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论文 >  正文

一个创新网络,生命绿树之果

2010-02-02 作者:俞孔坚 张东等 来源:北京规划建设,2000(05):17-19.
摘要:
中关村软件园占地约119公顷,本方案从研究创新网络空间的特征和场地个性入手,进行规划,使本方案有以下六大特色
关键词:
中关村     网络     软件园     绿树     生命    

参考文献:俞孔坚,张东.一个创新网络  生命绿树之果——中关村软件园规划设计之设想[J].北京规划建设,2000(05):17-19.


  (*注:本方案在国际招标竞赛中获专家评价第一名,由于其他原因,未作为实施方案。主持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合作单位: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俞孔坚;主要设计人员:张东;参与设计人员:胡丽娟,吴本,张秋云,李健宏,叶强。)   


  中关村软件园占地约119公顷,本方案从研究创新网络空间的特征和场地个性入手,进行规划,使本方案有以下六大特色:  


  第一、生态网络——一个生命的瓜蔓:由场地中心向四周发散,形成一个掌状绿地系统,所有建筑都与这一绿地系统相联系,成为生命瓜蔓上的结点。  


  第二、功能布局网络--一个创新的空间:九州方圆,平等共享环境。工作、生活、休闲和交流场所相交织,构成创新网络。  


  第三、交通网络--人、车流各成系统:由环路加尽端路构成的车流网络; 由"十"字绿带、内外环加辐射道,并与绿地系统相叠加的步行和自行车流网络。  


  第四、保安网络――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由门岗、尽端路、绿化隔离带和电子监视系统相结合的多级保安网络。  


  第五、建筑,单元组合,灵活适用:分为实、灰、虚三种空间,组合成多种宜人的办公和休闲场所。  


  第六、开发模式:多种开发模式并用,先有环境,后有建筑,使建筑成为自然之果、生命之实。   


1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  


  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率是软件园成功的关键,自然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因此,软件园的规划应将人融于自然之中,使建筑成为生命瓜蔓上的天然果实。为此,本规划的核心战略是:设计一种景观生态格局,使每个建筑、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平等地共享自然。自然是一棵生命之树,建筑是这一生命之树上的天然果实(图1)。   


2 规划的依据和构思来源   


2.1 国际一流高科技中心的考察研究。  

  对包括硅谷在内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2.2 来自创新软件人才的调研报告  

  利用互联网对国际创新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偏好。   


2.3 大中关村地区相关设施的调研报告   


2.4 仿生学及景观生态学的启示  

  分析生命,如海藻、海星、瓜蔓等生物是如何通过扩大自身表面来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界的营养,启迪我们如何通过景观生态格局的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来最大限度地使人与自然相接触。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然斑块形状的设计来平衡边缘与核心的比例,形成完善的生态功能。   


2.5 场地特征:本场地的以下三大特征对于规划布局有直接的意义(图2)。  

  第一、西山风景,且未来西北两侧将作为高尔夫球场用地,都可借景入园,并应成为主体建筑的对景。  


  第二、场地西侧现有一条灌渠,场地西部地势相对较低,且有两处鱼塘。因此,可改造水渠引水入园,而不费工事。  


  第三、场地内现有两条防护林已有几十年历史,蔚为壮观,应保留并结合在整体景观设计之中,可成为场地特色之一。   


2.6 圆明园造园的启示:包括其理水、筑山及建筑布局的手法。   


3 总体布局   


3.1 生态网络——一棵生命之树  

  本规划的出发点是先营造一个环境,使建筑在环境中生长,整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图3,4,5,6,7):  


  (1)生态核:位居中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疏林草地景观,采用拟自然设计,是乡土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核与源。  


  (2)生态走廊:由生态核向九个方向辐射,呈手指状,将生态功能导入各个用地区。  


  (3)次级生态走廊:由手指状生态走廊分出,树枝状延伸入每栋建筑和建筑组团。  


  (4)组团绿地及庭院:与整个场地系统相联系的建筑组团中心绿地及每栋建筑的庭院绿地。  


  (5)十字绿廊:保留原有十字形绿带,将现有路面改为草地,行列式树阵夹着两道翠绿色草带,与整体自然式绿地系统形成强烈对比,共同构成本区景观的一个标志。  


  如此形成一个由生态核、廊道及节点构成的生态网络,犹如一株生命的瓜蔓。生态核及生态走廊是一个由水生、沼生、湿生群落够成的拟自然华北地区生态系统,而组团和庭院绿地及十字绿带则用现代的语言形成富于时代特色的景观设计,使内与外,自然与科技交相辉映。    


