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专家与公众审美差异研究及其对策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来源:中国园林1990(2):19-23
摘要:
本文以大量心理统计实验结果为依据,研究了专业人员与公众在景观审美趣味及景观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差异,揭示了目前存在的园林风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景观保护、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根源。由此,提出了专业人员的相应对策,以保证我们的目标顺利实现。 近年来,园林风景事业似乎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兴趣,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在园林及风景区建设及管理决策和实践的极不谐调现象和无休止的争论,诸如风景区索道问题及旅游设施的建设问题,城市绿地中的亭台楼阁和假山问题等等,都反映了园林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极大差异。在此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前便出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以"权势"和"行政命令"代替科学论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往往或是徒劳地据理力争,或有知趣者即"失节"于强大压力之下,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发挥专业人员的应有作用。本文将通过实验统计数据,揭示专业人员与大众在景观审美趣味及价值观上的差异,找出专业人员与大众之间矛盾和不谐调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专业人员的对策,从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关键词:
对策     公众     专家     审美     研究    

文献来源:俞孔坚,专家与公众审美差异研究及其对策[J].中国园林1990(2):19-23


一、专业人员与大众的景观审美态度差异性研究


(一)景观审美态度的测量  


本文所使用数据是通过两次独立的实验得到的,所用的材料和被试者各不相同,但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所以,为了讨论方便,下面将综合讨论这两次的实验结果。 


1、 被试:


两次实验中被邀请参加景观审美态度测量实验的共有726人次,分别属于5个被试群体,每一被试群体内部在专业教育、文化程度等方面有相对的均一性(表1)。



2、景观样本:


在两次独立的实验中,我们分别以山地湖泊景观和丹霞山风景区景观作为实验材料(作为审美态度测量的刺激),前者取样于中国东部的千岛湖、太平湖、松花湖等多个湖泊,均为自然景观(由自然要素构成);后者取样于广东省粤北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于已经证明照片和幻灯在景观审美评判测量中与现场景观无显著差异(见俞,1988),这两次实验分别以彩色照片和幻灯作为评价媒介。景观样本数分别为49和50,为作者在1985年和1988年到实地取样拍摄而得。 


3、方法:


两次实验都采用了景观审美态度测量心理物理学方法,其中第一次实验采用了BIB-LCJ法,即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评判法,另一次是用逐个评分法进行的(见俞,1988,1990和1992的多篇论文)。根据两次实验结果作如下讨论。


(二)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差异 


1、对不同的景观类型的审美差异程度不同  



图1、2,分别为专业人员与初级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之间的美景度散布图,在临近回归直线两侧的点是两群体的审美态度相对较为一致的景观,而远离回归直线的点是两群体在审美态度上差异较大的景观。图1、2所示的50个景观样点均取自丹霞山风景区内,其中有11个为人文景观(图中数字下划有"-"者),另外39种景观都属自然景观。显然,这11种景观相对来说大多分布于远离回归直线的区域,反映了专业人员和其它人员在对其审美态度上的较大差异性。通过相关系数的比较(表2),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一点。显然,专业人员与其它群体在自然景观的审美态度方面的一致性是相当好的(R=0.65-0.78),而在对人文景观的审美态度上,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和R=0.191)。 图1 ZSL-ZNL散布图 图2 ZSL-ZPL散布图注图1,2中ZSL、ZPL、ZNL分别为专业人员,初级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美景度量表:1为根据所有景观美景度所作的回归直线(N=50),1'为剔除人文景观后所作的回归直线(N=39)。 


表2 不同群体对不同类型景观审美态度的等级相关系数 



表3为各群体对不同景观的平均审美态度,可见对6、7类人文景观的审美态度,专业人员与其它人员之间差异较大(差4-5个等级),而初级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一致性较好(只差1-2个等级)。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自然景观审美态度上的一致性,在以湖泊景观为材料的实验中也得到类似反映(表4)。 


