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

2023-11-21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海南省海口市
项目规模:
1.79平方千米
设计时间:
2018年
委托方: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口江东新区领导小组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1.1设计团队:本案设计团队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

1.2项目基本信息: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白驹大道延长线与江东大道交叉口地带,规划范围东起芙蓉河,西至道孟河,北邻东海岸线,南至江东大道,总面积1.79平方公里。

1.3规划定位:世界一流生态CBD。江东新区承载了中国(海南)自贸区(岛)的集中展示任务,是海南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起步区是江东新区的开发区之一,因此,其建设必定以生态安全、先进模式、未来智慧为抓手,打造具有良好生态、充满活力的总部经济区,引领地区发展。

2、目标与挑战

2.1生态安全挑战:海口位于台风、风暴潮多发地区,根据根据《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中要求,海岸带陆域200米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管控和保护,禁止建设。场地附近分布有两条断裂带,包括新村-林乌断裂、马袅-铺前断裂和铺前-清澜断裂。近东西向的新村-林乌隐伏断裂临近起步区,有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同时,《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详细规划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显示,场地内局部地区有沙土液化风险。百年一遇潮水位为3.68米,场地80%处于淹没范围,洪涝灾害风险高。在生态综合安全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场地限制因素,划定场地可建设区域范围1.26平方公里。

根据《江东新区水质报告》显示,场地两侧道孟河、芙蓉河均为劣五类水。如何恢复河道水质成为本次规划的重要生态挑战之一。

2.2规划目标:本案面临如何在在有限的场地内建设一个韧性安全、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规划从“凉城、融城、活城”三条路径出发,为起步区构想一个全天候适应、全要素融合、全时段交往、全方位创新的总部新城。

3、设计策略

3.1生态安全:生态为底,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策略:

远期宏观尺度连通江海,从根本上改善江东新区生态环境。南渡江水质较佳,达到Ⅰ~Ⅱ类水质要求,通过将道孟河、芙蓉河、潭览河、迈雅河与南渡江重新连通,激活江海联系,活化水系,改善水质。

近期基于连通四河与南渡江难以实现的背景条件,围绕起步区设计环城乡净化湿地网,局部水系连通,修复生境,营造水系微循环,同时,设置城乡海绵系统,借鉴传统村落“前塘后林”的空间格局,建筑前挖塘蓄水,构建大小海绵,蓄积雨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环城乡水系湿地网起于南面农田,设置田园海绵+尾水净化湿地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湿地网中段为劣V类水的道孟河和芙蓉河,滨河丰富水岸界面,挖岛种树,增加种植界面长度,形成滨河缓冲带;设水堰将水位调高,让河水流入场地多重湿地净化塘系统,并将净化过的清洁水作为场地内河景观水或流回河道入海;在场地入海处进行盐碱地修复,通过将盐碱土壤堆土成台,利用雨水径流带走土壤中的盐分;湿地环末端入海口为咸水淡水交界处,设置入海口红树林咸水湿地来缓冲海水的含盐量变化,稳定水质,恢复生境。

(2)安全减灾策略:针对场地问题设置韧性防洪、防风消浪、海绵防涝三大安全策略。

韧性防洪:改造现状垂直堤岸,将标高提升至5.5m,高于百年一遇防洪标准(5.3m),并将堤两侧做缓坡和台地处理,形成多种具有游憩和生态功能的韧性防洪堤;

防风消浪:利用本地植被从城到海设置建成区林带-木麻黄带-椰林带-灌草带4重防风消浪林带,来消减风暴潮对建设区的危害。

海绵防涝:设置由建筑屋面雨水收集+雨水花园、多级雨水廊道组成的海绵城市,实现自然调蓄,防止内涝。

3.2规划:以人为本,整体建造

(1)空间结构和功能体系:起步区空间规划设一轴(城海复合轴)、三带(中央活力带、滨海体验带、城景交融带)、五组团(企业区域总部、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特色展示、生态休闲旅游、城市智慧生活),功能上通过总部商务、自贸金融、科创服务为三大核心产业打造国家战略服务平台。规划范围就业人口1.42万,居住人口5700人,形成高度聚合的创新空间单元,由中心向外围布置“产业创新-生活居住-金融服务”的功能圈层,实现城市向自然的融合过度。

(2)清凉城市:起步区通过窄路密网,地下空间,二层连廊等手法,构筑多维度、全覆盖的“立体城市”。街区尺度适应南方气候,采用80*120地块单元,承载最适应建筑量。

(3)美丽乡村:通过新增慢行系统连接和改造提升机动车道把起步区和南部村庄连接,实现起步区的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并对村庄进行环境整治和产业转型,使南部村庄成为江东新区起步区的后花园。

3.3建筑:新海南风格,“三性融合”

(1)建筑适应亚热带气候:建筑设计围绕遮阳、避雨、通风、防潮、户外活动等气候主题,综合运用被动与主动式绿色技术。通过立体化的骑楼、架空、退台、悬挑、空中花园、屋顶平台、风雨廊等建筑语言;多层面的遮阳棚架、立面百叶、顶部挑檐等构造措施;建筑遮阳屋面承接太阳能利用与雨水收集系统,建筑遮阳屋面承接太阳能利用与雨水收集系统;连通立体绿化、雨水花园、生态水街等景观系统,形成遮阴避雨、自然通风、内外通透、适宜户外活动的全天候舒适环境。把建筑对气候的适应贯彻到建筑本体构成以及人对城市生活的体验,

建设亚热带清凉城市。

(2)建筑面向未来生活:建筑以人为中心,面向未来生活。未来城市生活应该是人的工作、交往、居住、游憩之间相互交融、自由切换的。围绕人的不同生活场景,建筑呈现多元化、高质量、人性化、激发创造力和愉悦感的场所氛围。

(3)建筑面向高效建造:建筑模块化集成,塑造丰富多元的城市空间。建筑单元类型理性、清晰、简明,运用模块化集成的方式,塑造丰富多元的城市空间,充分支持灵活、快速、高质的建造及开发。

起步区作为江东新区的示范区,希望高效推进。建筑组团模块化集成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有利于弹性开发和高效推进。分期时序:起步区首期是示范区,建议首期建设应该包括标志性公建、标准组团等重要组成部分,起好示范和引领作用。首期建设非常关键,为保证高效与品质,建议委托具有高质高效建成精品工程经验的大师院士团队设计。整个起步区应有整体连贯的风貌,建议采用总建筑师制度,邀请院士大师作为总建筑师把控整体效果。

4、结论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以生态安全为底,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以人为本,整体建造,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筑适应亚热带气候,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新海南风格,达到适应性、未来性、高效性“三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