3.2 功能与布局网络:一个创新的空间  

  (1)九州方圆:由水系或绿地将场地切为九块,呈半岛状延伸入绿色环境之中,形成整体向心布局,每一半岛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功能区,使建筑充分融于环境之中,同时便于管理和开发(图8)。  


  (2)工作与生产:所有建筑沿每一半岛的周边布局,使每一办公室场所都能在视觉上和体验上感受绿地系统,实现环境享用的公平性(图9)。  


  (3)康体与休闲:每一建筑组团中心与绿地相结合布置康体设施(网球场、篮球场等),形成全区范围内的康体场所网络,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公平、方便地满足康体休闲的需要(图9)。  


  (4)餐饮与非正式交流:在每个半岛的顶端,布置餐饮、半开放式茶座、咖啡座、观景台等非正式交流场所,这里与自然最接近,与公路、汽车及工作场所最远,且具有开放性,最宜于在工作间隙、形成半岛内部与半岛之间的非正式交流。  


  (5)正式交流中心:在"十"字防护林绿带交叉点上,与主入口相对,东西向布置较大型的公共会议交流和接待场所,纳西山风景入怀,拥中心生态绿洲,势招九洲英才。主体建筑与十字绿带相穿插,可形成优美而独特的正式交流场所(图3)。  


  (6)智能化公寓区:在场地的东南角,形成园中之园,围绕中心绿地内敛式布置高级公寓,安静而方便。  


  (7)其它公建:沿东侧主入口一线布局,便于同会展中心、智能化公寓区及主入口相联系。    


3.3 建筑,单元组合,简洁而不泛个性。  

  除会展中心外,建筑物都以简洁而富个性为特色,以钢架结构及玻璃为材料,以7.8×7.8米为单元,分为实、灰、虚(院)三种空间, 组合成多种宜人的办公和休闲场所。重点公建(会展与接待中心)也强调与环境的结合与穿插。住宅宜采用现代材料和设计。    


3.4 交通网络:人、车流各成系统(图10)   

  (1)入口:全区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其中东入口为主入口,直接与会展中心及其它公共建相联系。另在东南角为公寓区单设一入口。每一半岛或建筑组团各设一保安岗作为尽端路入口。  


  (2)车流:主环加尽端路方式,形成串珠式结构,主环的功能是保证园内车流通畅及与园外的联系。双向共四车道,中设绿化隔离带,两侧至少20米绿化带。由主环向各半岛或建筑组团枝生尽端路,避免车流穿行办公区。  


  (3)停车场:分为三类:  

  第一、集中地面停车:在大型公建附近。  

  第二、地面零散停车:在每栋办公建筑入口附近都配有少量停车位,方便来访客人及残疾人。  

  第三、半地下停车:在每一办公楼的下半层设停车场,以满足大量上班族的停车需要。  


  (4)步行及自行车系统:改造现有"十"字林带而成为贯穿全园的直线十字园路,内外环相套,两环之间以辐射道相连,形成一个与绿地系统相重叠的自行车和步行网络,与车流分开。具有便捷、安全、自然景观体验和便于交流等多种优点。每一办公楼附近都设有自行车停车位。    


3.5 有形与无形的保安网络安全是软件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方案无论是入口处理、尽端路的设置、半岛状用地的划分等都有利与安全系统的建立,与电子监视系统相结合,形成多级有形与无形的保安网络。   


4 开发模式和分期建设:


  建筑是自然之果、生命之实。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先营造环境,后建筑,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之果(图1)。四种开发模式并用,既强调整体性,也具灵活性和变通性。  


  (1)半岛整体开发模式: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出租式办公适合于规模不定的公司。  


  (2)大中型公司独立开发模式:独立开发,单独管理,规模可大可小,便于树立公司形象。  


  (3)小型公司联合开发模式:联合开发,单独管理,既有统一形象,又保持各公司私密性,平面建筑以15X15为单元,可分可合,分别设独立入口和整体入口标示。  


  (4)别墅式自由开发模式:自由开发,多种管理,既可独立管理又可聘请物业代管,有独立的办公环境,又有独立的外部环境。四种开发模式灵活运用,使该区域适合容纳办公面积约几十平方至几千甚至几万平方的各种规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