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内蒙古包头市沿黄河湿地规划

2018-04-04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项目规模:
12222公顷
设计时间:
2016年11月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内蒙古包头市沿黄河湿地是我国纬度最高的黄河湿地,蜿蜒163公里。为统一规划并保护性开发包头市沿黄湿地资源,协调城市开发建设与湿地保护等问题,在2011年编制的《内蒙古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2-2019年)》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规划。规划首先通过对包头沿黄河湿地整体进行系统性规划,将其打造成为一条自然生态廊道、一条历史文化廊道、一条绿色经济廊道、一条特色景观廊道、一条休闲慢行廊道;其次对昭君岛、小白河、南海湖、共中海和敕勒川五大湿地公园片区(总面积约12,222公顷)进行重点研究,结合现状情况与周边区域发展需求统筹制定异质化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最后重点对小白河湿地进行更为深入的发展规划设计,协调湿地与城市共同发展。

2、目标与挑战

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城市扩张对湿地保护缓冲区的空间侵占和湿地原有生态平衡的干扰导致缓冲区减少消失,湿地生境脆弱。

黄河沿线景区竞争激烈:黄河沿线已有多个城市,成功利用黄河文化及景观资源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相对较晚,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基于黄河湿地沿线生境保护与异质化开发面临的挑战,遵循大河临城的规划构想,制定了城河相依,城河共荣的发展目标,旨在拉近城河距离,保持文化与生态基因。

3、设计策略

以保护黄河湿地生态环境为前提,整合沿线文化及旅游资源,打造绿色体验型经济带和旅游目的地,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和周边乡村发展。

(1)自然生态廊道——黄河湿地生态涵养与保护带

重点关注沿黄河湿地的水系统与生境系统,增强湿地的稳定性,为后续保护重要生态资源、营造国家与国际品牌做好大格局下的生态基础铺垫。

(2)历史文化廊道——黄河沿岸历史文化传承发展

系统性整合本地文化资源并在空间上体现,激活历史文化记忆,丰富湿地系统的文化层次。

(3)绿色经济廊道——体验经济迎合现代产业发展

以项目带动产业的方式,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激活沿线乡村复兴。现状已有雏形的环保产业、绿色生态农业、创意型文化产业以及基于生态与文化的旅游产业可以得到率先发展。

(4)特色景观廊道——彰显黄河湿地诗意郊野景观

挖掘本地景观资源,通过林相改造和景观提升,打造分段特色各异的湿地景观,塑造生态郊野、特色鲜明的湿地景观走廊。

(5)休闲慢行廊道——游客与市民游憩的共享空间

以国际成熟的国家步道系统理念为引领,以黄河国家生态廊道为依托,依据河流走向、旅游资源分布设置慢行步道,并串联湿地、村庄、景区和农林资源,形成黄河国家步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点方案深化:

(1)昭君岛——塞外风光,细诉历史

通过强化昭君岛广袤的滩涂湿地自然景观与塑造基于地域的历史性纪念景观。

(2)小白河——鹿城港湾,心灵驿站

景观层面:利用黄河湿地与小白河湿地的资源,串联整个黄河文化生态脉络的湿地景观;集合生态科普示范与生态休闲湿地景观。

城市开发层面:尊重双子联城的功能结构,以建设黄河水城为目标,打造集健康养生、运动娱乐、文化传承,生态居住,度假旅游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包头假日公园,成为服务呼包鄂、辐射大西北的塞北休闲总部,符合城南新天地,水韵小白河;沿黄悦享汇,塞北新水城的新城形象定位。

(3)南海湖——鸟类天堂、湿地田园

尊重南海湖湿地公园规划内容及建设情况。依托现有水域打造鸟类栖息地,并打造生态优美的生产性湿地景观。

(4)共中海——生态演替,感知自然

基于生态低影响开发策略,通过逐步恢复森林沼泽生境,将场地塑造为呈现自然界演替的大型实验室。

(5)敕勒川——水上草原,敕勒欢歌

依托敕勒川湿地良好的自然风光,打造水上草原、湿地岛趣的景观特色,反映敕勒川地区特有的草原文化。

通过包头沿黄河湿地的整体控制和节点打造,提升黄河沿线整体吸引力。

4、结论

规划通过对沿黄河湿地的现状和黄河文化的深层挖掘,明确保护与发展策略,通过五大策略,整合沿线文化及旅游资源,传承和延续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绿色体验型经济带和旅游目的地,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和周边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