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  正文

绍兴上虞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

2018-05-23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浙江省绍兴市
设计时间:
2017年1月
委托方:
绍兴市上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场地距离上虞区中心11公里,交通便捷,核心区工程以友谊水库为中心,面积约44公顷,拥有深厚的越窑文化,美丽的湖滩风貌,茂密的山体乔林和自然的田野风光,但水利设施破坏自然基底,整体基础设施凌乱。

基于现场基本情况,欲将打造一个兼具考古科普、休闲旅游、延续自然风貌的青瓷窑文化遗址公园。

2、目标与挑战

上虞沿曹娥江流域的低山丘陵区,是汉六朝时期越窑的中心产地。三国西晋(后称吴晋)是早期越窑的鼎盛期,该时期窑址众多,至少有57处,瓷器品质之精湛,器类、装饰之丰富,臻于汉六朝时期的顶峰。场地现状存有8处国宝级窑址遗址,属于青瓷发源地,窑址以东汉、三国-西晋时期窑址为主,其中尼姑婆山窑址是该时期的典型窑场。

设计师提出将这片文化遗址地改造为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文化遗址公园,以改善原生的湿地生境,同时能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户外游憩需求。如何改善水利设施破坏自然基底,协调凌乱的基础设施,满足并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是面临的最大难点。”

设计的目标在于基于深厚的文化,出结合场地,整合环境,引入业态,激活旅游,整体盘活以生态修复为基础,越窑文化为基底的遗址公园。

3、设计策略

策略一:最小干预策略。保护现状林田,减少破坏;

策略二:生态修复策略。去乱整理,强化原有生态原貌;

策略三:镶嵌式设计策略。结合场地、整合环境、嵌入功能设施;

策略四:可持续开发策略。科普体验、村落花海提升与发展,引入业态,激活旅游。

整体方案布局为两湖一环多点,做大限度的保留场地现有的水库、山林及遗址点,利用现有车行道作为公园主要的电瓶车道,与瓷源小镇交通对接,保证游客游憩的完整性,同时增加步行道引导游客通往场地内的各个节点。总体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组成:

(1).交通

交通组织以车行与电瓶车道为骨架,与滨水休闲栈道、山林步道及现状田埂路的结合,形成了环水库、串联各文化窑址、连接各功能场地、山地体验及农业观光的多游线体系,主次分明,功能明确。

 (2).水系

水系设计主要梳理现状灌溉水系,在水库雨水汇入处设计梯田,减慢雨水汇入速度,分台蓄水与净化,营造部分梯田景观。下游水库护堤拆除,设计分台护堤,蓄水集水的同时营造台田水田景观。

(3).建筑

建筑设计主要分为新建建筑和改造建筑两个部分设计。其中新建建筑包括青瓷学院、陶瓷工艺坊、陶瓷体验馆的建筑单体设计以及远期的陶瓷主题酒店设计;改造建筑主要包括范围内散置的一些现状建筑以及西南侧村落滨水处建筑,主要改变其业态,功能主要为茶吧书屋、服务用房、卫生间及管理用房。

(4).公共开放空间

公共开放空间主要结合建筑、水体、农田、山体、视线开阔地和个窑址遗址点设计,同时利用现状遗留的一些水利设施(如泄洪闸)布局。

结合建筑布置公共开放空间主要为集散广场、室外茶座、休闲平台等功能空间;结合水体布置主要为水上及滨水栈道、滨水平台、水上挑台、游船码头、生活埠头等功能空间,同时设计相应的滨水构筑物作为视觉焦点;结合农田、山体和视线开阔地布置相应的休闲平台、休闲栈道,山顶视线开阔地设计观景亭,俯瞰整个湖区;在各窑址遗址点处设计特色亭子及特色展示性构筑物,增强窑址文化特色;利用现状遗留泄洪闸设计安静游览步道,展示对设施的利用。

(5).植被

植被方面保留现有的长势良好的乔木,补种、滨水及水生植物补种及配置、现状混凝土大堤的生态处理以及现状农田的植物轮作利用。滨水植物主要补种水杉与池杉,同时根据水深分层补种相应的浮水、浅水、挺水等植物,增强植物多样性;现状混凝土大堤上用生态处理手法覆盖植草格,种植本地草本植物;农田的植物轮作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保证全年时间的植物丰富。

4、结论

整体方案以各级别道路为骨架,增强场地的整体体系;布置相应的功能建筑和公共活动空间,赋予活力;利用植被设计增加场地整体的舒适性和生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