想。许多既有的问题伴随着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呈现和加剧,未来的负面情形看来更加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警惕。

城市植被的生境改变
  在城市中接受地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委托,许多植被仅能种植在停车库屋顶上浅浅的覆土层之上。城市中,大量被铺装了的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城市中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也改变了光、湿、温和风等气候条件,使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之中。植物和人的健康生存深受影响。即使是在新近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殊荣的广州,我们看到的情形又如何呢?广州地处亚热带,历史上的原生植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群落稳定性大,但由于高度城市化,原生植被已多无存,目前的城市绿地群落类型,多是人工培育的单优种群,而且乔、灌、草、藤本植物种类均明显减少。广州市植物种数一般公园仅85种,居住区65种,道路为2~5种,可资类比的是,受科研保护的华南植物园蒲岗自然保护区则共有植物375种,两者差距实在甚大。

植物价值观
  城市植被在人们的规划和设计下,在我国呈现为园林的格局,植物被人们赋予美化城市、净化空气、防御灾害、改善气候、减弱温室效应,甚至陶冶情操、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等功用,这还是教科书的提法,实际上,在我们城市的广场、街道、楼盘、酒店等等地方,植物还广泛地成为城市档次的一个组成部分,身分地位的象征和标志。植物的世界也受到人们商品学甚至社会学的诸多影响。正如日本学者中野尊正指出的那样,“尽管城市的人们不惜努力想要绿地的功能,但这种考虑不是出自构成绿地的植物本身的需要,而是人类功利主义的判断”。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要害是人的权力本位,植物作为物,而不是生命被挑选、取舍,被工具化、被审美对象化。于是植物的装饰功能、美化功能和商业身价被格外看重、放大。模纹花坛盛行、彩叶植物被滥用,加上所谓精品绿化的概念,追求奢侈、华丽的风气蔓延。植物也融入了人为的盛世升平之中,庸俗的功利主义被推向极致。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刮起了“大树进城”之风,城市为了自己的所谓“生态”目标,竟可以牺牲乡野村头的大树古木,“人挪活、树挪死”,大树移植后的成活率极低。“生态”追求变成毁灭的同义。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国家基于种种发展中问题的呈现开始呼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追求实现科学发展观,提倡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景观,这一切旨在摆脱我们城市意识偏离的实践误区,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确实需要调整城市植物方式,改变“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节约这个概念,往往被当做权宜之计,往往对应于资源相对匮乏,供给紧张的时间或空间,这显然是不对的,并没有改变功利主义的本质,我们只是从过日子的理性实践角度对奢华有所收敛而已吗?节约怎样成为常态,成为一种对资源和生命的怜惜和爱,我们需要实现植物价值观的深刻转向!否则,无非只是在历史上五花八门的口号中徒增数量!

土地伦理的视野和理想
  长期以来,在很多设计师眼里,植物设计就是造园造景,他们没有城市的概念,生态的概念,遑论更广阔的大地国土情怀。土地伦理的提出者、被称作自然保护之父的利奥波德认为,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对产生生命的大地所固有的内在趋势的尊重和调节的知识”,“当一切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一切事情趋向相反的结果时,它就是错误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事物,也是土地上的一个事物,城市的意志需要服从和协调土地的“内在趋势”。城市的辉煌时尚如果没有了土地的支撑和认同,后果是可怕的。2008年的自然灾害之惨烈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土地伦理思想的深刻。
在现代汉语的默认语境中,“土”是一个与城市事物反向的词,这种观念就从一定程度助长了城市忽视自己的土地属性。城市是泊来的,城市的植物只能作为土地的装饰,甚至遮盖、否定,而不是土地意志的流露和赞美,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利奥波德反对不完整的人类“挑选”。他认为,那些因为没有商业价值,被忽视、被排除的大地社会成员往往是土地系统完善功能的基础。想想我们把植物分成观赏植物、非观赏植物,想想我们对野草藤蔓的偏见和排斥,我们不妨直言,不从内在改变观念、提升观念,节约型园林绿地景观只能留于口号和权宜。

结语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我国的改变可谓沧海桑田。还记得八十年代末,在当时的图书进出口公司的书店里见过一些城市植物配置方面的图书,其中的内容至今有印象,很多用灌木修剪成装饰图形的彩色照片,再就是五颜六色的盆花美化的街头和成排的大王椰树……不知道这些书对我们的社会趣味和做法起了什么作用?三十年来,我们某些地方的确是在想象和模仿中学习和追赶着外界。与此同时,全球尤其是我国本身的生态问题在急速恶化、主要矛盾化。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警觉和关注,国际上关于自然伦理的思想也进入我国的知识界话语,遗憾的是,自然伦理观针对城市生态困局全新的认识思考和做法并未能实质性地结合入我们全球最浩大的城市化工程中,在一些人看来,我们只是工作有一些缺点、误区,不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什么,我们难道不是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吗?所以一方面是国家提倡节约型园林景观,一方面仍然老路照行,所谓生态也仅仅成为最泛滥的招牌和幌子,不能触动些许我们的实践,这是本文想要表达的无奈和痛切之处,并谨此呼吁进一步改革和解放思想,鼓励行业的言说和思考,鼓励承担和理想!  

  (图·文 版权归作者和园林杂志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