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述
裕廊湖公园与新加坡历史发展关系密切。裕廊湖地区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原生沼泽地(没有人工痕迹)、70年代用地扩张并兴建起大量的工厂,90年代房地产的迅速发展及大量的生活配套设施的涌现,整个发展过程彰显了人类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场地见证了新加坡近代50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也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整体发展历程的缩影。
五十年后, 裕廊湖地区将转型为主要区域中心,集约型公园将推动新加坡下一阶段的转型发展,裕廊湖公园将成为新加坡国家公园的中心地带。
对于我们,裕廊湖公园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期望裕廊湖公园成为一个独特的、有记忆的、充分为人使用的公园,它错综复杂的连接社区、与城市有效整合且深植于场地和文化,设计力图通过一种完整的、有创造力的方法,以战略性基础设施协调场地与城市、建筑、景观的关系。
2、场地资源与机遇
(1)水——裕廊湖和岛屿;
(2)遗产——现状桥梁、塔等;
(3)野生动物——白鹭、翠鸟等;
(4)社区连接——周边社区的使用
(5)新的公园门户——新加坡新科学中心选址在公园内
3、设计策略
(1)整合——共生的景观生态系统
绿色连接计划:裕廊湖公园整体规划将着重考虑公园的水管理、生态连续性、绿色交通等,以确保其与国土景观生态学、城市网络系统的无缝衔接。这些积极的系统性干预是实现项目远景及设计目标的关键所在。
从无产景观到生产景观:裕廊湖公园建于70年代,是一个传统、独立的观赏性花园。我们期望新的裕廊湖公园与土地建立新的联系,是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它有自然周期、可以自我维持、与人类共生。它将从一个高维护低产出、需要被管理的公园转型为低维护高产出的生产性公园,反映出公园与自然共生的新模式。
(2)创新——智能、可持续教育型公园
科学与自然的融合:裕廊湖地区未来将成为城市混合使用新模式的引领者,包括可持续、智能及连接。同样,我们认为裕廊湖公园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一个智能、可持续的新型公园,特别是在保护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雨水管理、碳循环等方面。公园可以利用智能技术, 鼓励通过学习来探索观察、欣赏自然的新方式,如公园的水管理流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是可见、可读的(如通过智能手机技术等),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新科学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公园科学与自然融合的概念,创造一个独特的户外教室和生活实验室。同时,也可以利用水资源推广社区菜园、生产制作食材等活动。
(3)互动——营造积极的社会生活环境
新裕廊湖公园将策划一系列娱乐活动和节庆来吸引广大市民。新裕廊湖公园不仅是体验、享受自然的绿色公园,也可以在艺术、食物和自然的联系间建立独特的文化记忆。
4、具体策略
(1)再利用遗产元素策略:
主塔:作为公园特色入口标志,主塔与空中步道衔接,游客可通过空中步道到达主塔,主塔周边设置一系列小型解说场地,系统解说裕廊湖地区的历史文脉;
雕塑、石景、盆景:作为公园独特历史元素,主要布置在中心区的展示花园,展示花园每年可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这些景观元素可通过不同材质引领新理念。
(2)提升自然体验策略:
水上森林:在水系边缘设计一系列交错的小岛,漂浮的水上森林创造新的水生态环境,这些小岛间由水上栈道连接,给游客不同的水上景观体验;
空中步道:高架步行系统,可全方位多角度欣赏公园美景;
花簇栈道:在公园北岸设计一系列小岛,这些岛屿由水上栈道相连,岛上种植乡土树种,树种选择粉色花系,例如多花紫薇、粉红黄铃木、红芽木等,这些树木的栽植也可以结合当地学校环境管理课程;
公园小路:公园中沿着公园小路设置一系列展示创新设计的小园来反映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例如盛开的花园、草园、艺术园和药用植物疗养园等;
食物小链:公园中设置一系列穿过水果园、草药园的步道,沿路设置有趣的装置、故事解说等,促进使用者与场地、与其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场地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