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北京市海淀区南沙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

2017-01-12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北京市
项目规模:
78.06公顷
设计时间:
2015年3月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南沙河位于海淀区北部,在海淀区境内长度16公里,流域面积220平方公里,是海淀北部地区最重要的河流生态廊道,也是海淀北部地区“T”字绿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河段西起上庄水库闸门,东至京藏高速,设计范围78.06公顷。场地现状水资源短缺达25000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北京市的1/3。北部地区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5m。区域河道渠化+雨水存蓄水平低下,地表水主要靠上庄水闸存蓄利用,坑塘湿地的存蓄利用仅占4%。北部地区河流水质基本为劣五类,南沙河下游水质更差,有机污染严重。沿河两岸受建设用地挤压植被缓冲带及滨水空间缺失。

2、设计策略

南沙河成为生态的河道、丰产的河道、文化气息浓厚和充满活力的河道本次规划以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为总体设计理念,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让自然做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总体设计目标为“新城市田园”示范工程,通过南沙河生态综合治理,使南沙河成为生态的河道、丰产的河道、文化气息浓厚和充满活力的河道。

技术难点及设计策略

现状问题

硬化沟渠,筑设闸坝等水利工程手段改变自然水循环生产与生活污水未完全净化排入河流,污染水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改造使生境单一化、破碎化滨河交通混乱,缺乏连续的开放空间,河流缺乏活力设计策略改善水系渗透条件,恢复河流自然水循环降低入河污染物浓度,提升河流水质合理布局滨河植被,恢复连续、多样的自然滨河生境充分利用滨河景观资源,营造良好的滨河游憩环境。

技术创新特色

设计中保留现状主河道,在满足已有规划行洪要求的前提下,新开挖两条内河,形成“一主两副”的复式河道,既满足了防洪安全要求,又使大面积长势良好的现状林地得以保留,同时也形成雨洪调蓄和水质净化的缓冲带;恢复支流的自然形态,恢复和增加支流沿线的坑塘,强化支流与主河道交汇处坑塘湿地,强化蓄水净水功能,形成内河湿地,河滩湿地两种湿地景观,将被收束的河流生命体延伸到广阔的大地基底之中;引入荷塘、鱼塘、稻田等生产型湿地,吸收污水处理场站排放水体中氮磷,建设丰产的河流廊道。在保留现状林地基础上,完善林网系统,丰富林地层次,丰富水生植物类型,为动物提供更加多样的栖息和觅食环境。建立人车分型的交通网络、优化服务设施,构建区域联动的生态游憩系统。通过南沙河生态综合治理,可为海淀北部地区综合品质提升夯实基础,并成为海淀北部地区的亮丽的风景线。

“海绵河道”内涵

通过多种滨河湿地的弹性滞蓄,让雨水慢下来,变“排”为蓄,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海绵河道构成要素

植被浅沟传输、滞留雨水并截污;滨河湿地调蓄雨水,提升水质;自然主河道与滨河湿地相互调剂,稳定流量。

雨水资源化利用

滨河湿地在丰水期存蓄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浇洒。

径流总量控制

普通降雨下,通过植被、滨河湿地的滞留、入渗,以及自然河道入渗,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维持在85%。

径流峰值控制

暴雨情况下,通过滨河湿地以及河道空间的滞留调蓄,将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洪峰控制在河道内。

径流污染控制

通过植被缓冲带、湿地植物、土壤的入河水多重净化,将质提升到IV类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