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述
扬子江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上华片区,地处金、衢两江交汇处,地势较平坦,为一条内河。设计面积约为48.52公顷,河长约5公里,河床均宽约60米。
2、目标与挑战
挑战:如何结合现状和上位规划,建设海绵公园。
上位规划设计现状河床空间受城市挤压;场地抬高,河床被填,河岸植被难以保留;水利工程只能选择快速排涝,水环境恶化。
对策:需协调上位规划,保留河谷、协调规划、平衡用地;分台滞水,增大蓄容,消纳内涝;营造湿地系统,净化面源污染,净化容量约为1.4万方(1公顷湿地净化800吨生活污水/天);保留泵站,耕地用水、未来城市用水(月均可用水量约17万方),最终打造有“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公园。
方案特色
1)打造一个缓解内涝、蓄积雨水的海绵公园。
2)扬子江需与现状衔接、利于近期开工建设;也需要与远期衔接,利于未来城市开发建设。
3)保护植被地貌,恢复营造自然滩涂湿地环境的生态保育公园。
3、设计策略
方案依据近期开发可实施,兼顾远期衔接的原则,分段对扬子江进行了详细景观设计,节点从北到南分别为:兰荫凉谷段、衢江路与330国道交叉口段、衢江路与上迎华路段、上迎华路至扬子江西路段、城南小学段、城南中学段、彭横路至彭石路段、彭石路至行知北路段、行知学院段、行知南路段至330国道段十个节点。
设计重点打造了两个景观节点,兰荫凉谷段和行知南路段至330国道段。
兰荫凉谷段因地处扬子江与衢江汇水口,是连接老城与兰湖度假区的重要节点,是上华新城的活力展示,是打造横山旅游湿地景观的亮点工程段。设计中保留现状河谷风貌,在河谷上搭建立体景观步道(兰桥),采用兰溪市花兰花的造型提取元素设计,从衢江路和330国道交叉口为起点发散到衢江堤顶路上,设计中采用竹木铺装等生态景观材料,宽度控制在3—10米之间,景观立体步道(兰桥)下面为原始现状地貌,供生物栖息,使其达到了交通游憩和美观的有机结合。
行知南路段至330国道段因地处金华来兰溪的必经通道路口,需考虑景观视觉效果,设计中采用风雨廊桥设计构想,设计为现代钢结构折线景观桥宽度控制在5米—7米之间。入口广场处设置服务建筑,特色观景平台”珍珠凉亭”与服务建筑结合设计。
4、结论
项目位居兰溪上华片区,建成后将成为兰溪海绵城市重要示范区,同时成为海绵城市绿色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海绵的六大措施:渗、滞、蓄、净、用、排,落实海绵公园主要指标与功能,对未来赣江的水质及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是以建设城市海绵公园为重点,有效缓解部分城市内涝,削减洪峰,净化地表雨水径流,表现出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舒适且宜维护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的特点,成为“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湿地公园。
项目以建设一个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为目的,项目实施后定位为打造一座集休闲,科教,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该区域海绵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示范区。实施所需的政策、社会、地质、交通、施工条件基本具备。
综上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必要而迫切的,项目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建设规模合理,投资方案和资金筹措方案可行,社会效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