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

2011-08-18 作者:俞孔坚 来源:南方建筑,2011(03):10.
摘要:
千百年来,“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自然进程和形态的控制:通过技术进步成功地开发自然资源和转化自然形态被视为高度“文明”的;而顺应自然力量和利用自然过程则被看作是“原始的”。到目前为止,城市是人类所建造的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人工系统,并且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从城市的原始状态到现在的“现代化”形式,自然过程和形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控和依赖于人工设施了。人们开始用雨水在街道上排泄的速度、房间里(抑或是露天场地里)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以及用来装饰而非生产的林园树木和灌木的种植情况等等来衡量城市生活的质量。今天,“恒温很湿”和“智能化”也俨然成为开发上推销住房的广告语,日益远离自然过程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追求城市文明的趋势——过去如此,今天任然如此。

文献来源: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J].南方建筑,2011(03):10.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03(2011) 03-0010-01  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1.03.010
 
千百年来,“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自然进程和形态的控制:通过技术进步成功地开发自然资源和转化自然形态被视为高度“文明”的;而顺应自然力量和利用自然过程则被看作是“原始的”。到目前为止,城市是人类所建造的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人工系统,并且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从城市的原始状态到现在的“现代化”形式,自然过程和形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控和依赖于人工设施了。人们开始用雨水在街道上排泄的速度、房间里(抑或是露天场地里)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以及用来装饰而非生产的林园树木和灌木的种植情况等等来衡量城市生活的质量。今天,“恒温很湿”和“智能化”也俨然成为开发上推销住房的广告语,日益远离自然过程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追求城市文明的趋势——过去如此,今天任然如此。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脱离了我们作为农民和牧民的根本:土地。文明的标准建立在设计密集的灰色基础设施之上:为运送产品和服务的车辆而设计的纵横交错的运输系统;为排放雨水而安装在地下的庞大的管道系统;为解决废水而建造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为传送发动所有机器和设备所必需的能量而架起的输电线…… 建立在这种灰色基础设施之上的是那些楼顶畸形和怪异的华而不实的建筑物,它们大多偏离了自然准则,因而依赖于非自然的人工系统和能量来维持。
 
这种城市形态和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是西方城市在发展初期所创造的,今天它不幸地被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所继承和发扬。在这样的城市里,景观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人造的花园和公园,这里的草坪和鲜花是用自来水浇灌着的,而雨水却白白地从地下管道排走。景观就像人造城市的其他部分一样,成为消耗能源和服务的黑洞,而非提供能源、生产和其他众多生态服务的系统。城市周边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大都被忽视了,它的自然过程被割裂和污染,它的自然形态被无情地破碎化。景观完全失去了原有为城市社区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反之,如果我们利用自然过程,收获其提供的免费服务,而不是去剥夺它的能力,那么另外一种城市形态,乃至另外一种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将赫然在目:人们会在街道旁或者公园里种植蔬菜和粮食;洪水也会为城市所利用而非被拒于高墙之外;废物和废水会被自然过程吸收和净化;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会和人类共同栖居在我们的后院;人们将会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美,而非驯化的或是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自然。这种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有许多名字:农业城市主义(agricultural urbanism)、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水城市主义(water urbanism)、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可持续城市主义(sustainable urbanism)、绿色城市主义(green urbanism),当然还有生态城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这些城市实践的关键是:利用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来提供城市和居民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过分依赖于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gray infrastructure)。


回顾一下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工业时代之前,传统的城市设计把景观看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不是孤立的装饰物。大多数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前科学时代就有用占卜(“风水”)来选择和规划栖居地的传统,因为他们认为栖居地的景观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空间都应该是神圣的。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就开始把公园和绿地作为解决拥挤和公共卫生等城市问题的根本措施。最近,绿道的概念被进一步发展成了一种更综合的、紧密联系的系统,我们称之为“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它被认为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和大都市区域中“城市形态”的基础。在20世纪早期的欧洲,绿带、绿心和楔形绿地被设计师们应用在发展中的城市里,作为城市发展的边界,隔离带和纽带,以创造一种美好的城市状态。目前在欧洲,设计师们为大都市区域规划了类似的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

 
因此,提醒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决策者,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决策者,不要再犯西方已经犯的错误,这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发达的西方城市现在正在通过恢复绿色城市的传统而变得整洁、生态化,但他们还不得不处理20世纪期间对城市环境所造成的损害,能够理解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他们目前所采取的措施关注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教训置若罔闻,那么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将会犯下西方国家犯下的同样的错误,而且尺度更大,悲剧将更为惨烈。我们的决策者需要明白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后发的优势:我们有机会去建设比西方发达国家更美好的城市,以享受更好得生活;要想这样,就必须抛弃20世纪的北美城市化模式,选择新的城市规划方法,其关键是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设计要在城市开发之前,或越早越好。
 
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一种可持续景观(或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结构,由关键性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它保障为城市和居民持续地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并使我们的后代能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生态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有力工具,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解密不可分。它通常可以提供四种服务:生产食物和洁净地水;调节气候,控制疾病,减缓旱涝灾害;作为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满足文化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启智场所。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以人口预测、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为基础的,它不足以应对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挑战和需求,认清这一点很重要。在传统的规划方式中,自然景观和绿地往往被动地填充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中间。而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保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当地文化的完整性,从而确定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形态。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城市主义,生态学(尤其是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一座通往精明增长和精明保护的桥梁。
 


注:在2010年1月25日,根据作者在“阿迦汗建筑奖”颁发典礼上的演讲,英文稿最初发表在: 2010, Kongjian Yu, Landscape as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for an Alternative Urbanity, In: Mohsen Mostafavi (ed.), Implicate & Explicate,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Lars Müller Publishers, pp.282-283。中文稿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