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简介:
项目地块隶属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自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本次设计基于2015年第二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在即,政府委托设计师对申嘉湖高速乌镇出口经姚太线、子夜路和虹桥路三段到西栅景区入口,全长4.8公里的道路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探寻和对生态理念的坚持,更新出一条乌镇特有的,生态节能的,充满乡土种植的特色道路。走在这条路上,当地人可以寻回儿时的记忆,游客们可以有更多的留念方式,植物与建筑和谐映趣,通过探索人工建设与自然元素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目标与挑战:
设计之初的项目场地是一条普通的南方园林化的市政道路,与其他城市的市政道路相同,彩色花篮装饰的灯柱、高于地面标高的种植池、道路两侧电线杆密布、私家车随意停放、行道树缺少遮荫功能、建筑风格迥异且老旧、杂乱的花草种植等等,道路内尤其是店面前杂物堆砌拥挤······从高速进入乌镇西栅景区的游客们在沿途看不到乌镇的特色,除了景区对这段道路也很难留下深刻记忆,因此,这4.8公里的路上所有眼睛能看见的不好的地方都是亟待改造的内容。
设计师被委托将这条进镇通道两侧的景观设计打造成为一条集生态、休闲、地域特色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型慢行系统,并探索新的景观道路理念,让这条城市道路作为一条城市绿色慢行廊道的同时又可以兼顾生产性与低维护的生态新景观。
3. 设计策略:
针对这些现状问题,我们总结出了整体设计思路:
1. 一条绿色的廊道---是绿色的,是可以进行雨洪过程的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一条慢行的廊道---是连续的,是人行的,是可以骑自行车的,是舒适遮荫的。
3. 一条具有乌镇乡土特色的廊道---是乌镇特有的,是可循环利用的,是具有生产性的,是乡土的。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我们做了如下改造:
1. 绿色廊道:车型道路路牙每隔20米设置方形孔洞,便于道路雨水流入种植池。生态绿地与道路边缘设置生态雨水收集沟,截留道路雨水的同时还可以滋润绿地土壤。人行道路采用可透水铺装,并选用灰色色系,增加南方小镇的地域特色。
2. 慢行廊道:营造一个“慢生活”的环境氛围,自行车换乘站、公交停靠站、休闲座椅、下沉树池、店前阳伞的设置把乌镇进镇主要通道打造成为向市民及游客提供便捷通勤、体验自然人文、享受休闲生活的综合空间网络,让人们可以放慢脚步,慢慢地在路上品味乌镇、享受生活的道路。
3. 特色廊道:道路两侧建筑完整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设计尊重现有建筑形式,将路面及景观节点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瓦砾进行重复利用,体现生态节能功能。种植池内引入了当地乡土植被,如遮荫乔木,选用市树梧桐、竹子、水杉等,地被类选用市花杭白菊、细叶芒等。
4.结论:
设计后的道路呈现出三大改变:首先,把中国城市随处可见的普通道路变成了一条真正的“海绵道路”;其次,把没有任何乌镇气息的风格重新找回;最后,道路功能更加合理,设计后的道路减少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空间、增加了连续的慢行系统、丰富了休闲节点并增加了互联网大会的相关创意。
项目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竣工,沿着乌镇进镇主要通道一路驱车前行,公路两侧绿树成荫,青桐、水杉、毛竹等植物错落有致,迎风摇曳的千鸟花、鼠尾草、狼尾草点缀其中。放眼望去,这条路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带我们重新“回到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