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通向某地之桥——破败废弃地的华丽转身

2013-05-09 作者:Mary G. Padua 来源:《景观设计》(ASLA主办) 2013(2)
  文/Mary G. Padua, ASLA成员,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MGP Studio负责人,当代设计理论家,研究方向是中国的城市化以及后毛泽东时代的环境设计。
 
 
  在土人设计2005年设计桥园公园之前,有三件事促成了在距离天津市中心5英里之遥的这片面积54英亩的土地上建设公园项目:当时,这里是一片废弃的、环境恶劣的棕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亟需整治;当时正处于北京准备2008年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其间,因其仅在西北方向距离首都北京86英里,天津也成为了协办城市,必须要进行建设;场地也紧挨着津汉高速路,而这条道路在10年前就已经被拓宽至10车道的规模,中国的前任总理朱镕基,经常使用这条高速路,在目睹了这块地方的破败之后,他就这里较差的环境向地方政府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天津地方政府在准备开工建设公园时,拜访了土人设计的首席设计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并在2005年委托其设计了这个低维护的公园。土人设计调查了这片破败的场地(这里在1960-1970年代曾经是军用靶场),并发现这里除了垃圾遍地和臭气熏天之外,还有土地严重盐碱化的问题,地下水位较浅也使得这里极易受到内涝影响,这都归因于数十来年快速的城市化以及粗放的城市开发。
 
  调研中还发现了关于这片场地的另外一个重要情况:在所有的城市开发侵入之前,这里位于海湾的一部分冲击平原之上,曾经是盐碱沼泽。就像天津大部分的地理环境一样,在数条河流构成的海河流域,一直向渤海湾以及太平洋展开。土人设计在对场地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在设计中保持了场地的前工业化的历史。俞孔坚认为,正如许多世界范围内的当代景观设计师所做的那样,应该寻找一个最佳的途径来设计场地,寻找到场地的精神来主导设计。对桥园而言,土人的设计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重建场地的自然生态,而给出的答案正是建造一个湿地系统,以此模拟自然的洁水过程,并向公众展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穿越开敞而平整的入口空间,俞孔坚设计了21个大小不同、深度各异的池塘,就像细胞一样聚集一起,并用步道串联其间。当我们一起参观公园的时候,俞孔坚把这些池塘称作“泡泡”,而且说它们的形状和深度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对场地的雨洪模式的分析、浅层地下水位以及湿地植被特征,这构成了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场地上种植大量的植物,这是为了达到并保持场地净化的目的。这个设计试图一次性地解决场地上存在的所有问题,让它看起来更美、改善土壤质量、处理大量垃圾、解决排水的问题、过滤和净化场地水体。
 
  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如何将公园设计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因为附近有20万城市居民,所以在公园中设计了2个不同的分区。公园的中心设计了植物丰富的泡泡池塘,一些是湿的而其他一些是干的,这是设计的主要部分。它们的分布比较随机而且表面覆盖了大量的植被。在边缘的地方,公园与城市道路相接之处,设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一个组织有序的景观廊道,以及多个台地和台地之间的下沉花园。
 
  景观廊上是方格框定的规整式种植的树木。台地景观形成了一个个有如金字塔形状的小丘,大约5米高,以干垒石头作为挡土墙,而台地的梯台由考顿钢(Corten Steel)板作为材料。台地的梯田上种植了大量的宿根花卉,就像层层叠叠的窗口花坛一般。
 
  在这些高起的台地之间是9个下沉花园,每个广场60英尺长25英尺宽,设计表达了这个区域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耕地、牧场、草地、河流、沼泽等。但也有大量的硬质空间。一个由彩涂钢构观景塔和长长的廊桥构成的高空网络在小丘顶上延伸开去,跨越了花园,用自身的红色线条将院内景致框入其间。
 
  俞孔坚和我先一起探寻游览了那片由一个个池塘湿地构成的自然空间,可以感受到它们充满魔幻。之后,俞孔坚带领我跨过湖上的栈桥,来到紧邻城市一侧的景观廊道,在这儿回头看那些湿地池塘,感觉不像从地面视角上体验的那样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对比于眼前一条巧妙地设计作为场地雨洪汇集的人工河之后。
 
