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俞孔坚.自然景观空间意义之探索——南太行山典型峡谷景观韵律美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01):9-17.
如何认识和评价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是目前国际景观规划、景观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一大难题,也是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并因此出现了多个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各有特点[1,2]。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曾提出景观美学价值系统的三层次理论[3](图1景观美学价值系统,见"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一文的图3):即景观的美学价值系统,包括韵律美价值、新奇美价值和意蕴美价值三个层次,它们分别由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各个层次与景观信息系统的各对应层次相耦合而产生。其中景观的韵律美价值是基于经验遗传的景观审美心理结构(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先天自然层次)与景观内部空间结构相耦合而产生的。千百万年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成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视觉来感知环境的动物,并具有对视觉环境(景观)的吉凶、根据其空间结构的特点作出战略评价的心理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对现代人来说已失去其原有的生态功利意义,但它对现代人的景观审美偏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人们习惯于用"诗情画意"来描述和评价美的景观,殊不知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意识背后,潜藏着原始人类的景观战略意识。这一层次上的景观美学价值是永恒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最基本的,而其它两个层次的美学价值(新奇美和意蕴美价值)则是不稳定的、局限的和次生的[3]。而自然景观是全人类世世代代所共享的资源,对其韵律美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本文将以南太行山王相岩峡谷景观为例,在景观的韵律美层次上探讨景观的空间结构与景观审美的关系。
1. 南太行山王相岩峡谷景观的基本特征
王相岩位于北纬36°9′,东经113°42′,为河南省著名风景点,历史上享有盛誉,它与洪谷山、黄华山、天平山及红旗渠一起,组成面积达750多km2的南太行山林滤山风景区。王相岩峡谷具有南太行山峡谷景观的典型特征:山体的底部为前震旦系杂岩,底部之上为震旦系石英砂岩,中部为寒武系砂页岩和泥灰岩,最上部通常为奥陶系灰岩,岩性的垂直分异很大(图2):强烈的断层作用和水流切割,形成了深度可达千米的峡谷,陡崖壁立;水平层理的存在和差异风化的结果,在峡谷两侧绝壁之上出现多个剥蚀台阶和剥蚀台阶面;在主要峡谷的两侧,常有一系列由于瀑布的向源侵蚀和卸荷崩塌所形成的围谷,它们往往三面、甚至四面围合,而只有一豁口与峡谷走廊相连通,这在王相岩峡谷景观中十分典型(图3)。王相岩峡谷景观的上述特点,对其景观美学价值有极大影响。
2. 王相岩峡谷景观的空间结构及其意义
2.1 满意的景观视觉单元
在由猿向人进化的漫长岁月里,人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生活,而尤以狩猎活动带来的选择压力最大;和其它动物一样,人类祖先也有作为其正常活动范围的领地,但他不象其它猛兽(狮子、老虎等)那样主要靠自己的强悍来捍卫领地,而更多的是利用天然屏障(山崖、河流等)来界定安全的、尺度适宜的领地。中国原始人”满意生态环境"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4]。除了正常活动范围之外,原始人类还需要有一个供其居住、休息和哺育后代的直接生境,最常见的是洞穴,这种直接生境的安全性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尤为重要,一个理想的直接生境应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又可以防止猛兽和敌人的迫近。所以山坡及危岩之上,凭借山崖或踞河为险的洞穴是较为理想的直接生境,"北京人"的龙骨洞,"马坝人"的狮子岩、小南海文化的原始人洞穴等莫不如此,原始人对领地与直接生境的选择和要求,发展为现代人对景观的审美偏好[3,4,5]。
在王相岩峡谷(露水河河谷)的两侧分布着多个视觉上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整体--景观单元[6](图3-6),在水平视距不到1000m的范围内,这些景观单元边界峭壁的天际线与谷地的高差可达800-1000m,空间的围合感和整体感十化强烈,并与中国传统的卜居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相吻合(图7中国传统的卜居模式──反映了人对围谷景观的偏好,见"风水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理想景观模式"一文的图5),而这一卜居模式的基本原型正是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7],从3300多年前的殷商宰相傅说和公元166年的东汉官宦夏馥,到公元1522年的明代道士赵得秀和清顺治年间的官吏许三礼等皆卜居于此,隐遁修身;这里也留下了历代文人雅士的游踪[8]。这些都表明人们对这种由天然陡壁围合而成的视觉空间的偏好。王相岩(洞)(图3)作为他们隐居的直接生境,位于王相沟围谷绝壁之上,前临深涧,背依绝壁,两侧山崖回抱,在此危岩之上俯可察谷中一草一石,仰可望笔架秀峰(图8,9):除了王相洞对面绝壁之上的栈道之外,在其它地方都很难看见王相洞,加之洞前灌木丛生,洞顶又有千年栎树的庇护,更增强了洞穴的隐蔽性。这是一处兼顾“了望"又可"庇护"并可远离被袭击危险的理想生境,难怪隐居者对此留恋不舍,死后也愿将尸骨留在此危岩之上(赵得秀及其弟子们的坟茔至今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