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

2022-12-30 作者:俞孔坚 来源:城市环境设计,2017,No.107(03):324-326.
摘要:
什么是深邃之形?深邃的形,就是把人的欲望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之上。表面是形,背后是生态的过程、生态的健康和生态的安全。贵州山水田园之美,因为它是由深邃的形构成,而不是虚假的形。梯田是一种深邃的形,满足了农民耕种的欲望,现在的城市景观往往是虚假的形。

文章来源:俞孔坚.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J].城市环境设计,2017,No.107(03):324-326.


什么是深邃之形?深邃的形,就是把人的欲望建立在生态 的基础之上。表面是形,背后是生态的过程、生态的健康 和生态的安全。贵州山水田园之美,因为它是由深邃的形 构成,而不是虚假的形。梯田是一种深邃的形,满足了农 民耕种的欲望,现在的城市景观往往是虚假的形。

 

空间的格局

 

深邃之形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概念,一个是体现比邻关系的空间格局,一个是水乳交融相互叠合的形态。中 国风水中用罗盘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格局,这是天、地、人、神和谐的格局。这个格局反应了人的 活动如何与自然的过程相适应的空间关系,是一种深邃的形。因此,才有了深邃的城市和乡村与自然山水 的空间格局关系。

 

以徽州府为例,城市和水是一种以水为脉的“蔓藤城 市的关系,城市与水形成了一个依赖性的空间格局。 村落的选址也是一种格局,是山、水、田和建筑之间的格局关系。村庄坐落在山坡地上,而不是平原上或是山顶上,是因为农民需要耕种、要生存,所以需要将人的欲望建立在自然中健康和安全的格局之上,从 而形成了深邃的格局的美。

 

现代的生态规划途径,为理想的人和地的空间格局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方法,例如 Geddes 河谷纵剖面讲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格局关系 :海边打鱼、平原种地、山上狩猎等此类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它已经在空间上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格局 ;另一种千层饼模式,即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模式,是通过生态因子的垂直关系的分析来判定人与自然的格局关系—— 一种马赛克式的空间关系 ;而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了基质、廊道、斑块的格局。因此,蔓藤城市叶子实际上是廊道和斑块,基质则是田野和自然背景。这三个元素构成了景观的空间格局。

 

当代的地理信息系统,给我们提供了判断深邃的空间格 局的一套非常高效和系统的方法。这相当于古代通过罗 盘来判定人跟自然的空间关系,现在是用系统的计算机 模拟来判定人与自然空间的关系。中国住建部及国土部 最近一直在倡导确定城市边界和生态边界,而划定生态红线就是在确定城市扩张的边界线。“藤蔓”和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空间博弈的关系,计算机为我们提供 了技术,通过空间的模拟来判别。比如说廊道,是可以 划定边界和宽度的。空间格局,即景观安全格局的确定 有个基本模式,就是通过阻力面和最小阻力模型来判别。 如城市地理学的引力模型,通过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和 空间资源关系来判别它的某种空间关系,我们可以合理 地划出一个城市或者某种格局的边界。

 

“蔓藤城市”不是单一尺度上的,而是多个尺度的。在国家尺度上和区域尺度上,城镇的发展格局也可以用蔓藤的方式去思考,因此它是一个多尺度的系统。蔓藤看似一种形态的表达,而实际是其背后的生态过程,正是这些生态过程在决定城市的形态。土地不是扁平的,土地上有村落、农田、水。尤其是水,水本身已经有一个格局存在,如果将它抹平,格局就被破坏了,生态的形就消失了。因此城市内涝的出现,是因为自然的系统被破坏了。中华大地历经五千年的开垦,在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水不光是自然遗产,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所以在规划中,水应该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和对待。从正面来看,蔓藤城市的形态是藤蔓;从反面来看,留下的自然基底也是藤蔓。自然的藤蔓如何延续、生长,以自然的形来决定人工的形态 ;在城市生命系统中,应首先考虑水、绿地等自然因素,再将人的活动与慢行系统结合。地表的雨水的问题可以不需要通过人工的管道来解决,如果蔓藤城市的系统还需要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建设,那么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维护成本就可能非常高,因此    必须采用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比如雨水可以不通过管道,而通过农田和绿地,进入生命系统,构成一种生态的基础设施,即海绵系统。这个生态的基础设施便可以造就一个自然基础上的活着的城市。武汉五里界生态城是一个已部分建成的案例,雨水完全通过自然系统来解决,通过绿地来层层过滤。所以说自然的藤蔓对应的是人工的城市藤蔓。只有自然的藤蔓和人与城市的藤蔓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叠加的形态

