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河内——初识、认识、见识

2010-02-02 作者:庞伟 来源:房地产导刊,2009(12):148-149.
摘要:
归程是坐早上八点的飞机,凌晨四五点就起身,收拾好行囊,尚有时间,坐在黎明前的旅店阳台上,天上月疏星淡,与白天的嘈杂相比,河内此时不真实地宁静着。算来在这个城市已是四天光景了。我想这四天的见闻、感受会使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多了一份踏实,这份踏实由越南的声音、越南的气味、越南的景物和越南人所追求的尊严构成。在这个每个自我都把自己当做中心的世界上,看到他者的尊严,或者可以充当最大的踏实。
关键词:
河内     见识     初识     认识    

文献来源:庞伟.河内——初识、认识、见识[J].房地产导刊,2009(12):148-149.


  要去越南了,越南是什么?“同志加兄弟”已是年长的人才有的记忆了,而自卫反击战的枪口和炮火对面,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忘恩负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好莱坞越战电影中那些不可理喻的丛林敌人?让二战后不可一世的美国军人吃尽苦头的人?曾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坚韧不屈的斗争民族?和蔼可亲的胡志明伯伯?再远一些,安南?法国入侵者?我们历史教材中的冯子材、刘永福、镇南关大捷?再近一些,经济和政治的“革新”?先人一步的金融危机?陈英雄的《三轮车伕》、《青木瓜之味》?……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从小到大,越南就一直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图之中,但直到今天,它却竟也是我们知识结构中最尴尬的一块,最充满问号的一块!说起来这真的不能让人觉得有趣,这里边似乎充满了荒诞感,充满了历史的残酷和缺陷!
  从广州乘飞机去河内,其实是一趟很短的旅程,太容易,太不真实,已经到了河内的机场,人不多,出关很顺利,太容易、太不真实。人已置身去市区的夜车上了,天很黑、雨!窗外依稀的景物和路况,让人恍惚不觉这是异邦,倒像是八十年代从广州市区到沙河一带的感觉。
  河内的夜晚不是灯光火亮那种的,雨夜尤黑。投宿在事先订好的小店,西洋古典式,或者就是法式吧。不宽敞,但卫生。当夜无话。
  第二日起身,心中喜悦同时忐忑,将要面对另外一个国家了,文化、人、街道、食物……外面依然下雨,不宽敞的早餐厅里,邻桌几乎都是同为旅游者的西方人。
  等不到雨停,拿了伞就出门了,我的方式是半有目的,其余一半,叫信马由缰,叫随遇而安。城市或可比做一个大水泽,街巷就是纵横的河涌,游者可如鱼那样逍遥而游。旅游嘛,就该学鱼般的游,不能象游泳比赛那样游,太累太没想象,那是游泳队或者旅行团的游法!
  到处街都不宽,都是人可以步行通过的那种,但摩托车却是令人吃惊的多,多到什么程度?那天早晨也就是初初领略而已,之后几天的河内旅行中,每每过了中午,摩托车流之汹涌、之浩荡、之密密麻麻,当为平生未见,直可叹为观止!摩托车和骑着摩托车呼啸来去的人们成了河内最抢眼的风景画。
  那日午后,雨也就停了,游了位于河内中心的还剑湖,湖面上,波光潋滟,榕影红桥、水榭亭台和写着中国字的匾额,在异国的陌生中透着让人熟悉和亲切的气息。湖名还剑,出自古老的传说,国王于梦中得剑,从此便倚神剑之助,所向披靡,功成之后,国王乘船至湖心之中,将剑归还神龟,神龟口衔宝剑消失波心,湖由此得名。此后几日,不论是在军事博物馆面对越战时缴获的美军飞机大炮;还是在巴亭广场胡志明纪念堂,读到胡志明留给越南人民的伟大遗嘱,“没有什么能比独立、自由更为宝贵!”我都思考着越南民族的剑与还剑,那古老的传说象是传达着战争与和平的神秘启示。
