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用“大脚”治水理念建设海绵城市

2022-12-30 作者:俞孔坚 来源:中国城市报,2016-05-30018.
摘要:
海绵城市作为反规划体系当中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项功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解决洪涝、地表的污染和人口出行等问题。

文章来源:俞孔坚. 用“大脚”治水理念建设海绵城市[N]. 中国城市报,2016-05-30018.


海绵城市作为反规划体系当中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项功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解决洪涝、地表的污染和人口出行等问题。


海绵城市不同于国外的低密度开发,它是一种整合的概念,是建立在全世界先进的理念基础之上,同时是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气候条件上。


海绵城市的主要起源就是水的问题。水的问题很多,综合发生的、系统发展的,据官方数据显示,75%地表水污染,60%地下水污染,50%的湿地消失,每年有1000亿美元的洪涝灾害损失。过去,解决水的问题的方法都很单一,而且这个单一都是工业文明留下来的技术。可以看到,我们用更加强悍的钢筋水泥解决洪水的问题,通过净化水质、河道运化解决涝的问题,通过下水管网解决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的城市内涝,通过污水处理厂试图解决污染的问题。而这些为了单一的水利目标排洪、泄洪,毁掉了为数不少的水系统和自然系统,使水变成了一个钢筋水泥的灰色的系统。


小脚治水不可为


水系统的发展需要一场系统性的革命,首先从理念上要革命,称为"大脚革命",大脚革命就是跨尺度、跨流域、跨系统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要耦合、系统的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水问题的核心思想就是让系统提供生态服务,水不仅仅是资源,不仅仅是给人喝的,给人用的,水是一个系统,它提供系统的服务,这个系统服务包括供给服务,干净的水、提供生产干净的水,调节服务,早涝调节,还有栖息地、文化的服务,审美、教育、休闲,所以水必须系统对待,这是海绵城市基础的哲学和特的理论。


海绵系统、水的概念是这样一个系统,形象的讲,它是一个基础设施,是一个生态的基础设施,是一双大脚,所有的城市建设必须以这双大脚为基础。水系系统是最不应该被分割、被分离的,应该是国土尺度、区域成都,城区尺度、社区尺度,通过系统整合成一个基础设施。


治水要从规划着手


城市的区域尺度需要借助以水定人,要想让城市中的水留下来不光是水的问题,城区如何设计,如何顺应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都是微观尺度上的问题。城市的水库通常可以用来防洪,但是将大水库变成一千个小水库后将大盆水倒进海面,这样就把大水库变成了单个的细胞,这些形成的水细胞就组成了城市海绵体,当有了这些海绵体之后,一个城市的水库就可以拆掉了,水库拆掉以后水进入城市,溶解在绿色中,溶解在水中。补充到地下水这个水是最安全的,雨水都可以通过海绵体吸收。


由于中国目前水系统还没有建设起来,所以让水留在城市,进入城市,进入街道还有一定的阻碍。中国是季风性降雨,每天达200至300毫米的降雨,这些降水不可能通过管道解决,这是不可持续的。


绿地景观有效破解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转嫁给他人。中国城市普通内涝,管道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也不可持续。城市的景观系统和绿色的基础设施是解决城市内清的重要手段。城市中拥有多数的公园、绿地,将一部分拿出来解决内涝问题。实验表明,10%的城市用地可以解决城市内涝,而且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海绵城市建设分为前端、过程、末端三大步骤。能在前端解决的是海绵体的蓄滞、解决不流就慢下来,尽量留住,实在留不住到了末端要弹性的适应它。水污染也可以通过海绵系统来解决,利用绿色海绵系统、绿色的景观来净化富营养的水,中国75%的地表水污染。


最后需要巧用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仿生修复。此前,住建部部长陈正高提出"城市修补、成生态修复”的“双修”理念,要求对具体的街道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至于土地和土壤的污染的修复未来还需跟海绵结合,用海绵体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