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湖北黄冈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暨老城改造与提升

2018-07-04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湖北省黄冈市
项目规模:
363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
2015年11月
委托方:
黄冈市城乡规划局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规划通过跨系统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了黄冈市复杂的水问题综合症。通过跨尺度规划、设计水生态基础设施,具体落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控规结合方面也作出了创造性的尝试。

2、目标与挑战

2.1目标

规划的总体目标即建立黄冈市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为黄冈市建设“海绵城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可行的落实途径。同时为黄冈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搭建生态框架,为实现黄冈市“社会和谐、生态协调”的城乡一体化提出适宜的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方向。

2.2挑战

2.2.1挑战一:如何系统治理复杂的水问题综合症

为解决水源、洪涝、水质等水问题,黄冈市规划建设了大量泵站与市政管网,硬化了河渠。但是这些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和“灰色”基础设施难以解决黄冈市复杂、系统的水问题综合症,反而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徒增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同时进一步破坏了滨水生物栖息地。在此背景下,黄冈市亟需一套前瞻性的,能够综合解决水问题的方案,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2.2挑战二:如何具体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

自“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以来,其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界人士对其内涵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然而如何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落实到规划编制当中,并最终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是广大城市决策者和城市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黄冈市建设“海绵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2.2.3挑战三:如何使海绵城市规划与传统规划有效衔接

在“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之前,黄冈市已经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为部分片区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些规划尚未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多数也没有遵循“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黄冈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如何与这些传统规划,尤其是与控规等法定规划相协调,是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3、设计策略

3.1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水问题

以水文过程分析与计算为基础,结合生物过程、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人文游憩过程的分析,识别出对于区域水系统、生物系统、人文游憩系统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要素——“水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将三个景观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整合,构成一个以水为核心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黄冈生态基础设施。

3.2多尺度落实水生态基础设施

宏观层面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旨在划定区域水生态红线,保障城市生态空间,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先决条件与依据。其主要控制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区域防洪排涝标准。规划根据黄冈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规划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同时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下无洪涝灾害。

中观层面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旨在制定三个分区:禹王工业区、南湖工业区、城东新区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控制性规划,达到合理组织城区地表径流,确保城区水系统与区域水系统自然衔接的目标。中观层面水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控制指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划后各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皆应达到85%。

微观层面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落实旨在将区域和城区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延伸到每一个地块。规划选取区域和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典型地段,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进行场地设计,将“海绵城市”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场地当中。

3.3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控规结合——以禹王工业区为例

规划以各分区现状用地特征与理想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试图在不改变已有控规用地布局与用地指标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可行的用地改造模式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生态水系统,从而以最小的改动达到保障分区水生态系统服务的目的。

4、结论

(1)规划得到以河流水系为骨架,串联了关键的调蓄水体、生物栖息地和人文游憩景观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面积105km2,占规划总面积的25%。

(2)规划划定水生态红线总面积143.8 km2,占规划总面积的39.6%。分为22个地块,通过地块控制图则的方式进行空间上的落实与控制。

(3)规划后禹王工业区水生态基础设施面积352公顷,占规划面积的9%;南湖工业区水生态基础设施面积280公顷,占规划面积的9.7%;城东新区水生态基础设施面积528公顷,占规划面积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