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俞孔坚:工业遗产——不该毁弃的锈蚀与破烂

2011-02-13 作者:俞孔坚 来源:文化遗产,2010(8):114-115
摘要:
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沧桑岁月。回望历史,中华文化遗产命途多舛;纵观当代,中华文化遗产被拉进了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21世纪,当文化遗产的命运堪忧之时,一批有识之士重新举起了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旗帜,投身于这个事业中。他们是亲历文化遗产今世命运的民间艺人,他们是为保护文化遗产奔走呼号的民间人士,他们是展开田野调查的学者……

文献来源:俞孔坚,工业遗产——不该毁弃的锈蚀与破烂[J].文化遗产,2010(8):114-115


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沧桑岁月。回望历史,中华文化遗产命途多舛;纵观当代,中华文化遗产被拉进了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21世纪,当文化遗产的命运堪忧之时,一批有识之士重新举起了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旗帜,投身于这个事业中。他们是亲历文化遗产今世命运的民间艺人,他们是为保护文化遗产奔走呼号的民间人士,他们是展开田野调查的学者……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亲力亲为者,他们是走近文化遗产的启蒙者。他们以一颗虔诚之心照亮了中华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虽然微弱但却不遗余力。“我与文化遗产”记录他们最鲜活的故事,呈现他们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再利用的水塔


1999年的盛夏,我走进了广东省中山市粤中造船厂。这个占地只有10多公顷的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已经倒闭,而此时,工厂已经被卖给拆迁商,拆迁费是60万元,只能靠变卖锈蚀的机器和破烂铜铁获得回报。即便如此,我仍然为厂区内的锈迹斑斑的遗存所感动:那船坞、龙门吊、铁轨、烟囱、机器和水塔、60年代的红色标语、断墙上的毛主席画像以及精致的木结构车间等等。厂区的空间和氛围把我带离了色彩与繁华的当下,来到熟悉却又陌生的过去。尽管厂区一片荒芜,我却听到时间在倾诉。于是,我将这种倾诉传达给当时的城建决策者,探问他:难道这50年的风雨运动的经历、前后几千人在岗和退休工人的精神寄托、城市生命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未来无数城市居民的地方归属和认同,等等就值这60万元吗?它们是无价的!领导被感动了。于是,中山市花了150万元与拆迁商解除了合约,赎回了被称为“只有烂铜烂铁”的工厂。随后,登记并封存了废旧的机器,测量并保留重要的厂房和船坞。通过精心的设计,厂区变成了一个魅力无限的公园和美术馆。这一独特的工业遗产公园,2002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城市因此多了一处旅游点,市民因此又多了一处特色鲜明的另类公园,退休的工人可以常常在此聚首回忆往事,年轻的一代因此缅怀祖辈创业之艰辛,稚童因此明晓吊机的原理,新人们因此有了一处迷人的婚纱照场所并将其作为终身的珍藏……
 
但凡懂得珍惜过去的城市,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获得无限的而非短暂即逝的欢乐。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如此幸运。
 
 
2004年3月23日清晨6时整,随着起爆电钮被按下,刹那间,“轰!轰!轰!”3声巨响,3座百米高的沈阳冶炼厂大烟筒在爆破中瞬间土崩瓦解。周围群众集体鼓掌,纷纷表示:“这3座烟筒早该拆了。”因为它们是污染和落后的象征,沈阳要除旧布新。随即,拆迁队伍和推土机进场,彻底在地球上抹去了这个始建于1936年的老厂。我则流下了眼泪,而流泪的也不止我一个。因为就在头一天我还流连于迷宫般的厂区,叹惋那精巧的冶炼工艺流程,观摩那看似怪异的机器设备,惊叹那宏伟的大跨度厂房和那三柱足以标志沈阳的百米烟筒,同下岗工人追述悠久历史和传奇故事,与当地领导和专家憧憬如何保护和利用原厂区成为沈阳市的工业文化展览中心和博览园,并带动地区的城市复兴的可能……一夜之间,所有却都已成为过去。我也知道,后悔与叹息的阴影将从此笼罩在这个城市中,也使以后一代又一代的居民为此而遗憾。
 
于是,我想到当年北京市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是如何欢呼着推倒城墙、拆掉街头的牌楼,美其名曰:拆除封建帝王遗迹,建设新城市。从此,北京的人甚至全国的人们却因此失去多少欢乐,又因此增添了多少叹息与遗憾。历史在无情地重演着。我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做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物件当做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正像我们曾经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中华大地上的遗产。
 
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俞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