  俞孔坚对临近街道的景观廊道不够满意。他讲到甲方不同意他在湿地区的西侧边缘建一个瞭望塔的方案,而那本来是一个可以鸟瞰整个湿地的绝佳视点。
 
 
  下沉的主题花园从城市街道入口处开始,穿过金字塔形状的台阶景观,一直延伸至人工河的边缘,人们可以随时进入其间游赏,这也是一个聚人的场所,使游客有机会近距离体验当地景观。一些花园修建质量不错,但一些则不够理想。一些设计甚至有破绽——红色立方体形状或者波浪形状的座椅,有些类似让•努维尔(Jean Nouvel)在巴塞罗那所设计的Poblenou中心公园(Centre de Poblenous Park);而红色步行廊桥和瞭望塔也有些类似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在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里面所使用的红色钢构。
 
  设计中细部的建造水平也有破绽。我们在公园游赏的过程中,俞孔坚也承认设计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公园靠近城市的一侧的细部建造之上效果才会更佳。同时,他也因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而恼怒,特别是这大都由建造的速度以及甲方的紧急要求所导致。在考虑到俞孔坚对项目的一些不满之处以及桥园两个区域的风格明显不同的情况之后,在申请ASLA专业组奖项的时候,土人设计并没有纳入公园靠近城市的景观廊道那一部分,而只是申报了中西部自然区域的池塘湿地景观。最终它成为土人设计2010年所赢得的三个ASLA专业设计奖项之一。
 
  甲方的意见或干预有时候使设计师不得不妥协,特别是政府的多个部门都涉及到项目之中的情况下,这在中国的公共项目中较为普遍。
 
 
  围绕着公园自然区域的净水池塘,俞孔坚那充满诗意的实践使人受到很大的震撼。我和俞孔坚是在阳光明媚的7月去游览桥园的。在入口的地方,我看到了那些被土丘环绕起来的池塘,植被长势茂盛。那个场景立刻把我迷住了。
 
  步道的颜色也在改变,从石材的铺装到深色的沥青,和城市脱离开来。蝉鸣弥漫在空气当中,植被种类丰富的景观闪耀着不同的光泽——柔软的草地、常绿的灌木、乔木,波浪形的地面一直延伸到公园和高架桥的交界处,大约有1/4英里的长度。
 
  这个公园和大多数中国的公园不同。中国的公园一般都不会建得如此充满旷野之感,大多会有大草地还有假山叠石。这种野趣的设计非常罕见。桥园也与许多欧洲和北美公园的设计有所不同。在北美,公园的设计很依赖于两层的种植:树冠以及地被。然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灌木植被在桥园里面大量地得到使用。而在美国,这类植被被警方认为是具有安全隐患的元素,因此很少使用。
 
 
  桥园看起来似乎比许多城市公园都充满“荒野”之感,其实,它一点也不“荒野”。尽管水和植物随处可见,俞孔坚所认为的自然过程通过这些经过精心设计过的池塘却让人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自然。俞孔坚经常谈及这片场地过去在历史上的地理特征属于沼泽,但它丝毫没有显示出和任何我去过的沼泽相似的地方。这些由湿地植物所围绕的池塘都是圆形的,明显可以看出设计的痕迹,当你漫步在公园蜿蜒的道路之中时,植物和空间一直在持续地变换。道路交织在一起后又沿池塘铺开,它们并没有明显的指向,但也不会让人迷失。每20-30步的距离,眼前的景致都会从一片茂密树林的近景变成有距离的中景。从主要步道上分杈出木栈道,向下延伸到池塘中间,延展开一个个木平台。这些平台都很幽静,水从茂密的芦苇丛中渗出。身处其间,你仿佛以为自己并非在繁闹的天津城区。
 
  翻译/孙喆
 
  校对/杨颖,贾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