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浙江金华江流域海绵城市规划

2018-03-23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浙江省金华市
项目规模:
4459公顷
设计时间:
2015年3月
委托方:
义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兰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金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包括义乌、金华、兰溪三个城市。项目针对金华江流域降雨集中,丘陵地形雨水易汇集产生内涝问题,提出“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使得城市能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收纳治污”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自然净化”转变。

规划以构建金华江流域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通过上中下游联动,协同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个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

2、目标与挑战

2.1问题与挑战

挑战一:上游的义乌,山田多,建设用地紧张;水资源紧缺,内涝、水污染严重,人水关系背离。

挑战二:中游的金华,城市发展较快速,硬化地面较多,雨水难以下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较低(仅42%);同时丘陵地形,水较易汇集形成内涝问题。

挑战三:下游的兰溪,客水众多。兰溪市境内河流主要由“三江五溪”组成。洪水来袭时,衢江和金华江两条大江来水众多,导致城市涝水难以排出,极易在两江汇合处形成水问题。自然地形极易积水。兰溪是典型的浙中丘陵盆地地貌,山高且陡(垂直落差约千米),水极易在盆地堆积。

2.2目标

规划为不同城市制定总体目标和三个层次的具体指标体系,保障海绵城市规划的落实。

(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设定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内涝防治标准、城市防洪标准三个方面。

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义乌市为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0.9mm;金华市为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0.9mm;兰溪市为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1.1mm。

(2) 具体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体系包括总体控制指标(总体规划尺度)、分区控制指标(控规单元尺度)、地块控制指标(项目实施尺度)三个层次,层层分解保障规划目标的落实。

总体控制指标:共16项,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透水地表面积比例、水域面积率、生态岸线比例、城市热岛效应、地表水体水质标准、雨污分流比例、面源污染物削减率、污水再生利用率、供水管网漏损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雨水管网排放标准、城市防洪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龙头水质达标率。

分区控制指标:共12项,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调蓄容积、综合径流系数、透水地表面积比例、生态岸线比例、地表水体水质标准、雨污分流比例、面源污染物削减率、雨水管渠标准、分区防洪标准。

地块控制指标:共11项,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地块调蓄容积、可渗透铺装率、下凹绿地率、绿色屋顶率、雨水调蓄设施设计深度、雨水调蓄设施用地面积、雨水利用率、水体水质标准、排出水体水质标准。

3、设计策略

策略一:宏观:构建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以反规划为指导思想(即优先规划不可建设区域),综合考虑水生态安全、动植物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等因素,构建以水为核心的市域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以保证水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健康性。结合总规的空间管控要求,修订城市生态保护的禁、限、建三线。

策略二:中观:构建以绿色海绵为主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个方面内容入手,构建绿色海绵体系,并落实到蓝绿控制线,进行严格控制。

水生态:重塑城市河道网络结构,河道连通、盖板河道恢复。保留重要坑塘,保持水域面积率、提高雨水整体调蓄能力。

水安全:“绿+灰+绿”三个层次水安全保障。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包括地块内生态沟、三级河流廊道(水渠、旱溪)、二级河流廊道、一级廊道、雨水泵站、海绵道路以及强降雨径流调蓄绿地,应对防涝标准下的超标雨水排放,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

水资源:让雨水能够有效地留下来。对现状坑塘和小水库进行综合评价,利用面积较大的小水库、坑塘作为城市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开拓雨水资源,提升雨水综合利用率。

水环境:面源污染控制,保证水质。主要策略为在源头地块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净化初期雨水,在重点面源污染风险片区的河道设置具有净化作用的植被缓冲带,宽度不小于15米。地表径流交汇点,河流交汇口是水生态敏感性最高的关键节点。规划通过GIS地表径流分析,将金华江流域内径流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区域径流选出,增设径流水质控制湿地,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策略三:针对上中下游城市问题的特定策略

上游义乌市:针对义乌市用地紧张,滨河绿地空间不足的问题,提出“灰线”控制街区,即海绵城市重点控制地块。包括河流廊道穿过街区,重点加强地块对雨水的蓄滞能力,减少地表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保证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

中游金华市:金华市历史上水文化丰富,海绵城市规划在改善金华市综合水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恢复“三江十四溪”的城市水系网络格局,加强水系廊道的游憩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下游兰溪市:针对兰溪市客水众多,城市涝水难以排出的问题,规划通过淹没风险区域的模拟,在城市周边的山溪性河流的关键节点划定防洪湿地,在中心城区范围内,通过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空间设定疏解雨水的公园,对洪涝进行调蓄,保障城市水安全。

策略四:编制技术导则:

根据金华江流域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分成廊道系统、海绵道路、海绵公园、海绵建筑与小区等4类编制技术设计导则,阐述每一类的实施途径、技术要点、施工要点及竣工验收等内容。另外,根据金华江流域的气候特点、水文条件及土壤特点,集成适应于金华江流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编制标准图集和植物选用名录。

4、结论

该规划对现状情况进行了梳理,构建绿色生态安全格局,划定了蓝绿线、引导雨水、缓解洪涝灾害拦截污染物,保证主要河道水质。形成具有水安全保护、生物保护、游憩等多功能的廊道系统。

经过规划,预期达到以下效果

(1)小雨不积水

当降雨小于设计降雨量时,通过源头雨水控制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下渗,能够留在当地而不产生溢流。源头雨水控制设施主要设置在地块内附属绿地里或地块临近公共绿地里。

(2)大雨不内涝

改变排水模式,减小管网压力,灰绿共同作用,提升防涝标准。

同时,保证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优化绿地功能以及提升了土地价值及城市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