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岐山脚下的那方神奇土地

2022-12-29 作者:俞孔坚 来源:景观设计学,2019,7(05):4-9.
摘要:
作为中华文化定型时期各朝代的核心领地,陕西省岐山脚下的那方土地见证了周人和秦人的发展与繁荣。笔者沿着周人躲避北方强悍游牧部落的南迁之路,周人沿渭河向东攻灭大商之路,秦人一统天下的发迹之路,以及由渭河谷地攀升至秦岭主峰太白山之路共4条观察线路,探寻古人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探索过程——包括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领地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美和未来世界的向往和畅想。周人对农耕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观察体验及对盆地型领地的偏好,深刻地影响了风水观念的形成,进而推动了“中国”这一理想领地意象的产生;秦朝的大一统也将为生存而抗争的崇高之意深深烙印于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之中;对于昆仑仙境的构想更是人们对宗教理想和世俗欲望的完美表达。周人和秦人对于这方土地的景观体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表达。
关键词:
文化;观察;体验;风水;崇高;艺术表达    

文章来源:俞孔坚.岐山脚下的那方神奇土地[J].景观设计学,2019,7(05):4-9.


时间 2019年8月7日

地点 陕西省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拍摄 俞孔坚

早在30年前,我就期望能以周人和秦人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岐山脚下为他们带来发展与繁荣的那片神奇土地。2019年8月,我终于得以怀着无限的思古之幽情,徜徉于这片深邃无底、望不到边的文化景观的海洋之中。作为中华文化定型时期(约为秦汉时期前后)各朝代的核心领地,这里的日月星辰、大地景观,乃至生命万物的信息,都已融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中,深刻影响着他们认知、适应、再现和改造自然及创造世界的方式,涵盖价值观、审美观和地理空间与方位的吉凶观等——简言之,这方土地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我的此次观察和体验之旅沿4条线路展开。第一条是沿着周族的迁徙之路,即从北方的旬邑南迁至豳州,再到岐山南麓的周原。这是周人作为农耕部落为躲避北方强悍游牧部落而不断寻求庇护的生存之路。我幻想跟随周先祖公刘和古公亶父,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相地开垦、卜宅定都。正如《诗经》中《大雅•公刘》和《大雅•緜》所详细描绘的那样,作为部落首领,公刘和古公亶父沿着河流廊道,穿越山间盆地,环顾四周山峦,在找到安全的潜在领地之后,便登上四周高地,俯瞰河谷绿洲,欣喜于获取了丰腴的土壤;再下至平原,沿山泉溪流溯源而上,断定有丰富的水源;再丈量土地,开田地以播五谷,夯土基而筑宫室。[1][2]这种对农耕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观察体验及对盆地型领地的偏好,最终通过《诗经》《易经》等古老经典 著作的传播,成为后世相地术(风水)的基本模式,表达为理想的风水——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明堂的空间格局意象,又如“利东南、不利西北”的方位吉凶判断。


第二条观察线路是跟随日渐强大的周人,沿渭河一路向东,冲出关中,横扫中原,攻灭大商,定都洛邑(今洛阳)。所谓“余其宅兹中国”(见于西周何尊铭文),这也是“中国”二字最早的铭记[3]。正如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城而演绎《周易》并将周族在岐山脚下的关中盆地 对农耕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与经验进行整理一样,我们有理由论断“中国”或“中央之国”的领地意象——建立于四周皆有边界的盆地中的都城——即自此形成,而后随走出关中的周族领袖传至中原大地而铭于文。


