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要粗野的有用,还是高雅的无用?

2022-12-30 作者:俞孔坚 来源:环境经济, 2015(10):1.
摘要:
所谓的新农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水利建设,大都是给自然裹上小脚。1个月前,道路两边还是茂盛的油菜花,一夜之间,都被换上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植物”。所谓的“粗野”,变得“高雅”而无用。

文献来源:俞孔坚. 要粗野的有用,还是高雅的无用?[J]. 环境经济, 2015(10):1.


当代城市建设需要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革命有两个关键的战略,一是“反规划”解放和恢复自然,改变现有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模式,建立一套生态基础设施。二是必须倡导基于生态与环境伦理的新美学——大脚美学,认识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态过程与格局之美、丰产之美。


我最近做了一次长途旅行,遍览城市历史,跨越万里河山,从加勒比海岸到太平洋,从低地到高原,从文明的城市钢筋丛林,到如画的乡村田园,再到洪荒的天然林莽。

我体验到了两种不同的大地景观。一种是朴素的、真实的,饱含了辛勤的劳动,繁荣至今。另一种是宏伟的、壮丽的,却已成为废墟,包括古罗马的城市、玛雅的金字塔,还有中国的圆明园。这些被自然所同化,曾经辉煌壮丽的城市和景观,都是由城市权贵,所谓的上层文化价值观指导下建造的。


我看到了两种类型的人。一类是普通、谦逊的,但却是健康、长寿的乡土居民。另一类是特殊、高贵的,但却是扭曲、已经死亡的城市贵族。在玛雅文明中,那些城市统治者通过压扁头盖骨,来彰显他们的权威和高贵的血统。上世纪初,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才能嫁入豪门,成为"城里人",而正常的“大脚”姑娘却被视为粗俗、低下。


我认真地思忖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第一种属于下层文化,充满了乡土气息,他常常隐形于世,鲜见于历史教科书中,却充满了生存的智慧和艺术,创造了真正实用的建筑与景观。另一种是所谓的上层文化,来自于城市贵族,声名显赫,却根本不懂得如何生存,纵情于享乐与装饰,创造虚幻的景观和虚假的世界,最终走向灭亡。


不幸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上的建筑、城市和景观的设计师们都是为上层贵族服务,之后这些设计的艺术便沉湎于所谓高尚文明的浮华装饰、纪念碑式的建筑,以及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花园之中。现代的城市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仍然源于希腊、罗马、玛雅以及中国古都等城市废墟中的经验。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将自然而健康的大脚变为畸形而无用的小脚,被认为是从粗野到高雅的城市化过程。这种审美和价值观,曾被士大夫和贵族们讴歌近千年,现在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继承甚至发扬。


我们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我们有13亿人,未来20年会有65%~70%的人进入城市,这些人会带着“小脚”的梦想,带着贵夫人和土皇帝的梦想进入城市。


过去30年内,城市里的自然资源、河流、土地都被裹上了水泥。所谓的新农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水利建设,大都是给自然裹上小脚。1个月前,道路两边还是茂盛的油菜花,一夜之间,都被换上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植物”。所谓的“粗野”,变得“高雅”而无用。


中国每年消费了世界54%的水泥和30%以上的钢材,这些钢材和水泥大都拿去“裹脚”,努力使城市成为巨无霸,使长江与黄河成为水渠,使丰产的良田成为观赏草坪。我们梦中所谓理想的城市,便是被裹了脚的城市。


小脚加巨物,这就是城市的现状。66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中国土地上75%的河流已经被污染。过去的50年中,50%的湿地已经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西北沙漠化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将如何生存?这一切都是“城市化”和“城市性”价值观下的产物。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可持续的吗?


环境与生态危机告诉我们,建筑与城市设计应该重归“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保护的艺术。我们必须要有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借用奥巴马的一句话,是到改变的时候了,城市建设应该回归生存的艺术。


如何拯救城市?第一个战略,还大地一双大脚,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变原有的机械思维方式。第二大战略,我认为更重要,那便是新美学,大脚的美学。对于美的认识,决定我们如何建设城市。我批判的是小脚美学,我们必须倡导大脚美学,健康的、基于生态与环境伦理的新美学。下面我通过几个案例,强调这一新的城市美学的一些原则。


第一个原则,与洪水为友。我们在浙江台州做过一个案例,水利部门将一条河道用水泥捆绑起来,我们的做法就是砸掉水泥护岸,剪掉缠在自然大脚上的裹脚布,让河两岸长出茂盛的野草、恢复其健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雨洪管理、防洪、生物保护和游憩、审美结合在一起,这便是自然的大脚丫子,它们不需要人管理,可以茂盛地生长,这就是大脚之美。


第二个原则,回归生产,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我们在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做个设计,在校园中种稻子,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稻子不光有生产功能,还有休闲功能。可以在稻田里面读书,可以在稻田里面养鱼,收割后还可以放羊。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往往不惜花上百万、千万的巨资,搞一群羊、鹿之类的雕塑,为什么不放养一些活的动物呢?2000多年来,我们的士大夫们,不就梦想穿着皮鞋走在稻田上吗?现在我们做到了。


现在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全市中小学、大学生的参观点。学校有插秧节、收割节,冬天还可以在田角留一块稻子。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不能把所有的稻子都割完,地头要留一块,不然老鼠容易跑进家里。不错,这就是人和土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案例就是要告诉大家,丰产的农田是美的,乡下“粗野”的稻子是美的,他的美丽绝不亚于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花卉,这是大脚之美。


第三个原则,珍惜足下文化和乡土遗产。以广东岐江为例,破旧的造船厂被改造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休闲地。可以看到,旧机器、旧厂房被重新利用,变成了美术馆,留下的铁轨变成了体育锻炼的场地。茂盛的野草与生锈的厂房和铁轨相映生辉,讲述的不是壮丽辉煌的帝王,以及贵族的历史文化,而是普通劳动者的经验和故事。野草是美的,寻常人和寻常景观一样,值得珍惜。


第四个原则,最小的干预。中国自然资产非常有限,我们有世界22%的人口,却只有7%的自然资源。在秦皇岛,有条河流叫汤河,处于城乡结合部,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河岸两旁植被丰富,如何在此构建一个城市的游憩场所?通常的做法是清除杂草灌木,铺上花岗岩,种上奇花异卉,花巨大的成本改造为"高雅的"城市公园。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只做了一条飘带,就是一条长长的板凳,用他整合当代城市人的欲望。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休憩、遛狗。这条飘带长达500米,他用最少的劳动,最小的工程实现了土地的现代化、城市化、这一红飘带也被英国权威媒体评为“世界新七大建筑奇迹"。人和自然通过这条飘带连接在一起,这便是健康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第五个原则,让自然做功。以天津桥园为例,如何恢复市中心盐碱地?道理很简单,挖几个坑,汇集雨水,通过雨水把盐碱压下去,这时侯深浅不同的水泡里,繁衍出不同的植被,大自然很快便可恢复,不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而且景观随季节千变万化,到处都是芦苇草,非常美丽。


当代城市建设需要一场革命,大脚的革命。大脚美学,使我们的小区长满小麦和蔬菜,让耐寒、耐旱的野草替代光鲜却耗水无度的草坪,使我们不再因为畸形的大厦、巨型的广场而欢呼。这种美学要求我们与洪水为友,解开自然过程的“大脚”,让其自由做功,让我们的城市丰产且美丽,享受无尽的自然生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