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俞孔坚:由IFLA大会主题所思

2011-02-13 作者:李先军
关键词:
联合会     主题     苏州    
  5月28日,备受瞩目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第47届世界大会在苏州隆重开幕,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余名风景园林专家汇聚苏州,共商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之大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这个题目是全世界每个国家的风景园林师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家希望尽快找到对策积极解决的问题。因为,在“时间维度”里面,“传统”的概念是相对的,昨天的历史能够成为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光阴也势必会成为明天的“传统”,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只顾及昨天的“传统”,而漠视今天的生活。
 
  在园林设计时,我们喜欢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获取灵感,这样做可以促使场地文脉得以延续,使得场地更好的具有厚重感。但在现实中,我们还喜欢从各种景观设计杂志上的其他项目照片中获取设计灵感,将那些精美图片上好的形式语言借鉴、引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面对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找寻更好的对策。“热爱传统并不意味着要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你变的麻痹是因为你只关注传统美的东西。而抢劫传统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变的足够好奇,有足够的创造力,正中求变,从传统得到灵感”,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这样告诫我们。
 
  而著名艺术家杜尚先生强调:“我不相信艺术,只相信艺术家”。正因为有艺术家不断的反思和创新,才出现了20世纪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粉墨登场,极大的促进和丰富了20世纪的世界艺术。反思促进人类进步,一个学科的发展同样需要不断的反思。当一些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传统原则离开了它原来生存的温床时,也许就会逐渐变质。因此,面对新时代环境挑战下的今天,我们的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审视那些传统的造园手法,从而促进其不断的完成“新陈代谢”,也为人类创造更好、更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半个世纪前,当中国的建筑人遇到这种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时,他们也挖空心思的寻找拯救中国建筑的“良方”,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十二字原则”,即“中而新,中而古,洋而新,洋而古”,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今天中国的园林界。
 
  梁思成先生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提议:“创造我们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我们不惟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这种新形体后被概况为“中而新”。
 
  相对比而言,我们的景观同样走过“洋而新,洋而古”的历史时期,当那一处处明显带有西方印记的浪潮席卷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批评和警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更是提醒西方人“不要用你们的‘汉堡、热狗、炸薯条’来应付和填塞处在景观饥饿中的中国大地!”而如今,是时候重新审视那十二字原则中的“中而新”的时候了。
 
  这里的“中”是指中华民族个性的文化基因遗传,“新”则是指无序而有序的现代发展。在此次的上海世博项目中,有一处富有中国传统气息但又很现代的园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位于中国园中的“亩中山水”园。据该园的主创设计师陈跃中先生介绍,他们在设计时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摒弃那些过于程式化的东西,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以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也就是在古典精神的基础上,赋予当代景观审美,形式上删繁就简,摒弃琐碎。在设计语言上进行创新,在具体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同样,荣获本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最高设计奖——杰出奖的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也是一个“中而新式”景观的典型,在设计中,设计师保留了大量富有时代印记和地域信息的构筑物,这很好的体现了“中”的概念;同时,设计师还用科学的生态理念为场地创作了可持续的操作方式和实施手段,这也很好的体现了“新”的概念。
 
  对于中国的园林界,我们现在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方面是中国现在大量的城市建设给我们的园林设计师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的学生在IFLA大会上一次次交出让人欢欣鼓舞的成绩单,也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来世界园林的焦点在中国。而这也是中国园林再次达到巅峰的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塑富有中国气息的现代园林,因为那是设计的“灵魂”,这也就是“中而新式”园林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