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底线

2012-06-27 作者:李迪华 王春连 来源:城市空间设计,2012(3).6-9.
摘要:
在不断增加的能源与资源需求压力下,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康,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领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范围有多大,它的生态底线是什么,在哪里,这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制定保护战略和措施来坚守安全格局底线,更好的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文献来源:李迪华,王春连.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底线[J].城市空间设计,2012(3).6-9.


  1.国土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格局底线是最后生态屏障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过程,在今后几十年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将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也会继续扩大。然而,我国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2%,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脆弱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生存环境难以承受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自然环境,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出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整体趋势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长江、黄河、嫩江等大江大河水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削弱,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干旱、高寒、严重水蚀和风蚀,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国洪水调蓄面临着人与水争地,天然洪涝调蓄系统破坏,洪水危害增加;此外,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矿藏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旱涝灾害频繁等,是我国国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在不断增加的能源与资源需求压力下,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康,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领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范围有多大,它的生态底线是什么,在哪里,这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制定保护战略和措施来坚守安全格局底线,更好的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2.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底线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田还湖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了各类保护区建设,在重要区域(流域)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及环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仅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数量达3400多个,总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4%。而其他各类地方级保护区数量更多,面积跟大,范围覆盖全国。但是,各类保护区存在着空间重叠、布局不合理、保护目标单一、重点不突出、划分不够科学系统、总面积过大等问题,生态保护效率不高的局面一直难以扭转:受保护地区面积过大或界线不合理导致难以实施严格管理;一些线性网状的高生态功能区域由于没有受到重视而不断地受到侵蚀、干扰而断裂、消失和退化;一些相邻的斑块由于缺乏连接而使得生态功能大打折扣。
 
  多年来,我国已开展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划、重要生态功能区与生物多样性优化保护区设置、生态脆弱区建设规划等多项工作,对最具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区域进行了划界、分级及规划研究,但是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受保护地区的高效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上述实际情况造成我国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激化、开发建设与保护两难的局面,未能形成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布局与统一格局,对最应该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维系、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洪水调蓄等区域实施有效管控。
 
  上述分析可见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它的底线在哪里更是不清楚。因此,明确国土尺度上的生态安全格局底线,对未来有效加强生态保护、保障我国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全格局底线在最低限度保护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并提供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它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最后屏障,是城市扩张中不可突破的生态底线,被称为底线生态安全格局,应该纳入到城市禁止建设区和基本生态用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3.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底线在哪里?
 
  针对我国面临的国土生态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基于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分析找出影响该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斑块和廊道,构成不同生态过程的安全格局底线,从而综合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底线,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提出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想,以期将维护土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区域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前提,避免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忽视自然与生物过程而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将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维护国土自然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的、关键性的空间格局,成为区域开发建设活动必须充分保护和重点恢复的区域。
 
  国土尺度不同的自然过程都有其各自的生态安全格局,我们需明确各过程安全格局的底线在哪里,加强保护才能避免生态问题的发生。
 
  a.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安全格局:通过分析江河发源点的空间分布密度来定量化指示重要水源涵养区域的空间范围,然后以植被覆盖度来综合指示该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叠加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冰川、湿地,最终确定江河源区水源涵养的安全格局。底线安全水平水源涵养安全格局面积23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4.3%,主要分布在以三江源为核心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和位于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错带的山脉体系。
 
  b.洪水调蓄安全格局:洪水调蓄安全格局构建战略要充分考虑洪水的自然过程,判别国土尺度上洪水调蓄的关键区域,在我国现有防洪调蓄工程体系下,将现有的蓄滞洪区,可供调、滞、蓄洪水的湿地,以及重要江河的河道缓冲区综合纳入洪水调蓄安全格局的保护范畴,构建发挥洪水调蓄生态系统服务的洪水调蓄安全格局。,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主要范围包括我国七大流域的河道干流及其缓冲范围、国家蓄滞洪区和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重要的湖泊和湿地。
 
  c.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根据物种保护关键区域和动物迁移廊道网络共同确定。其中,底线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100.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0.5%,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湿地、燕山、川西高原、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神龙架、武夷山脉、海南、台湾等区域。
 
  d.水土保持安全格局:通过选取年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土层厚度、坡度、土壤类型、坡耕地判别需要进行保护与治理的水土流失发生区域,将其纳入全国生态安全格局的范围,以实现保护和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底线安全水平水土保持安全格局面积为41.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3%,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四川丘陵盆地、秦岭大巴山高中山地,黄河中上游的晋陕蒙接壤区、陕北晋西黄土高原区,珠江南北盘江上游的鄂黔滇中山地区等区域。
 
  e.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通过判别沙漠化发生发展的敏感性和沙漠化程度来共同构建沙漠化防治的安全格局,提出沙漠化土地保护和恢复的空间战略。底线安全水平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面积为45.0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69%,主要分布范围为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沙地;东北地区松嫩平原的松嫩沙地;晋冀蒙接壤地区的坝上高原、山西大同盆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南部、陕西榆林地区、甘肃省隆中地区的庆阳市、固原、定西;新疆沙漠周边绿洲地区和西藏的部分地区。
 
  将上述主要自然过程的安全格局底线叠加构成综合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底线,结果表明低安全水平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342.9万平方米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35.7%,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小范围,应该成为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和严格限制开发。按照地理空间得分以划分,可将中国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三类区域。
 
  第一类为青藏高原和主要山脉体系区域,该区是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的主体框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0.5%。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燕山、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等地区,是我国发挥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保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
 
  第二类为西北干旱区,空间范围涉及新疆天山南北区域、大兴安岭——贺兰山一线以西区域的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套平原、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呼伦贝尔高原等地区,行政区域涉及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该区是我过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和敏感的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壤结构疏松,植被覆盖度低,容易受风蚀、水蚀和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该区低安全水平的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0.6%。
 
  第三类为东部平原和盆地区域,空间范围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人居保障区。该区低安全水平的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所占面积比例为13.9%,其中低水平生态安全格局主要包括松嫩平原湿地、淮河中下游湖泊湿地、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洞庭湖、鄱阳湖、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泊湿地等洪水调蓄重要区域。这些区域对国家防洪减灾战略具有关键作用,需要严格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实行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措施来增加调蓄能力,禁止在行滞洪区建立永久性设施和居民点。
 
  4.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底线该如何坚守?
 
  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国土生态安全格局额的研究与规划,对维护国土尺度上整体生态过程的完整与健康,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在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国土开发、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不同部门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以便协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也是下游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国土发展规划、开展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通过将生态保护战略和生态基础设施落实到具体的土地与空间上,切实实现对国土重要生态过程的保护,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的实施需要将其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将规划成果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通过多方博弈最终确定其空间边界。生态安全格局底线该如何坚守?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层面控制,还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部门监管?都需要我们在实践的摸索中寻找最佳答案。生态安全格局的最终成果应该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实现永久性的保护,使之成为保障国土、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永久性格局,并引导和限制无序的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
 
李迪华.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王春连. 博士. 任职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