2、专业教育与景观审美态度存在平行递变关系  


从表2和表4各组相关系数都可以看到,专业教育对景观审美态度的影响。从总的趋势看,两次实验结构都表明,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的相关性以及各组非专业人员之间的相关性要明显高于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相关性,而初级专业人员(园林函授生)则介乎两者之间而更偏向于非专业人员(注:后来发现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很可能是由于普通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引起的,见Yu,1994)。这种专业教育对景观审美态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景观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影响,以及对景观的观察角度的影响等等 。


3、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人文景观审美方面的差异 


根据美景度散布图(图1、2)可知上述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人文景观审美态度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对田园景观有不同的审美态度:由表3可见,对于古村落田园景观(如图3)专业人员给予极高的评价,居7类景观之首,而非专业人员则给予较低的评价,名次退居第5,两者在等级上的差值为4。这类景观的主要特征有:古朴的民居,房前的菜园、柴篱及农田,曲折的田间小路,临水的石阜,高大的古榕等。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化修养和专业教育的差异引起的,专业人员更多地受到田园诗画的影响,而且,在园林艺术理论教育中,对田园情趣也是备加推崇的。 


b.对琉璃瓦仿古建筑及旅游设施有不同的审美态度,对表3中的第7类景观即旅游设施景观,非专业人员的评价相当高,在7类景观中名列第2,而专业人员恰恰相反,给予最低的评价,平均等级为46.8,名列倒数第一。这类景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黄色琉璃瓦屋顶的仿古建筑,如丹霞山大门(图4),装饰豪华、夺目的高级宾馆,或高层现代楼房;建筑周围绿化程度低,原有植被破坏后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而使红土出露,在色彩上与周围青山绿水形成强烈的对比,十分醒目。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对这种景观所持的截然相反的审美态度是以往关于风景区保护和建设的讨论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合a、b,两点可以看到专业人员对田园景观和琉璃瓦仿古建筑的审美态度与非专业人员截然相反。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我们除了可以肯定专家具有更为强烈的生态意识外,对审美态度的孰是孰非是很难下断言的,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专业的普及教育和人们文化修养的普遍提高,将会使大众与专家之间的距离缩短。而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态度,要想取得专家们在风景保护建设问题上的最后胜利是不可能的。 


4、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在自然景观审美方面的差异  


如上所述,在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方面,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具有普遍的一致性,但在具体景观的审美评判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且,从两次独立的实验结果来看,这种差异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差异,即对同类型的景观,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所表现出的审美态度的差异性具有一致的趋势,这种系统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专业人员较强的生态意识和非专业人员较强的直观性:主要表现在专业人员对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方面较强的否定态度。在湖泊景观的研究中,有多处出现湖水下降、湖岸裸露而形成黄?quot;色带"的景观(图5),还有上述已讨论过的旅游设施景观中由于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红土出露的现象,专业人员的评判都是很低的,而非专业人员则似乎并未意识到"水土流失"的生态学函义。 



在非专业人员的眼里,不但日落时灿烂的晚霞和金色的水景是非常美的,就连水土流失造成的"金黄色"黄土裸露带在绿树碧水相辉映时(图5),也是非常美的。专业人员则更带有分析的眼光,而不象大众那样只就景观的形式作出直观的审美反应。 


b、专业人员对灰色调及朦胧的水景评价较高;在两次实验中都发现,专业人员,尤其是专业学生,对自然,宁静,色调灰暗及雾气朦胧的湖泊及沿江景观(如图6)的评价普遍高于非专业人员,反映了某种追求天然野趣和弃俗归真的浪漫情调。 图6 云雾笼罩下的沿江景观  


