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自然景观空间意义之探索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01):9-17.
摘要:
景观的韵律价值与景观对原始人类的战略意义相一致,这是景观韵律评价的基本原理,本文对南太行山典型峡谷景观(王相岩峡谷景观)的空间结构及其意义、韵律美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围谷及其绝壁上的悬岩和洞穴,预示着一种潜在的、原始人的理想领地和直接生境;峡谷走廊与围谷的结合而形成的串珠式空间序列和每一围谷中的倒塔式竖向空间序列,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空间探索欲和求知欲,产生多种景观感受和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整体环境认知图,这些结构正是自然景观美的韵律。
关键词:
自然景观     空间     探索    

文献来源:俞孔坚.自然景观空间意义之探索——南太行山典型峡谷景观韵律美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01):9-17.


如何认识和评价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是目前国际景观规划、景观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一大难题,也是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并因此出现了多个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各有特点[1,2]。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曾提出景观美学价值系统的三层次理论[3](图1景观美学价值系统,见"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一文的图3):即景观的美学价值系统,包括韵律美价值、新奇美价值和意蕴美价值三个层次,它们分别由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各个层次与景观信息系统的各对应层次相耦合而产生。其中景观的韵律美价值是基于经验遗传的景观审美心理结构(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先天自然层次)与景观内部空间结构相耦合而产生的。千百万年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成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视觉来感知环境的动物,并具有对视觉环境(景观)的吉凶、根据其空间结构的特点作出战略评价的心理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对现代人来说已失去其原有的生态功利意义,但它对现代人的景观审美偏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人们习惯于用"诗情画意"来描述和评价美的景观,殊不知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意识背后,潜藏着原始人类的景观战略意识。这一层次上的景观美学价值是永恒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最基本的,而其它两个层次的美学价值(新奇美和意蕴美价值)则是不稳定的、局限的和次生的[3]。而自然景观是全人类世世代代所共享的资源,对其韵律美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本文将以南太行山王相岩峡谷景观为例,在景观的韵律美层次上探讨景观的空间结构与景观审美的关系。 


1. 南太行山王相岩峡谷景观的基本特征  


王相岩位于北纬36°9′,东经113°42′,为河南省著名风景点,历史上享有盛誉,它与洪谷山、黄华山、天平山及红旗渠一起,组成面积达750多km2的南太行山林滤山风景区。王相岩峡谷具有南太行山峡谷景观的典型特征:山体的底部为前震旦系杂岩,底部之上为震旦系石英砂岩,中部为寒武系砂页岩和泥灰岩,最上部通常为奥陶系灰岩,岩性的垂直分异很大(图2):强烈的断层作用和水流切割,形成了深度可达千米的峡谷,陡崖壁立;水平层理的存在和差异风化的结果,在峡谷两侧绝壁之上出现多个剥蚀台阶和剥蚀台阶面;在主要峡谷的两侧,常有一系列由于瀑布的向源侵蚀和卸荷崩塌所形成的围谷,它们往往三面、甚至四面围合,而只有一豁口与峡谷走廊相连通,这在王相岩峡谷景观中十分典型(图3)。王相岩峡谷景观的上述特点,对其景观美学价值有极大影响。




2. 王相岩峡谷景观的空间结构及其意义 


2.1 满意的景观视觉单元  


在由猿向人进化的漫长岁月里,人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生活,而尤以狩猎活动带来的选择压力最大;和其它动物一样,人类祖先也有作为其正常活动范围的领地,但他不象其它猛兽(狮子、老虎等)那样主要靠自己的强悍来捍卫领地,而更多的是利用天然屏障(山崖、河流等)来界定安全的、尺度适宜的领地。中国原始人”满意生态环境"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4]。除了正常活动范围之外,原始人类还需要有一个供其居住、休息和哺育后代的直接生境,最常见的是洞穴,这种直接生境的安全性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尤为重要,一个理想的直接生境应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又可以防止猛兽和敌人的迫近。所以山坡及危岩之上,凭借山崖或踞河为险的洞穴是较为理想的直接生境,"北京人"的龙骨洞,"马坝人"的狮子岩、小南海文化的原始人洞穴等莫不如此,原始人对领地与直接生境的选择和要求,发展为现代人对景观的审美偏好[3,4,5]。



