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

2018-04-11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湖北省荆州市
项目规模:
173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
2016年3月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城区北部,未来发展古城、沙市、纪南文旅区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沿江发展到环长湖发展,太湖港是联系三者的水脉,也是“荆州向北”的发展主脉。规划依托长湖,结合纪南镇和郢城镇的两镇发展,整体打造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实现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中德生态示范城市、中法生态示范城市的城市新区建设目标。

2、目标与挑战

地处四湖流域上游,哺育丰饶的江汉平原,长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潮,素有“百里长湖”之称。场地内河网密布、水系丰富,部分区域水面率达到35%之高,如何恢复湖泊生态,解决防洪与内涝问题是规划的基础。

荆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国定都于此,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场地承载楚国最辉煌两百年,孕育出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同时留下了丰富的地下遗存,主要表现为文物遗址。如何展示厚重的历史文化,怎样探索纪南特色的遗址保护模式,发挥南方唯一的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的示范意义是规划的重点。

规划区内存在高速、油气管线、大型引水渠等重要市政设施,被各类线型要素切割,如何化劣势为特色、统筹城市空间、营造紧凑宜居的城市环境是规划特色。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如何规划产业空间,做到产城融合是规划的升华。

3、设计策略

(1)弹性的生态基底:海绵城市建设弹性的生态基底,由于荆州雨水挑战严峻,主要为高频率小型降雨造成积水与面源污染、集中大型暴雨造成排水困难与城市内涝以及区域大型洪水灾害,规划构建“源”- “流”-“汇”多级海绵系统,把雨水留下来,让水流慢下来。

源:增加雨水控制单元,与现状陂塘相互调剂,形成“枝干型”的源头控制体系;流:恢复河渠自然状态,减缓水流速度,形成“串珠型”的中途滞流体系;汇:构建复式防洪系统,形成生态防洪与净化体系。

(2)大遗址保护的纪南模式:规划寻找一种大遗址保护、开发、建设、运营相融合的模式,解决城市建设的问题。

保护:斑块+廊道(长藤结瓜)模式,即遗址环境的完整保护 & 最佳的游览时空体验,使遗址、农田、湿地等多样化景观资源融为一体。开发:开发地块能均等化享受保护投入带来的文化、景观资源,提升地块价值。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遗址网络体系建设灵活协调,服务设施依托慢行道建设,减少对遗址本身的建设破坏,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与遗址保护无冲突。运营:以遗址网络为核心品牌, “遗址、环湖、湿地、田园、景点”多种资源统筹的“大景区”模式。

(3)景观交通引导城市开发:规划依托环湖路—水景大道、滨湖—慢行环道,使得开发用地景观最佳,同时增加可开发总量。并且创建济南水城,窄路密网的城市模式,规划以新都心为示范形成密路网、小街区的城市文明示范新区。小街区建设生态宜居地块开发模式,街区容纳多样用途的建筑类型,建筑定义出连续的步行街道界面,并围合起建筑内部的花园,临街面设置具有活力的用途。

(4)产城融合打造活力城市:规划结合区域资源和荆州城市需求明确产业方向。形成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会议、教育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三大产业板块,实现新区城市功能和产业职能完美契合。

4、结论

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对于荆州乃至湖北都具有广泛的带动和示范意义。新区建设以长湖为中心,采用圈层式发展结构布局,临湖为环长湖中央生态公园,临公园是滨水城市开发地块,之外为城市主要道路,再外围是城市开发组团,最外围是大面积农田林地和保育湿地。区域之间通过生态廊道相互渗透连接,形成生态基底,城市犹如生长于大地之上,和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