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洛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8-05-18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河南省洛阳市
项目规模:
61400公顷
设计时间:
2016/04-2016/09

项目简介

1、项目概况

洛阳市是我国古代重要都城,河网水系纵横,文化底蕴丰厚。为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号召,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缓解城区内涝压力,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提出要打造“四水贯都,城水相融”的文化海绵城市。项目以宏观落实生态基底、中观梳理海绵结构、微观引导海绵落地为总体思路,详细剖析洛阳生态文化方面的问题及特征,建立一套契合洛阳当地的多功能海绵体系,在满足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目标之外,在空间结构上对文化海绵进行提炼升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用地类型提出建设导则,并对典型道路、居住小区、河道绿地进行概念方案设计,指导后续开发建设。

2、目标与挑战

A.生态挑战:洛阳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降雨量小于蒸发量;伴随城市化快速进程,城市硬质铺装迅速代替渗透性良好的绿地农田,自然地表排水系统逐渐被地下灰色管网取代,河道硬化渠化致使自然调蓄能力日趋下降。近年来暴雨频率激增,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由于市民环境意识匮乏、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市内多条河道存在黑臭水问题,水质严重不达标。洛阳市虽河网密布,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人均水资源量仅53 立方米/人,属缺水型城市。如何推动城市良性生态循环,缓解城市洪涝、环境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本项目的一大挑战。

B.文化挑战:洛阳市作为多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与灿烂的民俗文化,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都城遗址与墓葬群。由于地质原因,洛阳市内的河渠槽体较深,与地表落差大,游憩性较差。如何结合现有文化资源,体现洛阳的社会文化地位,提高河渠的景观游憩价值,并减少海绵城市建设对历史遗产的影响是项目的第二大挑战。

C.建设挑战: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周期长,与城市多项规划相交叉。如何针对多种建设阶段、建成状况、不同用地类型区域进行控制指引,如何与其他城市规划成果相衔接,是项目的第三大挑战。

D.规划设计目标: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对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的要求为基础目标,控制关键生态格局,降低城市内涝风险,缓解水环境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海绵城市进行文化提升,兼顾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体现当代规划设计对文化的认知与表达。统筹协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与其他规划,对各类区域及地块提出指引性方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可实施性。

3、设计策略

A.以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多级别海绵体系

综合分析水生态、生物栖息、粮食生产、文化游憩等多方面因子,建立市域、城市规划区、城市中心区多级别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完善山水林田湖海绵体系,保障系统安全。在此基础上,识别现状城区水环境问题,将中心城区划分14个城区排水区49个海绵控制单元,在中心城区、试点区、海绵分区三个层面逐步深化海绵设施,构建四级海绵廊道、两级海绵绿地。

B.科学规划,灰绿结合

单元划分:通过GIS分析城市地表高程,结合管网布局与上位城市规划,合理划定海绵控制单元,保障各单元独立应对风险,并综合提升片区生态安全。

指标分解:通过数理统计计算,逐级划分年净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保障径流控制的可持续性。

设施布局:通过径流分析合理布局地表调蓄净化绿地,增设截留渠等设施,搭建灰绿结合的海绵体系。

设施规模:结合本地降雨过程线等基础资料,确定地下管网、明渠、绿地建设规模。应用PCSWMM进行校核,保障海绵体系真实有效落实。

C.分级分类分时序落实海绵体,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首先,逐步落实:在充分研究洛阳市水文条件、海绵建设潜力及限制条件基础上,以水安全及水环境建设为根基,优先保障城市洪涝及水质安全;后逐步恢复城市水生态,补充水资源,构建源头-中途-末端海绵设施,提升城市抗击风险的能力。

其次,新旧城区区别对待:旧城区,以问题为导向,分配较低指标,主要采用促进下渗、管网提标、河道整治等方法进行缓解;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分配较高指标,通过合理建设改造,构建完善的灰绿结合的源头-中途-末端海绵体,综合提升城市海绵弹性。

再次,规划对接,建设指引。梳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与其他城市规划的关系,明确结合事项及时间,方便规划建设部门有序工作,在社会经济方面确保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顺利进行。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及图则,从建设指标、海绵设施布局方法、景观结合等方面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并分四类用地进行海绵设计示范,指导重点区域的海绵建设。

D. 构建人文海绵设施  彰显洛阳古都特质

建设文化海绵:洛阳市为多朝古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规划以唐代中轴线等历史轴线骨架,以古水系为脉络,建设海绵文化综合绿廊,展现古都新时代风采。以隋唐洛阳城遗址区为大遗址保护区,进行整体风貌优化,结合地上文化游憩资源点,建设成为以文旅、生态农业为主的城市中心绿地;充分利用地表古渠进行有组织排水,完善海绵系统。

分类明确海绵建设重点:城市中心区避免集中下渗,做好排涝措施,避免遗址受冲击;城市周边土地内遗址注意控制山洪,避免水土流失。

4、结论

通过生态基底识别、海绵结构梳理、海绵设施落地,建立以源头控制为核心的跨尺度、多层级、分片区的综合海绵体系;在满足区域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对人文海绵进行提炼升华。结合多方法进行指标校核,对规划地块提出指标、建设模式、建设示范等多维度控制指引,阐述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关系,剖析项目各环节重点,保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确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