 

“蔓藤城市”应该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才能成为深邃的形?在第二种形态中,文化与自然不是毗邻的关系,不是格局的关系,它们是叠加的关系。比如梯田,我们无法分出梯田中哪些部分是人为的,哪些部分是自然的。农民建造了梯田,底层是自然的物质,上面就像盖被子一样叠加了一层人工的物质,这就是一种叠加的形态。人工与自然如何进行有机的叠加是设计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一些工具和技术例如罗盘、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帮我们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判别的问题。同时,它的边界和路网问题也在很 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然而田野应该是什么样子?城市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自然和人工有时候是分不出,这种情况下又应该如何设计?自然可以是美的,但自然不一定都是美的,同时,美的也不一定是生态的。 如何实现既美又生态?这就需要深邃之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在防洪的名义下,用钢筋水泥毁掉了大部分江河的生态系统,造就了和生态没有关系的浅陋之形。弹性适应可以获得深邃之形,那么如何获得弹性适应?答案是 :向农民学习。浙江金华燕尾洲是我在家乡做的一个案例,我们向农民学习,将水泥防洪堤砸掉,将堤岸建成了具有弹性的梯田,人与水的关系便会亲近。梯田是有形的、有弹性 的,它的弹性体现在人与水的和谐的关系。弹性的形 在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情况下,  都是美的。蔓藤城市应是富有弹性的城市。

 

形,代表了我们对美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市。我们要建造美丽的有深邃之形的中国,而不是肤浅之形的中国。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蔓藤城市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的载体 ;蔓藤城市是一种深邃之形,靠水则依附于水,变成水上之城 ;在田野上则变成田园之城 ;依山而建,则成为山城。蔓藤城市始终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美丽形态。

 

“蔓藤城市”的实践

崔院士提出“蔓藤城市”,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这个理念体现在他说的六个方面。它是一种人跟自然和谐的关系, 是组团式的,混合式的, 田园式的,交通便捷的,这是现代城市最新的理念。蔓藤城市是对原有城市的一种反叛,或者说一种纠正。我们过去的城市就是大马路、大街区, 城市不断地蔓延开来,功能分区明显,城市生活十分快速。所以“蔓藤城市”的概念实际上是对过去的这种工业化主导下,机械的城市的再思考,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反思,提出的一种适应中国当下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应对中国的人地关系的矛盾、文化遗产的存在以及生态的脆弱性的理念。我认为它是一种非常理想、非常好的新型城镇化的理念。

 

那么如何来实现它?第一,“蔓藤城市”要有它的边界,关键的一点就是田和城的关系,它们的边界要确定,这是可以确定的。这就形成了城市和田野的空间格局,反映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空间关系。第二,这样的“蔓藤城市”需要有新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也许不是像贵阳、北京这样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更需要利用自然来解决人的服务,比如说雨水管理。雨洪管理就不能像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那样,靠埋大管道,集中地排污去解决,而应该充分地利用田野、利用自然、利用农田来处理雨涝的问题,来循环和利用污染物。因为污染物本身也是营养物,人类的排泄物本身是肥料,所以它可以用来建立很好的城乡关系。

 

所以“蔓藤城市”主要是理念,但是实现并不难。只要有这样的理念,把边界确定,用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比如小街区、密路网、组团式、高密度、土地的混合使用等,就可以形成崔院士所描绘的美丽的“蔓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