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流动的飘带——忽然出现的一条水袖桥令徐州发现了自己的浪漫

2014-06-17 作者:James Grayson Trulove 来源:《景观设计》(ASLA主办) 2013(2)
关键词:
水袖桥    
  文/ James Grayson Trulove,《景观设计》杂志前任主编,出版人,在景观设计、建筑、艺术以及图像设计方面发表过150余本著作。
 
 
  当出租车加速驶出高速公路时,忽然有一根绿色的光带在徐州的夜空中盘旋。还没等我们到达目的地,出租司机就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水袖桥,一条空中步行天桥,在建成仅仅两年间内,它就已成为了徐州的一个标志了。
 
  徐州是一个拥有着两百万人口的煤炭城市,大致位于从北京到上海的中间位置。建造空中步道的原因很简单:河流和高速公路阻断了两个相邻社区的来往通路,其所跨越的河流有的是自然的,有的则已被硬化了。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城市中的做法是,架一座中规中距、两边设有阶梯的天桥。但这样的方案或许忽视了使用者的需求:长长的阶梯无疑对晨跑者是巨大的障碍,老年人和推婴儿车的母亲对这阶梯更是望而生畏。或许与阶梯相比,他们会选择铤而走险,从四车道的快速路上奔过。
 
  作为土人设计的首席设计师,俞孔坚选择了另一个解决方案:设计一个优雅的缓坡,一端连接森林广场,另一端连接马路对面的和合广场,这就是空中步道的构思。当慢慢靠近和合广场一侧时,水袖桥时而盘旋上升,时而盘旋下落,最后水袖桥主道分出四条枝杈,平缓地与地面相接。一个枝杈连接花园,另一个连接睡莲花池,还有的连通和合广场的步道。在水袖桥上,人们能够欣赏到远处的大片城区,或许当人们看到远处有些刻板的政府大楼时,两相对比,近处的水袖桥便尽显浪漫之气了。
 
  俞孔坚说:“这个项目给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的机会”,这个项目之前,他和他的土人设计已因为大量的优质项目,在整个中国景观界声名鹊起。总部设在北京的土人设计,已经达到了600人的可观规模。他曾写道:“景观设计不是造园术,也不是游乐的艺术,更不仅仅是工程技术,而是一门生存的艺术。”然而,至少在这个项目里,他成功地将游憩的艺术、造园艺术与工程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为徐州人带来了许多快乐。
 
  水袖这个优雅的艺术形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戏曲。有趣的是,在徐州这个煤炭城市,传统戏曲异常地流行。通常来说,戏服的袖子一般都十分长,这在艺术效果的表达上,有着独到的作用。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俞孔坚坐在北京的剧院,一场精彩的京剧正在上演,当伶人的水袖如长虹贯日般甩出时,他忽然拍案叫绝,找到了徐州空中步道的设计灵感,他要设计一个如长袖一般行云流水的天桥。有了设计灵感,俞孔坚说下一个摆在他面前的挑战是,怎么样找到水袖的“韵律”,让它能够在快速路上迎风招展之后,与另一侧的广场平稳相接。当他在办公室谈起这些时,他仿佛已经穿上了伶人的水袖,举手头足之间,水袖已经舞动起来。
 
 
  当我们看过戏曲中水袖优雅的照片之后,就能很自然的认识到,建造一个描摹水袖韵律的步行桥,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原来坚硬刻板的工程做法,现在已经变为了集戏剧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艺术创作。整体来说,它的建成效果是极为出色的,既是一场视觉盛宴,又是拉进社区距离的桥梁,同时又成为了徐州光亮的名片。但俞孔坚也承认,有一处略微的遗憾,这便是在水袖尽头的三角形玻璃茶室。茶室以其三层的高度,本意是想描摹甩向空中的水袖末端,但或许是少了一些活跃的动感,三层高的茶室仍然不像飞腾在空中,而是牢牢地长在地上。
 
  水袖的形体是由平行的钢管来表达,九根钢管并排,形成了步道一侧的围栏。钢管间时宽时窄的空隙,不管是否出于有意的设计,都增强了步道的流动性和整个天桥此起彼伏的韵律。或许匆忙地交付工厂生产,是一部分天桥栏杆的间距存在某些不均匀分布的现象的原因。2009年的8月开始场地准备,在此同时,工厂就已经开始生产作为栏杆构件的钢管了。每天18小时的连班工作,项目在一年之内就全部完工。这或许在当代的中国已经十分普遍了,在这里速度或者比质量还重要。
 
  主桥的整体跨度达635米,从森林广场升起,以4.5米的高度间距,跨过四车道的徐宁路,跨度为242米的四条辅桥,最后落下,连接到和合广场,辅桥的宽度从2.4米到8.8米不等,坡度最小0.4%,最大12.6%。桥体由形状像倒置筷子的基座支撑,LED灯嵌入了步道和桥体多处,给步道带来了良好的夜视效果。
 
  在俞孔坚的设计的水袖桥出现之前,这个广场很少有人使用,作为水袖项目的一部分,“土人设计”重新设计了广场,加入了睡莲花池以及网格状的铺装,还为广场配置了乡土植栽。但在施工过程和过去几年里,项目雇主修改了设计的很多地方,还引种了很多非乡土的树种。和设计初衷最为相悖的是,项目雇主为了削减成本,将俞孔坚开始为广场设计的现代步行桥,换成了粗糙的木桥,与当代气氛有些格格不入。
 
 
  虽然有一些遗憾,但如果你花上一个早晨,到水袖桥游览,你就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成功和可爱的项目。早上第一拨来的使用者是练太极的老者,他们登上天桥,分散地站在不同的地方。他们优雅的身手,不禁让人想起整个天桥和谐的韵律。这时你会看到老人抱着孙儿在休憩,这也正是俞孔坚当时设计时提出的人人皆方便地使用天桥的用意体现。小孩喜欢在天桥的引桥上跑上跑下,一会儿一直跑到下面的花园中,一会儿又沿坡道一直跑到桥的高处,一旁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和蔼地端详着。中午,在政府办公楼里工作的人们走了出来,坐在天桥下的玻璃钢长凳上,开始了午餐。一天里,人们从河流一侧压抑的高密度楼房走出,顺着空中步道,来到另一侧的森林广场。我们能想见,在每天的某一刻,他们都盼望着这空中漫步旅程的到来。
 
  翻译/孙喆
 
  校对/杨颖,贾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