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规划 >  正文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口江东新区概念规划

2024-03-20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海南省海口市
项目规模:
418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
2018年7月
委托方: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口江东新区领导小组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海口,南中国著名的滨海花园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南海战略的重要支点,肩负着落实“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与建设自由贸易区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历史使命。江东新区,地处海口主城区与文昌木兰湾之间,规划范围418平方公里。是城市向东发展的重要腹地,是一座海、港、江环抱的绿色基底新城。

2、目标与挑战

(1)如何应对洪涝频发、水质恶化、生物减少等热带滨海区域的“水问题综合征”?

规划区历史上本是由南渡江西移、泥沙自然堆积形成的三角洲河漫滩,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当地人改造河堤,填塘造陆,扩建城区。硬质地面面积明显扩张,与之相对应的生态基底面积则有相当程度的萎缩;同时交通路网密度的提升愈发严重的切割本已缩减的生态基底,这些不当措施使得天然“海绵体”严重受损,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效应,导致洪涝频发,水质恶化、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的“水问题综合征”。

(2)如何最小化“台风走廊”上的风灾影响?

规划区地处台风走廊,风灾发生频率较高,1929年至2018年间,就有378次台风袭击,通过台风风险等级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场地内部有三处高值区:河口高值区、东寨港-三江高值区、西南高值区;只有场地西北、中部地区为安全区。此外,由于人为破坏、海岸线侵蚀等因素,使得原有的防风林带逐渐被蚕食,导致防风压力进一步加大。

(3)如何保障地震断裂带上的城市安全?

规划区存在东西、南北两条隐伏断裂带,分别为马袅-铺前断裂带、清澜-铺前断裂带,其具备发生6-7.5级地震的能力,引起地质灾害和地震海啸、海岸线快速下沉等海洋地质灾害;此外规划区存在较大范围的沙土液化区域,使得未来的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地质安全隐患。

3、设计策略

(1)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解决水问题

①引水入城,韧性防洪(潮)

通过就地填挖的简易工程措施,恢复南渡江与潭览河、迈雅河、道孟河及芙蓉河的联系,形成沙上港、东营港、珠溪河和溪头港四大滞洪片区,弹性应对洪潮灾害。

②大小海绵,分散滞涝

通过海绵城市、海绵道路、海绵田园、海绵水系、梯级净化水岸、末端净化湿地等一系列生态措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目标。

(2)多重林网与指状结构缓解台风灾害

防导结合,协同减灾。依据海口常年风向,打造“灌草带-海堤基干林-湿地林带-农田林网”多层次的海岸防线,防风固沙、防风防浪、保护滨海湿地,通过生态手段,弹性应对台风等极端气候灾害。同时结合指状导风廊道,协调建筑高度和布局,降低台风灾害影响,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指状岛链结构有效规避地震断裂带

化整为零,蓝绿镶嵌。将传统的摊大饼式城市结构打散,使得城市以指状形态镶嵌于蓝绿系统之中,为海口人提供一个亲近水岸的健康生活模式,同时有效规避断裂带的影响,保障城市安全。

4、结论

规划以水生态系统、防风与减灾系统为基础,规划建立十二条雨水廊道,四大滞洪片区,一个核心保护区,恢复潭漤河、迈雅河、南岳溪、道孟河、芙蓉河与南渡江的水系连通。构建沿河植被缓冲带,拦截农田面源污染,形成污染防治第一道防线;同时形成五个末端生态净化湿地片区,与滞洪区形成耦合,形成面源污染防治的第二条防线。对于地震断裂带影响区域,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措施。

通过梳理蓝绿脉络,划定三区三线,基本农田面积约52.6km2,生态保护区范围约271 km2,城市开发建设区约约147km2。形成“一核两心多廊”指状生态空间结构,构筑健康 “生态生命共同体”。