  随后的几日,用脚行走、用嘴品尝、用眼睛阅读,用相机记录,象敌人置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一般,我也置身在河内的嘈杂,河内的曲折,河内的拥挤之中,实在厌恶了几日几国式的粗糙出游方式,那么就留在一个城里,感受她,呼吸她,聆听她!
  索性甚至搬到了更挤的老城三十六街去,在狭窄的深巷中,一个古庙的对面有家看似不错的家庭客栈,一晚二十美金而已,六楼,极窄的楼梯上去,发现此楼突兀于众屋之上,坐在同样很窄的阳台上,上有天空,鸽影,下面则是如同国内城中村般的大片新旧房屋,炎热中有南风吹拂。
  在美国欧洲或是在日本、巴厘,现在在越南,发现每一个民族的尺度和空间感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河内人聚集的食肆之局促、逼仄,令人难以腾挪,而本地人却处之泰然。建筑空间、城市空间是我们身体的观照,也是我们心理的观照。在堂皇、挥霍的空间呆惯了,一下子面对日本式的逼仄,越南式的逼仄真是很难适应,曾经在网上见过我们的网民留言,河内的巴亭广场比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差远了,也就比中学操场大不了多少吧!旧时我们说到这些国家,用的不就是“蕞尔小邦”这样的词吗?你打量别人的目光,就让别人看到了你的内在世界!已经可以四处走动的中国人,要留神建设自己的目光和心思!
  三十六街放在我们那儿,要不早就给改造了,要不创造条件,文化甫一搭台,经济就急吼吼唱戏了。看到三十六街这名字,就不由地想到成都宽窄巷、西安北院门、还有福州的三坊七巷。走进去了三十六街,每条街都活着,热着,闹着,“生计”盎然着,喧热的空气里是高分贝的噪音,背包客穿梭在小贩和货物的迷阵中,空气里准确传达着热带水果和人体的混合气味。
  米粉雪白,一定配有一碟细小的红辣椒和一碟切开的绿皮柠檬;街头摊贩卖的是极正宗的法国面包,加上肉,一份也就是人民币五六块钱吧。中午的时候,人们就在街头的小板凳上吃着一些不认识的食物,卫生状态不详或不佳。
  阅读一定传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去书店和书摊看看吧,居然有邓小平和胡温的传记,当然也有奥巴马、普京的。总体感到,即使在河内最大的书店,书籍的数量也谈不到浩瀚,规模也只相当于国内一个普通城市的书城。
  普通的河内人友善温和,面对旅人的镜头,他们大多友好、自然,总以为会见到许多穿着袄黛(Ao Dai)的越南女孩,但事实上现在河内年轻人已不再是传统装束了,在男人们身上我们还能见到典型的越共绿盔、军服,年轻的女性则多数素雅清丽,白晳者居多,不象人们想象中的东南亚人,肤色黝黑。
  关于越南,关于河内,不好不足的地方就不说了,对一个社会经济长期落后的亚洲农业国家而言,常年的战火弥漫更使其经济雪上加霜,即使有了二十多年的“革新开放”,以他们官方在越共十大上的说法,至2005年,已经有二十五年的连续增长,这个数字在当年仅次于中国所保持的连续增长的记录。越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长足发展。然而,进步无法使积贫积弱的状态一下子改变干净,越南似乎同我们一样,正处于社会生活一个全面的转型期,他们憧憬着一个更繁荣的未来。
  归程是坐早上八点的飞机,凌晨四五点就起身,收拾好行囊,尚有时间,坐在黎明前的旅店阳台上,天上月疏星淡,与白天的嘈杂相比,河内此时不真实地宁静着。算来在这个城市已是四天光景了。我想这四天的见闻、感受会使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多了一份踏实,这份踏实由越南的声音、越南的气味、越南的景物和越南人所追求的尊严构成。在这个每个自我都把自己当做中心的世界上,看到他者的尊严,或者可以充当最大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