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景观 >  正文

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

2022-07-19 作者:俞孔坚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辽宁省铁岭市
项目规模:
388公顷
设计时间:
2012年06月
建成时间:
2015年11月
委托方:
铁岭市规划局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是中国第六个、北方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土人设计团队通过对消失的河道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性设计,将开挖与回填过程相结合,实现了场地内的土方平衡,打造了一个城市绿色湿地海绵。海绵地形系统内的湿地果园、湿地区内的莲花大观和保留区内的东北稻基地,完善了公园乡土基底的生产性和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独具北方特色的生产性湿地公园。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使失去的湿地生态系统重现生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修复的样板也成为北方水乡风情特色体验的旅游目的地。

2、目标与挑战

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位于松辽平原中段的辽宁省凡河城区,总面积约为2442.4公顷,其中一、二期面积为2054.4公顷,三期面积为388公顷,是铁岭市生态旅游的代表,也是铁岭市旅游市场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委托设计前,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一、二期已完工,均为以保护动植物生境为主的湿地景观,因没有设计特色,公园游览缺乏人气,即使在节假日,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也很少。当地政府希望在莲花湖湿地公园三期设计时可以将 “人”引入其中,在保证湿地生态旅游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旅游休闲项目,与一、二期形成优势互补,带动经济发展。场地南侧与莲花湖湿地公园一期交接处有一条泄洪渠,而原有的环形河道,因城市化过渡发展及周边村庄居民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就地填埋导致原有的河流生境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如何恢复原有湿地综合生态体系并使其成为具有聚合力的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本次设计成败的关键。

在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三期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提出恢复老河道景观,对园内消失的老河道遗留的低洼地进行简单的填-挖方处理,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原有河道自然生境,营造了一条环形生态海绵廊道,她成为雨水收集、净化和储存的容器,成为乡土动植物生长栖息的家园也成为周围市民休闲游憩的良好去处。

3、设计策略

a.恢复原有河道重建原生湿地系统保护体系

通过雨洪分析建立湿地系统的圈层保护模式,原有的保留稻田区域成为场地现状的核心区域,外围的湿地缓冲区(人工湿地)成为原生湿地与外围不良生态的屏蔽网,起到对内部原生湿地的保护与过渡,并为恢复原有河道生态系统提供保障。在保留老河道及现状沟渠的同时,设计师恢复了消失的旧有河道体系,实现公园内的水域连通。雨水量大时,环状水体与保留稻田区之间的湿地缓冲区成为场地外侧向场地内侧汇水的收集、净化、传导区域,从而达到雨水的充分利用。此外,恢复的河道保留了原有的乡土植物群落特征和老沟渠内的原有水域,在恢复设计中加以保护及利用,尽最大可能保留湿地景观的原生性和记忆性。

b.构建模数化 “海绵地形”系统

恢复原有河道后产生的土方采用就地挖-填方技术进行土方平衡,在其两侧布置人工湿地系统和地形系统,以高低不同的地形,形成丰富的自然生态坡地景观,既节约成本,又有利于形成丰富的生境和体验空间。

人工湿地系统由大量的树岛和湿地泡组成,周边穿插不同高度的草岛、花岛地形,水泡等,形成多层次的动植物生境。不同的元素组成的人工湿地系统打造了更为丰富的生态效应。人工湿地内的地形系统采用“模数化”设计,有效的在视线、噪音上削弱来自城市的影响。地形系统内的小地形包括树岛(4-5米高),草岛(2-3米高),花岛(1-2米高),湿地水泡(0.5 -1米深)和深水泡(1.5-2米深),与园内的慢行系统形成4-5米的竖向高差,在平面设计上结合场地肌理,采用北方特有的冰裂纹形状,地形与地形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围合,营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小地形间还设置了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砂石活动场地及观赏平台,让置身于其间的游客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北方特色空间体验感。

c.多级多功能湿地净化系统

莲花湖湿地公园水源来自老城区排放污水净化后的水体、凡河水和城市雨水。人工湿地系统是城市雨水进入原生湿地的过滤带。对城市雨水及树岛、草岛、花岛周围的生态集水沟进行雨水收集,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湿地泡系统进行沉淀和过滤,降低水流中的泥沙含量、拦截营养物及重金属,为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人工湿地系统依据水量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植物群落以净化雨水,有旱生植物群落、旱生+湿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从而形成一个多种植物生境的湿地系统。

d.丰产而富变化的湿地生产体系

在人工湿地系统内分布着大量的以荷花种植为主的湿地泡,包括绿牡丹莲、友谊牡丹莲在内的500余种精品荷花,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莲花湿地大观。大观内兼种千屈菜、香蒲、芦苇、水葱、黄菖蒲等对水中的污染物及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过滤、分解及转化,从而起到净化作用;人工湿地系统内的树岛上分段种植了稠李、山梨、山楂、樱桃、苹果、杏等生产性且兼具观赏性的果树,组成品种多样的北方湿地果园大观,设计突出植物的季相变化,在游玩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四季的植物变化,也可以参与其中,在不同季节采摘不同的水果与蔬菜,高低不同的树岛、花岛、草岛及湿地水塘形成丰富的游憩休闲空间,人的活动与自然融为一体,尽显场地特色;场地内大面积的稻田得以保留,多品种的水稻在此轮作,在获得经济产出的同时,水塘、水渠等作为稻田景观组成的一部分也如同海绵一般收集雨水,过滤农田中流失的营养物质。

e.北方风情的休闲游憩网络

在大片稻田中设计了稻田酒店,并提出“东北稻酒店”的概念,规划利用现有的田埂作为道路,将酒店分为四个条带,每个条带保持合适的距离,使之互不干扰。将酒店架空于保留的稻田上,形成壮观的稻田酒店景观。观景塔是湿地公园的标志性构筑物,为人们提供了观看原生湿地景观的最高视点,俯瞰内部湿地,同时可以用于科学监测与观察;观景平台是在设置于人工湿地内是用于提供观赏人群的休息平台,是人们安静休息的观赏场所也为游人提供了湿地观赏及科普教育的开放式体验空间。

慢行系统被划分为陆上和水上两类。陆上慢行系统包括宽度为7米的机动车道、6米的电瓶车及自行车道和2米的步行道,连结各空间节点。恢复的河道生态系统成为水上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河道中设置游船码头,游客们亦可乘坐游船畅游生态水系,亦可坐在摇橹船上穿梭在人工湿地内,感受多层次多空间的游玩体验效果。

4、结论

本设计尊重原有场地肌理,因势利导,保留大面积的现状农田的同时使昔日消失的河流重现生机,让一个以自然做功的城市绿色海绵体的湿地公园成为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和游憩景观,不但保存了场地的文化记忆,更保留了公园独有的地域特色。莲花湖湿地公园是铁岭市生态旅游的代表,也是北方城市湿地公园的代表。与一期、二期的保护动植物生境为主的公园主题不同,建成后的莲花湖湿地公园三期景观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发展1+3复合农业,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与一、二期景观形成动态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了铁岭市旅游市场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重要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