在王相岩峡谷(露水河河谷)的两侧分布着多个视觉上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整体--景观单元[6](图3-6),在水平视距不到1000m的范围内,这些景观单元边界峭壁的天际线与谷地的高差可达800-1000m,空间的围合感和整体感十化强烈,并与中国传统的卜居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相吻合(图7中国传统的卜居模式──反映了人对围谷景观的偏好,见"风水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理想景观模式"一文的图5),而这一卜居模式的基本原型正是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7],从3300多年前的殷商宰相傅说和公元166年的东汉官宦夏馥,到公元1522年的明代道士赵得秀和清顺治年间的官吏许三礼等皆卜居于此,隐遁修身;这里也留下了历代文人雅士的游踪[8]。这些都表明人们对这种由天然陡壁围合而成的视觉空间的偏好。王相岩(洞)(图3)作为他们隐居的直接生境,位于王相沟围谷绝壁之上,前临深涧,背依绝壁,两侧山崖回抱,在此危岩之上俯可察谷中一草一石,仰可望笔架秀峰(图8,9):除了王相洞对面绝壁之上的栈道之外,在其它地方都很难看见王相洞,加之洞前灌木丛生,洞顶又有千年栎树的庇护,更增强了洞穴的隐蔽性。这是一处兼顾“了望"又可"庇护"并可远离被袭击危险的理想生境,难怪隐居者对此留恋不舍,死后也愿将尸骨留在此危岩之上(赵得秀及其弟子们的坟茔至今尚在)。 



2.2 串珠式的景观空间序列  


一个安全的领地和直接生境,只能满足原始人眼前的采集、狩猎及庇护的需要。在自然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它们必须能有效地探索和寻求新的领地、新的生活空间,并能迅速熟悉和掌握新的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原始人的这种适应性行为成为一种本能的空间探索欲和求知欲,潜在于现代人的内心深处。  


由石板岩到艾蒿坪,分布着石板岩、朝阳沟、王三沟、王相沟和晋圃龙洞五个围合性极强的围谷(图3,10),它们通过峡谷走廊贯串起来,形成一种串珠式的景观空间序列(图10)。这种串珠式的空间序列结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于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从而使现人在观光过程中得到最大的美感。这是因为,一方面人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以组块的方式进行的[9], 一个相对整合的景观单元(围谷)可以把本来很零乱的景观元素联合为一个在视觉上有联系的信息组块;另一方面,每一景观单元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在空间尺度、边界特征和内部构成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对一个现代观光者来说,他所到的每一景观单元都包含着以往其它单元所没有的新信息;峡谷走廊的意义是预示新空间的存在以及探索这些新空间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峡谷走廊把各不相同且相对独立的景观单元连结成有秩序的认知图[10],使整体景观变得明晰、易读。这种既神秘又可及、既复杂又有序的景观空间序列结构,正是自然景观美的韵律。 


2.3 倒塔式景观竖向空间序列  


如果说景观单元(围谷)与峡谷走廊构成了串珠式横向空间序列,则每一围谷边界上的多级剥蚀台阶和剥蚀台阶面同竖向登山道,构成了由一系列景观亚单元组成的倒塔式景观竖向空间序列(图10,11)。如王相沟景观单元大体上由三个亚单元垒叠而成,每一亚单元的基面高程、空间尺度、边界天际线、边界层次及清晰度、视角以及所包含的景观元素都各不相同。在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先天自然层次上,这些不同特征的景观亚单元所产生的审美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表1)。在下层亚单元中,人行谷底,四周皆为高峻的陡崖,险不可攀,试想,当某原始人最初闯入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时,它的任何行动都可能在“猎人"(包括猛兽和竞争对手)的监视下,受到攻击时,又不便于逃跑(围谷与外界只通过一个豁口相联系),而且还要担心重力崩塌的危险,这种景观带来的审美感受正是Burke所谓的崇高感[5]。同时,自谷底仰视,各景观亚单元的边界峭壁相叠加,出现远、中、近三个层次,其清晰度也产生相应的递度,海拔1600余米的笔架峰常隐现于云雾之中,这些都预示着新的空间和信息的存在;盘旋而上的登山道、高悬的瀑布和蜿蜒的溪流,则是通向这些新空间的”路",预示了探索新空间的可能性(图12)。景观的这两个特性--对新信息的预示和可及性,构成了景观的神秘性[11]。在中层亚单元中,瀑布轰鸣,栈道横空,顶危崖临深涧,其危其险不言而喻;在此绝险之处,得悬岩平台少许,足以结庐为居,如前所述,这里远离危险和竞争,既无追击的激动,也无逃跑的紧张,确能产生"光脱人间世,疑登阆苑仙"的审美感受。上层景观亚单元内,由寒武系砂页岩和泥灰岩经风化浸蚀而形成山顶或山腰剥蚀面,呈丘陵缓坡地貌;这里是王相沟瀑布的上游,溪流清浅,可涉可饮;周围树木花草信手可采;在此白云深处,田园依稀,村舍掩映,预示了人类可以庇护的直接生境的存在。这一切都唤起了现代人对其祖先长期采集与狩猎的生产经验及社会活动经验的回忆",而产生亲切感。 



3结束语

  

在人能够挖掘壕沟、垒筑城墙、建造房屋、开凿运河和修建道路之前,人类只能选择和利用自然景观的结构来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这种选择和利用能力本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500多万年的选择和被选择的经验,无疑发展了人类对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视觉环境的偏好,如果承认人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就不能否认这种偏好同样存在于现代人之中。自然景观空间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本质也只能从这一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它将为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致谢 本文的地质地貌内容得到北京大学地理系陈传康教授的指导,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