第三条观察线路是向西沿汧水(今千河)溯流而上,寻找秦人发迹的源头。途经千河与渭河交汇的“汧渭之会”,穿越关山崎岖的峡谷一这是中国地理中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一级阶梯过渡的景观甬道,仅30km的行程之后,海拔便从900m攀升至2 200m,行至秦非子牧马之地。秦非子因精通养马之道,受周孝王之命在汧水与渭水之间肥沃的天然牧场主管牧马,深受赏识,继而获封岐山以西的狭小地带[4]。经过数百年励精图治,秦国以其强悍雄风,取周而代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同时在周朝的“中国”领地意识基础上,更深刻地实现了货币、度量衡、文字、交通工具等的统一。秦人的这条发迹之路也给农耕民族以温顺避让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注入了坚韧与剽悍之风。其后的汉王朝更是将秦横扫六国的气魄发扬光大,据称此时关山一带牧养的马匹数量达30余万[5],作战军队借此完成了由步兵为主向骑兵为主的转变,可实现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成就了卫青、霍去病等幵疆拓土、级横漠北、却匈奴于千里之外的丰功伟绩。


这处连接关中与西域的景观也为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注入了骨感和峻美之气。事实上,划分中国两大自然地理区域、界定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关山,经过无数诗人的描绘,在中国文 学中已被泛化为象征远离故土、戎马征战和战火硝烟的符号,表达为“远方”(Far)和“崇高”(Sublime)之意。这种崇高也通过五代后梁山水画家关仝的画笔表达了出来。关仝师承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并青出于蓝,以其“关家山水”独领风骚。其代表作《关山行旅图》冠绝当代,为后世临摹效仿,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山水美学。画中山峰迭起、溪谷幽深,栈道险绝、驮马凄凉。这里所表达的“崇高”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理想农耕环境的“优美”(Beauty)完全不同。至此,象征闲适安宁的“优美”和象征为生存而抗争的“崇高”在中国文化中实现了完美平衡。


第四条观察线路是从海拔约500m的渭河谷地一直攀升至海拔约3 750m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沿太白山的主要溪谷汤峪拾阶而上,一路可感受幽谷深处的神秘莫测和生命万物之丰饶。据称峪口汤泉可治百病,所见之草皆可入药。及至山顶,大面积的冰川遗迹(通常为白雪所覆盖)和冰斗湖映入眼帘,其景观与盆地、平原景观迥异。由此俯瞰关中盆地,城廓了然、尽收眼底,大有以上帝之眼瞭望凡尘的感觉。无怪乎《尚书•禹贡》谓之“惇物山”[6],《汉 书•地理志》称之“太乙山”[7],均是对太白山的丰饶与宛若仙境的表达。据称,岐伯尝味百草即发生在太白山一带,而“药王”孙思邈则长年居隐太白山中,亲自采摘草药,研究药物性能。我个人认为,传说中的道教名山昆仑山即以太白山为原型:高峻非羽仙不可及,更有怪兽神鸟、不死之药、琼浆玉液和王母瑶池等。这无非是周人、秦人及其子孙后代将白雪冠顶的太白山表达为可满足人世间一切欲望的仙境而已。因而,太白山即昆仑仙境便成为了兼有宗教理想和世俗欲望的完美表达。


正是周人和秦人对岐山脚下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探索——包括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领地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美和未来世界的向往和畅想——才有了他们对理想景观模式的表达,进而发展为“中国”这一理想领地的意象,以及对崇高山水和昆仑仙境的艺术表达。而由于周朝和秦朝在中华文化定型时期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对岐山脚下这方土地的景观体验也注定会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Wang, X. [Ed.). (2015). Duke Liu in Greater Odes of the Kingdom. The Book of Poetr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 Wang, X. (Ed.). (2015). Continuity in Greater Odes of the Kingdom. The Book of Poetr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3] He, Z. (2011). The Idea of "Central Country" Recorded in the Inscriptions of He Zun. Wenbo, (6), 32-34.

[4] Guo, F., Zhang, K., & Lv, J. (2000). The Dictionary of Gansu. Lanzhou: Gansu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5] An, Z. (2006). Horse Breeding and the Breed Improvement in Han Dynasty.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4), 273-280, 296.

[6] Wang, S., & Wang, C. (2012). The Tribute of Yu. The Book of Document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7] Ban, G. (n. d.). Geography (Vol. 28). The Book of H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