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01):10-17.
摘要:
通过心理统计数据和考察中国古代寺庙及陵墓的选址规律,以及观察人们在环境中的日常行为,文章揭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以进化及中国文化发展规律为依据,探讨了这种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意义,认为它的原型正是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主要定型阶段所处的整体环境。这种原型环境具有多种生态效应,包括边缘效应、闭合效应和走廊效应,正是这些生态效应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筑了理想环境模式。
关键词:
环境设计     环境美     环境认识     景观生态     景观美学     生态美学     边缘效应    

文献来源:俞孔坚.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01):10-17.


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而这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现代环境设计理论所研究的一个焦点. 本文试图从心理统计、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和日常行为观察等途径,来寻找一些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环境的外部特征,然后以人类进化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为依据,通过中国原始人类的环境经验和中国文化在其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来揭示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结构,为环境设计提供一点启发。


1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模式 


1.1 统计心理学的理想环境


心理统计通过自由答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要求被试者通过平面示意图,用地形,树林,水体,道路和房舍,设计其理想的环境,被试共87人。由于平面示意图的局限性,每个被试还需对其设计的理想环境作一简要的文字说明。最后,由笔者对所有答卷进行整理,归类,得到一些理想环境的典型模式(表1)。这些统计结果说明了什么? 



1.2 理想"风水"环境模式  


中国古代寺庙及陵墓的选址,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因为,这类建筑的选址受现实生活功利性的制约较小,且多发生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域。无论是寺庙或陵墓的环境,"风水说"都始终强调了这样一个整体环境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一模式的理想状态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1]即建筑选址应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气";左右护山绕抢,前有秀峰相迎(图1,2)。这种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风水"环境模式其深层意义何在? 



1.3 日常行为中的理想环境  


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公园中散步和选择座椅休息的人,会场上或餐厅里选择座位的人,以及更为日常的行为,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人们无意中表现出来的对某些环境结构的偏好。诸如对"边缘"环境的优先选择,包括对草地-树丛边缘(图3),水-陆边缘及广场边缘的偏好,对便于了望和庇护的环境的偏好, 以及对走廊和便于"窥视"或"非法出入"的豁口的偏好等等。如果不是为了现实的功利需要,人们所偏好的环境的深层意义何在? 




2原始人"满意"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理想环境模式的基本原型 


2.1 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   


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大地之后,其生活便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进化并遗传下了识别,评价,预测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凭着这种心理能力,人类祖先去选择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满意生态环境"。通过古人类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对一些典型的中国原始人长期生活过的"满意生态环境"(表2)作些结构与功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