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北京中法国际实验学校

2018-05-08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北京市
项目规模:
3.57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
2017年06月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在 “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下,北京中法国际实验学校搭建了中法学术交流的平台,并由6年的小学升级为12年一贯制学校。从文化和功能提升的角度,项目在校园形象上突出展示性,作为中法教育文化交流的窗口;在使用功能上,安全,舒适,满足12年制学校的国际化标准。针对校园现状及项目定位,设计者提出了3条设计策略。1.将功能合理分区规划,部分利用地下空间,满足扩容后功能需求。2.内外部空间共同改造,打造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整体形象。3.根据学生活动特性设计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弥补交流空间缺失。

2、目标与挑战

在建设用地方面,容积率≤0.8限制了建设容量,建筑高度≤18m限制了建筑层数。校方功能需求方面,要优化现有布局,合理分区,且满足小初高的教学要求,以及功能教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生活学习功能。需要通过功能和使用空间的系统性考虑,满足扩容后功能需求,打造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整体形象。

3、设计策略

首先是对功能和布局的调整。规划结构上规划以功能导向为主,注重空间感受,形成“一轴两廊多片区”的规划结构,以庭院形成的公共主轴串联三个功能分区。考虑到搬迁难度,直接改造已存在的小学教学空间为新的教学区与公共区。现存住宿区割裂校园功能,拆除一栋已是危楼的宿舍建筑,在校园北部新建,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活区。西侧形成中学教学区,主要公共庭院包括主入口的礼仪空间,教学楼形成的教学空间以及生活区形成的生活空间。确定基本布局后,拆除开发程度过低风貌不佳、影响规划体系的建筑,保留建筑加以改造,。为满足扩容后的功能需求,将日照通风要求较高的教室、宿舍置于地上,一些大体量、非重复性的校园公共功能,如食堂、礼堂、体育馆等放在地下,不计入容积率。

第二步是对内外部空间的共同改造。校园内建筑包括改造与新建两种。现状建筑外部存在的问题是特色不突出,色彩缺乏统一性及设备外露。我们利用重新粉刷,解决色彩过多;外包表皮,强化竖向的建筑肌理并遮挡外露设备。教学楼改造后整体为素色,局部亮色突出公共空间,营造出自由活泼的校园氛围。双层表皮不仅遮盖了空调机位和设备管线,还形成室外阳台,做为植物角或交流空间。内部空间改造着重解决交流空间单调,缺乏公共空间的问题。一方面用不同色彩区分公共区域,形成活泼丰富的室内色彩;另一方面局部打开,提升教育建筑功能空间丰富性,鼓励停留及交往活动。新建建筑设计需要与改造建筑协调统一,延续简约色彩及双层表皮元素,突出共享空间设计。首层连廊形成一体化游廊系统,底层公共空间设计更为开敞化。白色框架形成建筑阳台体系,通过色彩与形态突出每层的共享空间。

第三步是在竖向上营造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用地不足的情况下,设计在竖向增加空间,设计通过竖向增加空间来化解公共空间的缺失。新增的公共空间体系包括停留的斑块空间、通行的线性空间以及主要入口的灰空间。斑块空间划分为三个层级。屋顶层面,设置试验田供学生学习体验,同时起到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地坪标高利用建筑围合的庭院,打造雨水花园;地下层面指下沉庭院,具有隔离功能与人流,游憩交流、景观体验的效果。线性空间重点是建筑物的连续外廊,用以联系教学空间,创造阴凉的校园环境。建筑入口构架外突,强化主入口,营造可停留的灰空间。

4、结论

通过这些设计策略,在有限的建设用地内,满足扩容后功能需求,打造统一且有特色的校园整体形象,塑造开放自由的校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