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24(03):11-16+116.
1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署,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全球蓬勃发展。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本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来年,随着对遗产概念与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遗产运河(Heritage Canal)、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等一系列反映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体现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动态特征的跨区域的遗产,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1?15]。
历史时期
|
交通线路
|
军事工程
|
水利工程
|
重要历史主题事件
|
秦与先秦时期
|
以咸阳为中心的以直道、驰道、岭南新道、五尺道等为代表的古驿道系统
|
长城
|
邗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
|
——
|
西汉时期
|
以长安为中心的以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驿道系统
|
长城
|
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
|
张骞出使西域; 班超父子通西域; 司马相如、唐蒙通西南夷等
|
隋唐时期
|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唐蕃大道、西北丝绸之路、参天可汗道、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渤海道路为代表的古驿道系统
|
——
|
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致涿郡,全长五千里的大运河等
|
玄奘取经、文成公主进藏、金城公主和蕃、鉴真东渡、唐后期北方人口南迁高潮等
|
北宋时期
|
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的全国驿道网络
|
金界壕
|
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的漕运四渠等——汴渠、金水河、广济河、蔡河
|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高潮
|
元时期
|
以首都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
|
——
|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
|
马克波罗游历中华等
|
|
|
|
|
|
|
|
|
|
|
|
干线驿道网络
|
|
通;江浙地区海塘修筑等
|
|
明时期
|
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全国五横五纵的干线驿道网络
|
长城
|
——
|
徐霞客游历天下,郑和下西洋等
|
清时期
|
以北京为中心通向全国的官马大道
京张铁路、中东铁路、滇越铁路等铁路
|
——
|
东南沿海地区海塘工程等
|
中国人自主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等
|
中华民国时期
|
滇缅公路等11条由国民政府修筑的
全国干线公路
|
——
|
——
|
北伐战争、红军长征
|
3结论
3.1 基于文献研究的潜在线性文化遗产
中国线性文化遗产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和演变、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军事等过程在中华大地上的烙印。交通线路的开辟与通畅,是人类在地理空间内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保障,行政管理与经济沟通两项最基本、最稳定的社会活动与交通体系的关系同样也是最基本、最稳定的[29];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封建社会里,发展经济的最重要基础就是水利工程,各个朝代都将兴修水利工程作为营国的重要工作[29-30];军事工程系统如长城的修筑,在中国铁器时代对战争防御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对长城这样军事工程体系的修建成为中国古代许多封建王朝保卫国家、抵御入侵敌人最基本的战略防御手段[31-32]。
毫无疑问,古代交通线路、军事工程、水利工程与重大历史的事件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正是中国历史上由于人类的特定目的在线性或带状区域内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纽带,是人类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交流互动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本研究以中国编年史为依据,参考交通、水利、军事等历史文化资料,对这些国家层面上潜在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中建立数据库,通过可视化途径,直观地反映出其在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的位置、 方向与作用等(表1)。这个潜在数据库将作为下一步遗产线路判别的基本依据和参照
3.2 基于专家评价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
按照德尔菲法,本研究选择了来自于《考古学报》、《历史研究》、《人文地理》等8份种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共211专家形成问卷调查的专家库,他们分布于全国24个省份。从2007年3月至于2007年8月向专家寄发三轮《线性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第三轮后的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具体的工作过程与内容信息如表2。
轮次
|
问卷基本信息
|
问卷的分析整理
|
|||
时间
|
问卷内容
|
回收问卷
/实发问卷
|
回收
率
|
||
第一轮
|
2007年3月—5月
|
“中国国土尺度上
有哪些线性文化遗产?”,并在所附空白地图上标注。
|
80/211
|
38%
|
(1)对第一轮问卷中专家提出的322个遗产提名进
行整理统计,归类合并后保留120个提名,按提及
次数排序后制成表格。
(2)选择典型提名输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
第二轮
|
2007年5月—6月
|
对按提及次数排序后的120个遗产提名做出判断,附第一轮
典型提名图纸
|
69/211
|
33%
|
(1)对第二轮问卷中的120个提名按提及次数再次进行排序,并将两轮的提及次数进行对比,整理排序制成表格。
(2)在表格中同时附入归纳与总结后专家对各提名的质疑意见。
|
第三轮
|
2007年7月—8月
|
对前两轮按提及次数排序后的120个
遗产提名做出判断,并对部分提名的专家质疑做出回答
|