c、非专业人员对奇特造型地貌的特殊偏爱:相对而言,非专业人员对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有特别的偏好(表3)。这类地貌由粗质红砂岩构成,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都较发达,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景观特点;且往往形成奇特、生动的象形地貌,诸如"童子拜观音"、"望郎归"(图7),"群象过江"等。大众对象形地貌的极大兴趣说明了黄山的"猴子观海"为什么如此吸引人,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专家们嗤之以鼻的根据象形附以传说的导游词何以深受大众的欢迎而经久不衰.生动的造形地貌使复杂的自然景观的可读性增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这也许是其所以赢得大众偏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此类景观中丹霞岩体与周围绿色植被形成的鲜明色彩对比也是公众所以酷爱的原因之一。至于专业人员对此类景观相对较低的评价,一方面归因于专业人员对造型地貌更为频繁的接触而变得有些"熟视无睹",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对别的景观(如田园景观,沿江自然水景)的更加偏爱而相对降低了其对造型地貌的评价。  


外在景观的审美标准和辨别能力及群体内部的一致性等诸方面,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也存在着某些差异。




二、专业人员的对策  


以上讨论使我们知道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景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所在,认识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专业人员合理地进行景观规划,顺利地参与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决策的前提。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承认和正视公众的审美趣味;但这并不是说专业人员应取悦于公众、屈从于公众,而应积极地从根本上着手缩短公众与专家的距离,同时妥善处理由于这些差异所导致的矛盾,具体地讲应考虑以下几条对策: 


a、治本为上,开展园林及风景美学的普及教育:以上讨论表明,专业教育程度的差异是引起不同群体景观审美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大众进行园林风景美学方面的普及教育,可以减少其与专业人员之间在审美观上的差异,在目前情况下,这种普及教育应着重在景观资源基层管理人员及市县级领导干部中进行。因为这些人在景观资源的管理决策及其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 


b、去异求同,唤起公众的景观资源保护意识:在大量差异和矛盾面前,我们应寻求并充分利用同一性的方面。以丹霞山风景区景观审美为例,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都认为亚热带森林景观的美学质量高于丘陵山地景观(表3),而后者正是由于前者在自然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景观,也就是说,公众也意识到森林植被的破坏会使景观的美学质量降低(下降1-4个等级),而上述这种转化是可逆的,即现在的荒山丘陵一旦恢复原有植被,必将相应地使景观美学质量提高。在这种共同森林价值观面前,关于风景区中保护和恢复森林的呼吁是能够被接受的。同样,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都认为古村落田园景观要比现代农耕景观美(表3),后者也正是由前者转化而来的,而这种转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则关于保护古村落景观的呼吁,也是能够得到广大非专业人员的响应的。充分利用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专家们的努力就会事半功倍。 


c、避实就虚,使破坏性建设降到最低程度:专业人员必须明白,对非专业人员来说,除个别景观区域外,在任何一类景观中进行琉璃瓦仿古建筑及高级宾馆的建设都会增加这一景观的美学价值(表3),如在亚热带森林景观中进行上述建设,会使景观的审美等级提高1级,而在现代农耕景观及丘陵山地中建上述设施,则可使景观审美等级提高4-5级。而对专业人员来说,在任何景观中进行旅游设施建设都造成景观等级的下降(见表3),这便是所谓的"破坏性建设",而以在现代农耕区及丘陵山地进?quot;建设"所造成的"破坏"最小,只使资源审美价值下降了1-2个等级。这种有趣的矛盾现象,正是我们可以利用之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无可抵制的"设施建设"集中到上述两区内,这样建设后的景观对公众来说其美学价值提高了,而对专业人员来说则使资源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程度。 


d、正视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观光旅游活动:以丹霞山风景区为例,表3中的1,2,4类景观是不同群体都较感兴趣的景观(等级在1-3之间),应是风景区观光旅游活动的中心区,可根据资源的特点开展登山、森林浴,沿江漂流等活动;而旅游接待区(旅游镇)则可以对公众开展现代化的娱乐活动;在古村落田园景观区,则可对高层次观光者开展风情旅游等。  


本文旨在讨论专业人员与大众之间景观审美观的差异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差异性研究成果,为专业人员在景观规划及资源管理中有效地参与决策服务,以便合理而高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风景资源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文中后半部分的策略研究均属探讨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