专家意见主要分为位置、尺度、时间及属性四个类型。按专家意见形成排除标准,将不符合标准的提名逐一排除。
(1)位置:空间位置明确,重点突出。排除如华夏文明轴心线、中国文化区分界线等宽泛不明确的提名,共计65项,以及元代的全国驿传路线、春秋—唐驿传路线等重点不突出的提名,共计33项。
(2)尺度:国土或区域尺度。排除如都江堰、西安城墙等尺度较小的提名9项。
(3)时间: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意义历史遗产。排除南水北调、京广线等目前在建及使用中的提名6项。
排序与上轮位次变化栏中↑指位次上升,↓指位次下降,0指位次不变。
序号
|
名 称
|
第一轮
|
第二轮
|
第三轮
|
|||||
提及人数与比例
|
排序与
位次
|
提及人数与比例
|
排序与上轮
位次变化
|
提及人数与比例
|
排序与上轮
位次变化
|
||||
1
|
丝绸之路
|
100%
|
1
|
66(96%)
|
1
|
0
|
73
|
1
|
0
|
2
|
大运河
|
100%
|
2
|
63(91%)
|
3
|
↓1位
|
72
|
2
|
↑1位
|
3
|
长城
|
100%
|
3
|
66(96%)
|
2
|
↑1位
|
72
|
3
|
↓1位
|
4
|
茶马古道
|
100%
|
4
|
61(88%)
|
4
|
0
|
68
|
4
|
0
|
5
|
古蜀道
|
11(14%)
|
8
|
58(84%)
|
6
|
↑2位
|
67(93%)
|
5
|
↑1位
|
6
|
唐蕃古道
|
10(13%)
|
10
|
57(83%)
|
7
|
↑3位
|
62(86%)
|
6
|
↑1位
|
7
|
海上丝绸之路
|
13(16%)
|
6
|
53(85%)
|
5
|
↑1位
|
59(82%)
|
7
|
↓2位
|
8
|
红军长征线路
|
9(11%)
|
11
|
59(86%)
|
8
|
↑3位
|
58(81%)
|
8
|
―
|
9
|
秦直道
|
11(14%)
|
7
|
46(67%)
|
10
|
↓3位
|
53(74%)
|
9
|
↑1位
|
10
|
客家迁徙线路
|
13(16%)
|
5
|
50(72%)
|
9
|
↓4位
|
45(63%)
|
10
|
↓1位
|
11
|
长江及其沿线文化
|
10(13%)
|
9
|
46(67%)
|
11
|
↓2位
|
43(60%)
|
11
|
0
|
12
|
滇缅公路
|
3(3%)
|
24
|
31(45%)
|
17
|
↑7位
|
42(58%)
|
12
|
↑5位
|
13
|
黄河及其沿线文化
|
8(10%)
|
12
|
41(59%)
|
12
|
0
|
37(52%)
|
13
|
↓1位
|
14
|
秦驰道
|
4(5%)
|
16
|
35(51%)
|
15
|
↑1位
|
31(43%)
|
14
|
↑1位
|
15
|
苗疆边墙
(湘西长城)
|
4(5%)
|
21
|
28(41%)
|
18
|
↑3位
|
29(40%)
|
15
|
↑3位
|
16
|
草原之路
|
7(8%)
|
13
|
34(49%)
|
16
|
↓3位
|
27(38%)
|
16
|
0
|
17
|
西南丝绸之路
|
2(3%)
|
58
|
28(41%)
|
20
|
↑38位
|
27(38%)
|
17
|
↑3位
|
18
|
徐霞客旅行考察线
|
2(3%)
|
45
|
25(36%)
|
23
|
↑22位
|
23(33%)
|
18
|
↑4位
|
19
|
金界壕
|
4(5%)
|
17
|
25(36%)
|
24
|
↓7位
|
22(32%)
|
19
|
↑5位
|
注:提及人数与比例栏中括号内百分比指提及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序号1—4是首轮问卷中列在问题之后所举的例子,专家没有在回问卷时对其提出反对意见,故而统计为100%。
排序与上轮位次变化栏中↑指位次上升,↓指位次下降,0指位次不变。[NextPage]
3.3 结论: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
本文尝试利用文献分析与专家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探讨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途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由分属交通线路、军事工程、自然河流与水利工程以及历史主题事件四大类型的19个线性文化遗产提名组成(见表4)。从时间尺度上看,有远自先秦时期的大运河(古邗沟),秦时期的直道,驰道等,也有近代民国时期的滇缅公路以及红军长征线路等等。从空间尺度上看,既有尺度巨大的,如长度达1800余公里,横跨6省2市及5大流域的大运河;又有尺度相对较小、地区性的线性遗产,如约100余公里的湘西长城。从空间范围上看,覆盖了全国包括陆地与海域范围在内的所有区域。
序号
|
类型
|
名称
|
|
1
|
道路交通
|
古驿道
|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唐蕃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客家迁徙线路 秦直道、秦驰道、草原之路、西南丝绸之路
|
公路
|
滇缅公路
|
||
2
|
军事工程
|
长城、苗疆边墙(湘西长城)、金界壕
|
|
3
|
自然河流与水利工程
|
大运河、长江及其沿线文化带、黄河及其沿线文化带
|
|
4
|
历史主题事件
|
红军长征线路、徐霞客游线
|
(2) 提名的19个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一个连续完整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由总计约250,000 km的线性要素所构成。它是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过程的重要见证,是一个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动态”与“活态”的文化遗产构成的系统网络。
4讨论
关于上面的研究成果,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4) 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形成,将为中国数量众多的线性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的提供参考,并且为中国新的遗产保护与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重要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将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等联系在一起,如古老的龙山圣林、泉水溪流、古道驿站、祖先、前贤和爱国将士的陵墓遗迹等等。不仅是保护中华民族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而且未来可以与遍布全国的绿道网络、自行车和步道网络及游憩系统相结合,成为国家生态与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一个彰显民族身份和保障人地关系和谐的、连续完整的文化“安全格局”和文化基础设施,服务于千秋万代的华夏子孙。
[24] Helmer O. The Delphi Method for Systematizing Judgments About the Future[M] .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66.
[25] Helmer O. Social Technology[M] . Basic Books, New York, 1966.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